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郑玄以《礼》注《易》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林忠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7,共7页
《礼》、《易》虽然各有其特点和功用,但他们被纳入儒家话语系统之后,更多的是互补相通,此为郑玄以礼解《易》的前提。以《易》解《礼》、以《易》观《礼》,春秋时有之,以《礼》解《易》发端于孔子儒家,这是郑玄以礼解《易》的源头。以... 《礼》、《易》虽然各有其特点和功用,但他们被纳入儒家话语系统之后,更多的是互补相通,此为郑玄以礼解《易》的前提。以《易》解《礼》、以《易》观《礼》,春秋时有之,以《礼》解《易》发端于孔子儒家,这是郑玄以礼解《易》的源头。以《礼》注《易》是郑氏治易的重要特色。郑氏《周易注》以礼注《易》者大约有30多条,主要见于泰、同人、讼、豫等卦和《系辞》、《象传》、《序卦》等注释。就礼而言,涉及到三礼的婚礼、祭祀礼、宾礼、封侯礼、刑礼等。郑玄以礼解《易》的特点,大多先取象,然后由取象而引出礼,即他以《礼》解《易》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其他方法掺杂在一起的。就易学而言,以礼解《易》不同于一般历史方法,是以与之相近和相通的古文献解读《周易》。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把《周易》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以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的文献解读之,最大限度地再现《周易》文辞的真实意义或作者的固有意义。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相通 以礼解《 郑玄学特色 意义
下载PDF
以易象爲周禮——張惠言《虞氏易禮》的解經特色與禮象釋例
2
作者 李阿慧 《中国经学》 2022年第2期89-108,共20页
乾嘉之际的著名學者張惠言以易學與禮學研究聞名於世。其《虞氏易禮》一書統合虞氏易與鄭氏禮等經學觀念,提出“禮象”這一極具啟發性的概念。《虞氏易禮》論析祭天、分封、巡守、朝覲等禮象,將文王系《周易》之辭與“周禮”的創立背景... 乾嘉之际的著名學者張惠言以易學與禮學研究聞名於世。其《虞氏易禮》一書統合虞氏易與鄭氏禮等經學觀念,提出“禮象”這一極具啟發性的概念。《虞氏易禮》論析祭天、分封、巡守、朝覲等禮象,將文王系《周易》之辭與“周禮”的創立背景相照應,以見文王、周公創制之跡,可謂極富卓見。考察張惠言對易象與周禮關係問題的解答,包含對禮樂本原及變化之道的探討,實際上也事關禮樂文明的源頭活水。這種“以易象爲周禮”的思路,既是對漢代易學與禮學兩大傳統的融通,又是對清代經學傳統的再建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張惠言 《虞氏易禮 鄭玄
下载PDF
惠棟《周易述》之述古以詮新
3
作者 張素卿 《中国经学》 2019年第2期119-139,共21页
《易》爲儒家經典,學者藉以尋繹義理,影響深遠。漢儒多以象數解《易》,自王弼忘象之説出,兩漢《易》説散失約一千五百餘年,至惠棟乃又標榜"漢學",宗虞翻,而並參荀爽、鄭玄諸家,開啓1古義而撰新疏的新趨勢,旨在挑戰宋儒而奪其... 《易》爲儒家經典,學者藉以尋繹義理,影響深遠。漢儒多以象數解《易》,自王弼忘象之説出,兩漢《易》説散失約一千五百餘年,至惠棟乃又標榜"漢學",宗虞翻,而並參荀爽、鄭玄諸家,開啓1古義而撰新疏的新趨勢,旨在挑戰宋儒而奪其席。《周易述》不僅是"漢學"典範下的第一部新疏,並以《易大義》、《易微言》等七書輔翼,四十卷系列的複合型著述,彼此發明,融貫爲一個《易》詮釋系統。惠棟認爲《易》是聖人贊化育之書,他以象數解《易》,既非用以占筮,也不作形上本體之發揮,轉而導向禮制之考索,開出《易》禮結合的向度,並藉由"禘"與"明堂"之禮制,闡述天人相接、聖人行政而臻既濟的理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學 新疏 象數 易禮 既濟
下载PD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Refusal
4
作者 ZHAO Peng-liang GAO M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12期920-924,共5页
The theory of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proposed by Brown and Levinson (1978, 1987) has been up to now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teness model.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contains three basic notions: f... The theory of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proposed by Brown and Levinson (1978, 1987) has been up to now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teness model.