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汉《易阴阳》对冬至特性的阐发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邓东
-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53,共18页
-
文摘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历法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物候历、颛顼历、太初历。不同阶段对于阴阳、四象、八风、八卦、五行、九宫等学说的解释都有不同。汉武帝太初改历体现着以冬至为中心的四分术历法思想,而作为一种历理准备,《易阴阳》对于冬至特性作出了独到的哲学概括,并将多种学说加以相应的调整,使之构成一种《易》学性质的历法理论。
-
关键词
易阴阳
物候历
颛顼历
太初历
冬至特性
-
Keywords
Yi Yin-Yang
phenological calendar
Zhuanxu calendar
Taichu calend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ter solstice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再论《伤寒论》“阴阳易”病证治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潘超
郑丰杰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877-879,共3页
-
基金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YETP0789)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2332012JYBZZ-JS005)
-
文摘
阴阳易病首见《伤寒论》,阴阳易究属何病,临床是否可以见到,烧裈散有无疗效,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不一。本文基于阴阳易病的三种不同理解和历代医家提出的各类治法方药,以及众医家对于烧裈散具体疗效的不同探讨,提出阴阳易为病与房事密切相关,阴阳易病与房劳复和伤寒"变证"无关。烧裈散并非治疗阴阳易病之唯一方药,临床当据证辨证施治,由证立法,依法选方,灵活权变。
-
关键词
阴阳易
烧裈散
辨证施治
-
分类号
R222.15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阴阳易证治浅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晓彤
林海雄
李赛美
-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期7-9,共3页
-
基金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510572019)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编号:2013916)
+1 种基金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1057213033)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pdjh2015b0128)
-
文摘
阴阳易为被传者新得之病,是一个人大病刚好,大邪已去,但是正气没有完全恢复,余邪没有完全消退,这个时候如果行房事,原来有病之人就使没有病之人感染邪气,如阳易,男病传于女,而被传之女本无病,气血阴阳未虚,而被邪毒所染,故应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阴易亦如此推理,男患以祛邪为主。但如果此病可以攻陷人体免疫系统,如HIV造成免疫缺陷,则易造成抵抗力低下,也即中医所言之正气虚,确实会有一派元气亏虚、精气不足之象,也就应该以扶正为主。但艾滋病与阴阳易虽有某些相似之处,却并非同一病证。阴阳易治则治法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见解,有扶正为主、滋阴补肾,有清利而禁温补,有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笔者认为阴阳易应当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同时,烧裈散如同现代的灭活疫苗,具有通散之功,其治疗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供临床参考。
-
关键词
阴阳易
以浊引浊
烧裈散
-
Keywords
yin-yang transmitted disease
applying elimination methods to drawing the pathogen
Shaokun Powder
-
分类号
R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阴阳易新探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效东
-
机构
青岛海洋大学校医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8年第3期4-5,共2页
-
文摘
对《伤寒论》阴阳易证候的研究现状及疑点的回顾和分析,提出阴阳易是男女之人伤寒热病后,在肌体尚未恢复的状态下,即行房事,纵欲过度,竭其精气而自身出现的与伤寒六经证候截然不同的性机能衰退的证候,并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提出烧禈散具有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滋阴降火、活血清心的功能,与阴阳易证治相符,其药后出现的"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是体内精气萌生,阳气恢复的征兆。
-
关键词
伤寒论
阴阳易
学术探讨
-
分类号
R222.2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阴阳易”证治发挥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原合英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1999年第1期14-15,共2页
-
文摘
阴阳易一病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此,历代注释不一,总其要有三。一、病后交媾,男病传女、女病传男,易做交易解。二、病后因交媾而病复发,但因精气虚损,症状与原发病不同,易做变异解。三、伤寒病中因好淫而致变易。作者认为,阴阳易为触犯房事而出现的一种变证,其病机乃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故非伤寒、温病初愈所仅有。本病见证复杂,故对阴阳易病应辨证施治,其防护关键在于限制房事,以防本病发生。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中医名词
阴阳易
-
分类号
R2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小议《伤寒论》之阴阳易病
- 6
-
-
作者
张力英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2期93-93,共1页
-
-
关键词
《伤寒论》
阴阳易
性传播疾病
流行性疾病
现代医学
传染性
六经病
恢复期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阴阳易源流探讨
被引量:3
- 7
-
-
作者
麦观艳
陈凯佳
-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家教研室
-
出处
《中医研究》
2015年第8期3-5,共3页
-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重点研究室项目(国中医药科技发[2012]27号)
-
文摘
阴阳易久已有之,其作为病名出现首见于《伤寒论》,书中治之以烧裈散。晋代葛洪,把阴阳易分阴易与阳易;宋代朱肱则列举其不同证治方药,提示本病可分寒热治疗;元王好古参照前人,分述了不同证类的治疗方剂;清代柯琴论述了阴阳易气少、冲任脉伤的病机,并以"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制之"解释烧裈散的治疗机理。本文对阴阳易的源流进行梳理,探讨其病因病机,并商榷"烧裈散"方在本病中的应用。
-
关键词
阴阳易
学术源流
病因病机
-
分类号
R226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浅析阴阳易病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梁铨
-
机构
云南省晋宁县第二人民医院
-
出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3-45,共3页
-
文摘
阴阳易病首见于《伤寒论》,此病只在古圣先贤的大作中一提而已,未详见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加之对阴阳易病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研究探索,认为阴阳易病是一种以湿毒秽浊的特殊病邪为病因,以性交为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病位在下焦肝肾,病机特点为郁,病性属寒热错杂。用生五灵脂散治疗阴阳易病,以浊引浊,引邪外出,取得较好疗效。
-
关键词
阴阳易病
张仲景
伤寒论
阴易
阳易
-
分类号
