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易自燃煤漫反射红外光谱特征
被引量:
21
1
作者
杨永良
李增华
+1 位作者
尹文宣
潘尚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9-733,共5页
为了更好地模拟煤低温氧化阶段的化学结构变化,分析了漫反射及透射红外谱图,利用漫发射红外光谱分析了自燃倾向性不同的煤样原煤及低温氧化煤的化学基团,探讨了煤样中芳烃、脂肪烃和含氧官能团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了更好地模拟煤低温氧化阶段的化学结构变化,分析了漫反射及透射红外谱图,利用漫发射红外光谱分析了自燃倾向性不同的煤样原煤及低温氧化煤的化学基团,探讨了煤样中芳烃、脂肪烃和含氧官能团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研究颗粒表面氧化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比透射法更加灵敏,得出了易自燃煤与不易自燃煤低温氧化前后的微观结构差异,其中,1596~1604cm^-1处的芳香烃(C=C),1640~1650cm^-1处的酰氨(-CO—N-),1736~1722cm^-1含氧官能团(C=0)和1900~1910cm^-1处的脂肪烃(C—C)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自燃煤
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低温氧化
微观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易自燃煤氧化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
8
2
作者
潘荣锟
马智会
+4 位作者
余明高
晁江坤
马智勇
贾海林
李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49-2964,共16页
为了研究易自燃煤体氧化后的力学特性变化,通过程序升温和热重实验获得煤氧化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并对煤样进行氧化处理;通过测试煤氧化前后的波速,得出氧化后煤体的损伤因子;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分析不同氧化煤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建...
为了研究易自燃煤体氧化后的力学特性变化,通过程序升温和热重实验获得煤氧化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并对煤样进行氧化处理;通过测试煤氧化前后的波速,得出氧化后煤体的损伤因子;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分析不同氧化煤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氧化煤受力模型,分析不同氧化煤力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典型工况研究。研究表明:①原煤和70,135,200和265℃氧化后煤样的平均纵波波速分别为1642,1416,1261,870和557 m/s,不同氧化煤的损伤因子平均值依次为0.19,0.43,0.72和0.86,随着氧化程度加深,波速降低,损伤因子变大;②原煤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特征,其压密阶段和屈服阶段不明显;随着氧化程度加深,氧化煤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和屈服阶段越明显,多峰效应越显著,峰后台阶跌落效应越突出,且峰后存在明显残余强度,其塑性增强;③随着氧化加深,抗压强度从16.36 MPa降至4.10 MPa,弹性模量从3.779降至0.437,割线模量从2.05降至0.19,初始模量从0.609降至0.082,泊松比从0.37降至0.25;氧化对煤体的抗压强度影响最明显,其软化系数从0.89降低至0.25,并提出了“氧化煤动态工程强度”的概念;④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煤样的峰值应变和压密阶段最大轴应变逐渐增加,压缩阶段最大轴应变与峰值应变比值越来越大,当氧化程度达到265℃后,其比值近50%;⑤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的破坏形式趋复杂化,破坏后的完整性变差,破坏后脱落的碎煤及煤粉增多,并伴随产生“起皮”现象;⑥氧化煤体由外向内划分为强氧化区、弱氧化区和未氧化区,并建立了氧化煤体受力模型,计算得出70,135,200和265℃氧化后的煤样未氧化区域直径为44.44,37.24,16.84和0.06 mm,分析了氧化煤体力学性质差异机制,并对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自燃煤
纵波波速
单轴压缩
力学特性
破坏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易自燃煤低温氧化和阻化的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
24
3
作者
石必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4-298,共5页
利用先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对易自燃煤的原煤样和阻化煤样在低温氧化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得出 :易自燃煤分子结构以芳香环为主体的结构单元的侧链首先被氧化 ,易被氧化的是其结构单元的桥键或桥键的侧链 ,主要...