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contains three basic notions: face, FTAs (face threatening act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face" refers to the public self-image of a person. Negative face show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to have freedom of action, and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Positive face shows the need to be accepted, even liked, by others, to be treated as a member of the same group, and to know that his or her wants are shared by others. I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study of speech acts Brown and Levinson introduced five super strategies for politeness in relation to FTAs: bald on-record, positive politeness, negative politeness, off-record, and don't do the FT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and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eness strategies FACE face threatening face-saving REFUSAL
下载PDF
朱子对“克己复礼”的诠释与辨析——论朱子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 被引量:16
5
作者 牟坚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33,共14页
如何克服只有高明而无下学、有理而无礼是理学从北宋到南宋的中心问题,朱子在《论语精义》、《论语或问》、《论语集注》、《朱子语类》中对"克己复礼"不断深化的诠释,正是通过经学诠释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方式来响应此一问题... 如何克服只有高明而无下学、有理而无礼是理学从北宋到南宋的中心问题,朱子在《论语精义》、《论语或问》、《论语集注》、《朱子语类》中对"克己复礼"不断深化的诠释,正是通过经学诠释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方式来响应此一问题。朱子对他之前宋代理学各家之说的辨析、取舍之细微处是最不能轻易滑过去的,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则是关键所在,理不是愈来愈高,而是愈来愈实,学问的愈精处就是愈切实可循处。"以理易礼"说一方面是只讲理而不讲礼,但更复杂的一方面是以为有理就自然能合于礼,从理到礼之间发生了一个跳跃或滑转,取消了对礼的下学的过程,而这一下学的过程正是儒学、理学的工夫所在,即只有在礼的下学中,在事事的应对中,儒家的社会、政治秩序才有保证。"以理易礼"说取消实质性的礼的危险性更为隐蔽,在这一关节点上析理必须更精、更切实,不然就会出现后来的阳明后学取消下学与礼文而实为在社会上形成毁弃礼教之弊。朱子对"克己复礼"析理之精,正是为了警惕以后理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凸显朱子与宋明理学的精义在于对礼的重视,希图改变现今注重心性论的宋明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克己复礼 以理
原文传递
受命与改制:张惠言《虞氏易礼》的经学归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阿慧 《原道》 CSSCI 2018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乾嘉之际著名学者张惠言的《虞氏易礼》,是清代易学的代表性著作。此书以虞氏易象释礼,体现了《易》《礼》会通的经学特点,而开篇论'周家受命三卦'和临卦'周改殷正'反映的文王受命与改制,则为全书之总纲。故此,张惠言... 乾嘉之际著名学者张惠言的《虞氏易礼》,是清代易学的代表性著作。此书以虞氏易象释礼,体现了《易》《礼》会通的经学特点,而开篇论'周家受命三卦'和临卦'周改殷正'反映的文王受命与改制,则为全书之总纲。故此,张惠言认为《周易》乃为周初改制之书,《易》中所涉及卦爻辞,为殷周之际王朝更迭以及周初制礼作乐之史迹。《虞氏易礼》中强调'受命'与'改制',反映了今文经学的倾向,同样也体现其特殊的经学归旨。《虞氏易礼》虽未明言《春秋》,但多借重'公羊学'观念,而将礼象之变化与文质之变、周代制度之损益联系起来,显示出对《春秋》微言的重礼,而此书亦影响到后来常州学者刘逢禄等的经学观念,可见张氏之学实启清代今文经学之端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惠言 虞氏 受命 改制
原文传递
李觏旴江学统的宋学旨趣
7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5,共9页
李觏开创的旴江学统,表达了儒学重功利、讲经世的学术旨趣,体现出宋学精神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李觏的易学源于王弼以人事释易理,他坚持将王弼“全释人事”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底,并以独特的“心一事殊”思想,将其义理易学与北宋经世实践的... 李觏开创的旴江学统,表达了儒学重功利、讲经世的学术旨趣,体现出宋学精神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李觏的易学源于王弼以人事释易理,他坚持将王弼“全释人事”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底,并以独特的“心一事殊”思想,将其义理易学与北宋经世实践的新政紧密结合起来。他的《周礼致太平论》等礼学著作,突出体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追求,并且将宋学的外王之道归结为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盱江学统 礼学 宋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