利用先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对易自燃煤的原煤样和阻化煤样在低温氧化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得出 :易自燃煤分子结构以芳香环为主体的结构单元的侧链首先被氧化 ,易被氧化的是其结构单元的桥键或桥键的侧链 ,主要包括甲基 (CH3 )、亚甲基(CH2 )、羟基 (OH )和芳香醚氧键 (ArOC )及醚键 (COC )等 ,其中醚氧键的氧化速率最快 ,芳香环受到的影响较小 ;由于吸水盐类阻化剂与煤分子之间发生取化和络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自燃煤
氧化
阻化
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易自燃煤层特大型综放工作面回撤防灭火技术研究应用
被引量:
3
4
作者
武彦平
徐元强
+1 位作者
薛再君
霍宗保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年第10期129-130,共2页
砚北煤矿250206上工作面开采煤五层为特厚易自燃煤层,采煤方法为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使用支撑掩护式支架、采煤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各类设备数量多且吨位大;针对工作面回撤时间长、煤层易自燃发火等...
砚北煤矿250206上工作面开采煤五层为特厚易自燃煤层,采煤方法为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使用支撑掩护式支架、采煤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各类设备数量多且吨位大;针对工作面回撤时间长、煤层易自燃发火等难题,通过采取延缓煤层自燃发火、定向注氮目标惰化、埋管灌浆、深孔注水灌浆、均压防灭火、全负压专用回风道等防灭火技术,成功解决了工作面回撤期间防灭火问题,确保工作面回撤期间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自燃煤
综放面
回撤
防灭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储存易自燃煤封闭煤场设计的探讨
被引量:
4
5
作者
李伟
尹海燕
《电力勘测设计》
2021年第2期52-55,67,共5页
封闭煤场在储存易自燃煤时,对安全防护的要求很高。结合相关规程规范和以往设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封闭煤场在总体布置和具体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供大家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
封闭煤场设计
易自燃煤
燃煤
电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瓦斯易自燃煤体低温氧化过程中裂隙发育规律
被引量:
2
6
作者
刘俊
杨胜强
+1 位作者
汤宗情
刘辉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39,共4页
为了探究高瓦斯易自燃煤体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内部裂隙发育演化过程,掌握低温氧化对煤体裂隙发育的作用机理,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来检测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内部孔隙孔径和数量的演化规律,并使用气相色谱和工业分析实验分析煤体裂隙发育过...
为了探究高瓦斯易自燃煤体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内部裂隙发育演化过程,掌握低温氧化对煤体裂隙发育的作用机理,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来检测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内部孔隙孔径和数量的演化规律,并使用气相色谱和工业分析实验分析煤体裂隙发育过程。实验表明:随着煤体氧化温度的升高,煤体内部孔隙的孔径和数量均有增加,在200℃的升温区间内孔隙率上升了72.2%;气相色谱和工业分析实验证明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整个裂隙发育过程分2个阶段进行,在低温氧化初期(30~130℃),由于煤体内部水分流失、蒸发,导致内部微孔扩张、连通成中孔,在低温氧化后期(130~230℃),由于煤体内部大分子和挥发分氧化分解,导致内部中孔开始扩张、连通成大孔和微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
易自燃煤
体
程序升温
低温氧化
裂隙发育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羊场湾易自燃综放工作面CO来源分析
7
作者
赵兴国
秦汝祥
+1 位作者
刘泽功
戴广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143,共7页
针对羊场湾煤矿160205工作面CO气体异常及来源类型不清的问题,通过煤体深层钻孔测试、采空区温度与CO分布测试、工作面CO分布测试、煤的破碎实验、程序升温实验以及常温氧化实验综合分析工作面CO的来源。结果表明:羊场湾2#煤原始煤层中...
针对羊场湾煤矿160205工作面CO气体异常及来源类型不清的问题,通过煤体深层钻孔测试、采空区温度与CO分布测试、工作面CO分布测试、煤的破碎实验、程序升温实验以及常温氧化实验综合分析工作面CO的来源。结果表明:羊场湾2#煤原始煤层中不含CO气体;煤在氮气氛围和空气氛围环境中破碎均能生成CO气体,并且随着破碎时间的延长产生的CO气体量呈现上升趋势;采空区遗煤温度低于50℃,工作面CO主要来源于采空区遗煤的低温氧化以及架后、工作面煤的常温氧化,其次为采煤过程中煤机切割破煤作业产生的CO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来源
易自燃煤
综放工作面
煤的低温氧化
采空区遗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自燃煤漫反射红外光谱特征
被引量:
21
1
作者
杨永良
李增华
尹文宣
潘尚昆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9-733,共5页
文摘
为了更好地模拟煤低温氧化阶段的化学结构变化,分析了漫反射及透射红外谱图,利用漫发射红外光谱分析了自燃倾向性不同的煤样原煤及低温氧化煤的化学基团,探讨了煤样中芳烃、脂肪烃和含氧官能团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研究颗粒表面氧化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比透射法更加灵敏,得出了易自燃煤与不易自燃煤低温氧化前后的微观结构差异,其中,1596~1604cm^-1处的芳香烃(C=C),1640~1650cm^-1处的酰氨(-CO—N-),1736~1722cm^-1含氧官能团(C=0)和1900~1910cm^-1处的脂肪烃(C—C)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易自燃煤
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低温氧化
微观结构
Keyword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infrared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 analysis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microstructure
分类号
TQ531.6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自燃煤氧化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
8
2
作者
潘荣锟
马智会
余明高
晁江坤
马智勇
贾海林
李聪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49-2964,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4103,51304070,51574111)。
文摘
为了研究易自燃煤体氧化后的力学特性变化,通过程序升温和热重实验获得煤氧化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并对煤样进行氧化处理;通过测试煤氧化前后的波速,得出氧化后煤体的损伤因子;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分析不同氧化煤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氧化煤受力模型,分析不同氧化煤力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典型工况研究。研究表明:①原煤和70,135,200和265℃氧化后煤样的平均纵波波速分别为1642,1416,1261,870和557 m/s,不同氧化煤的损伤因子平均值依次为0.19,0.43,0.72和0.86,随着氧化程度加深,波速降低,损伤因子变大;②原煤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特征,其压密阶段和屈服阶段不明显;随着氧化程度加深,氧化煤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和屈服阶段越明显,多峰效应越显著,峰后台阶跌落效应越突出,且峰后存在明显残余强度,其塑性增强;③随着氧化加深,抗压强度从16.36 MPa降至4.10 MPa,弹性模量从3.779降至0.437,割线模量从2.05降至0.19,初始模量从0.609降至0.082,泊松比从0.37降至0.25;氧化对煤体的抗压强度影响最明显,其软化系数从0.89降低至0.25,并提出了“氧化煤动态工程强度”的概念;④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煤样的峰值应变和压密阶段最大轴应变逐渐增加,压缩阶段最大轴应变与峰值应变比值越来越大,当氧化程度达到265℃后,其比值近50%;⑤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的破坏形式趋复杂化,破坏后的完整性变差,破坏后脱落的碎煤及煤粉增多,并伴随产生“起皮”现象;⑥氧化煤体由外向内划分为强氧化区、弱氧化区和未氧化区,并建立了氧化煤体受力模型,计算得出70,135,200和265℃氧化后的煤样未氧化区域直径为44.44,37.24,16.84和0.06 mm,分析了氧化煤体力学性质差异机制,并对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关键词
易自燃煤
纵波波速
单轴压缩
力学特性
破坏特征
Keyword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uniaxial compressi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TD31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自燃煤低温氧化和阻化的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
24
3
作者
石必明
机构
淮南工业学院资源管理系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4-298,共5页
文摘
利用先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对易自燃煤的原煤样和阻化煤样在低温氧化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得出 :易自燃煤分子结构以芳香环为主体的结构单元的侧链首先被氧化 ,易被氧化的是其结构单元的桥键或桥键的侧链 ,主要包括甲基 (CH3 )、亚甲基(CH2 )、羟基 (OH )和芳香醚氧键 (ArOC )及醚键 (COC )等 ,其中醚氧键的氧化速率最快 ,芳香环受到的影响较小 ;由于吸水盐类阻化剂与煤分子之间发生取化和络合作用 。
关键词
易自燃煤
氧化
阻化
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分析
Keyword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oxidization and its inhibition
micro molecules structure
infrared spectrum analysis
分类号
TQ531.6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自燃煤层特大型综放工作面回撤防灭火技术研究应用
被引量:
3
4
作者
武彦平
徐元强
薛再君
霍宗保
机构
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砚北煤矿
出处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年第10期129-130,共2页
文摘
砚北煤矿250206上工作面开采煤五层为特厚易自燃煤层,采煤方法为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使用支撑掩护式支架、采煤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各类设备数量多且吨位大;针对工作面回撤时间长、煤层易自燃发火等难题,通过采取延缓煤层自燃发火、定向注氮目标惰化、埋管灌浆、深孔注水灌浆、均压防灭火、全负压专用回风道等防灭火技术,成功解决了工作面回撤期间防灭火问题,确保工作面回撤期间的安全。
关键词
易自燃煤
综放面
回撤
防灭火
分类号
F406.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TD75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储存易自燃煤封闭煤场设计的探讨
被引量:
4
5
作者
李伟
尹海燕
机构
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电力勘测设计》
2021年第2期52-55,67,共5页
文摘
封闭煤场在储存易自燃煤时,对安全防护的要求很高。结合相关规程规范和以往设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封闭煤场在总体布置和具体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供大家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
封闭煤场设计
易自燃煤
燃煤
电厂
Keywords
enclosed coal yard design
coal prone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fired power plant.
分类号
TM621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瓦斯易自燃煤体低温氧化过程中裂隙发育规律
被引量:
2
6
作者
刘俊
杨胜强
汤宗情
刘辉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出处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39,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198)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项目(SKLCRSM11X01)
文摘
为了探究高瓦斯易自燃煤体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内部裂隙发育演化过程,掌握低温氧化对煤体裂隙发育的作用机理,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来检测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内部孔隙孔径和数量的演化规律,并使用气相色谱和工业分析实验分析煤体裂隙发育过程。实验表明:随着煤体氧化温度的升高,煤体内部孔隙的孔径和数量均有增加,在200℃的升温区间内孔隙率上升了72.2%;气相色谱和工业分析实验证明低温氧化过程中煤体整个裂隙发育过程分2个阶段进行,在低温氧化初期(30~130℃),由于煤体内部水分流失、蒸发,导致内部微孔扩张、连通成中孔,在低温氧化后期(130~230℃),由于煤体内部大分子和挥发分氧化分解,导致内部中孔开始扩张、连通成大孔和微裂隙。
关键词
高瓦斯
易自燃煤
体
程序升温
低温氧化
裂隙发育
核磁共振
Keywords
high gas and easy self-ignition coal
temperature programmed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fracture development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分类号
TD752.2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原文传递
题名
羊场湾易自燃综放工作面CO来源分析
7
作者
赵兴国
秦汝祥
刘泽功
戴广龙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出处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14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4007)。
文摘
针对羊场湾煤矿160205工作面CO气体异常及来源类型不清的问题,通过煤体深层钻孔测试、采空区温度与CO分布测试、工作面CO分布测试、煤的破碎实验、程序升温实验以及常温氧化实验综合分析工作面CO的来源。结果表明:羊场湾2#煤原始煤层中不含CO气体;煤在氮气氛围和空气氛围环境中破碎均能生成CO气体,并且随着破碎时间的延长产生的CO气体量呈现上升趋势;采空区遗煤温度低于50℃,工作面CO主要来源于采空区遗煤的低温氧化以及架后、工作面煤的常温氧化,其次为采煤过程中煤机切割破煤作业产生的CO气体。
关键词
CO来源
易自燃煤
综放工作面
煤的低温氧化
采空区遗煤
Keywords
source of C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low-temperature oxidization of coal
residual coal in goaf
分类号
TD752.2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易自燃煤漫反射红外光谱特征
杨永良
李增华
尹文宣
潘尚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易自燃煤氧化的力学特性
潘荣锟
马智会
余明高
晁江坤
马智勇
贾海林
李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易自燃煤低温氧化和阻化的微观结构分析
石必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易自燃煤层特大型综放工作面回撤防灭火技术研究应用
武彦平
徐元强
薛再君
霍宗保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储存易自燃煤封闭煤场设计的探讨
李伟
尹海燕
《电力勘测设计》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高瓦斯易自燃煤体低温氧化过程中裂隙发育规律
刘俊
杨胜强
汤宗情
刘辉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
2
原文传递
7
羊场湾易自燃综放工作面CO来源分析
赵兴国
秦汝祥
刘泽功
戴广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