R27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阴阳易”探讨
被引量:1
- 9
-
-
作者
章恪
-
机构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
-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6-8,共3页
-
文摘
以中医文献为依据 ,对照现代医学有关论述 ,对中医古病名“阴阳易”究系何病进行探讨。从病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患病率、预后等诸多方面全面分析 ,认为阴阳易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性病型Reiter综合征 ,并对本病的中医治疗谈了自己的认识。
-
关键词
阴阳易
REITER综合征
学术探讨
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59.97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274.943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伤寒阴阳易证辩治体会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胡开庭
-
机构
宁夏商业学校卫生所
-
出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543-543,共1页
-
-
关键词
伤寒
阴阳易证
辩证论治
当归四逆汤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阴阳易病与性病
被引量:3
- 11
-
-
作者
吴崇典
陈增瑞
许振毅
陈国养
黄国镇
刘士杰
-
机构
天津市红桥西站皮肤病专科医院
-
出处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52-52,共1页
-
文摘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对外感伤寒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它表明中华民族早在1800年前就积累了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并进行了认真的理论总结。张仲景以古代辨证唯物的观点为指导思想,不仅将伤寒发病全过程的表现、病脉论治以精辟的条文形式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同时依据伤寒发病客观实际表现,首次将伤寒之类病复杂的多种病证类型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了命名与分类,这使我们今天得以对古代伤寒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预后、复发即伤寒的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
关键词
伤寒论
阴阳易病
性传播感染性
-
分类号
R254.1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伤寒论》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探微
- 12
-
-
作者
任红艳
李金田
-
机构
甘肃省中医学校
甘肃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6期75-75,共1页
-
文摘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乃张仲景《伤寒论》条文排序之最后一篇。全篇从392条开始至398条仅有条文7条,但却通过对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的精辟论述,突出了病后慎养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复发的康复、保健医学思想。
-
关键词
《伤寒论》
阴阳易
差后
劳复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阴阳易治验及体会
- 13
-
-
作者
左祐仲
-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元坝中心卫生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2006年第6期10-10,共1页
-
-
关键词
阴阳易
治疗经验
体会
-
分类号
R2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阴阳易证浅见
- 14
-
-
作者
谯智泉
-
机构
巴中市中医医院
-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9期12-12,90,共2页
-
文摘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
关键词
阴阳易证
肾厥
调和
-
Keywords
Syndrome of yin and yang changing
Kidney syncope
Reconciling
-
分类号
R226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单验方治疗阴阳易
- 15
-
-
作者
熊先景
-
机构
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
-
出处
《江西中医药》
1996年第S2期75-75,共1页
-
文摘
单验方治疗阴阳易熊先景(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343800)关键词阴阳易,中医药治疗,单验方阴阳易,古病证名,最早出自《伤寒论》,民间俗称"伤寒挟阴",是感冒未愈,男女同房后发生的一种病。《诸病源候论》卷八认为:男子与患伤寒未完全康复的妇人房事后得病,名...
-
关键词
阴阳易
中医药治疗
单验方
-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阴阳易证治管窥
- 16
-
-
作者
柴瑞霁
柴瑞蔼
-
出处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0-12,共3页
-
文摘
通过文献调查和资料分析,对阴阳易的涵义、性质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肯定了阴阳易这一病证的客观存在,认为它是外感病因房事而导致的一种病情变易。同时,还肯定了烧裈散的疗效,认为它是治疗阴阳易的有效专方,但并不否定后世对阴阳易治疗的补充和发展。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阴阳易
烧kun散
-
分类号
R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阴阳易之为病”新识
- 17
-
-
作者
肖合聚
-
机构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医院
-
出处
《医古文知识》
1990年第1期23-24,共2页
-
文摘
汉·张机所撰《伤寒论》392条曰:'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其中'阴阳易之为病',历代医家之见解未见统一。颇具影响者主要有下述两种说法:1.认为是病后交媾病传未病之人。如成无己云:'大病新差,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
-
关键词
伤寒论
阴阳易之为病
-
分类号
R2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淮南子》蕴《易》考
被引量:3
- 18
-
-
作者
刘大钧
-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2,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易学研究菁华集成”(10&ZD060)
-
文摘
《淮南子》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子》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子》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子》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
关键词
帛书《易传》
《古五子》
《易阴阳》
京房
-
Keywords
silk manuscript Yizhuan~ Guwuzi
Yi yin-yang~ Jing Fang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3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研究
被引量:3
- 19
-
-
作者
黎馨平
-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6,共10页
-
文摘
《周易虞氏消息》一书,是张惠言对孔子—商瞿—田王孙—孟喜—虞翻一系"易阴阳大义"发掘的代表性成果。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以"乾元"为源头和动力的阴阳流转的过程,即"乾元"的潜存、展开和回归。该书的价值,本文认为,在于启发我们看到虞翻易学的两层结构:"取象释辞说"与"卦变消息说"。不足之处在于,虞翻释《易》的重心是放在对"观象系辞"思路的逆向呈现上,由此以见"辞"与"象"的关联,"卦变消息"仅是实现这一探索的工具。而张氏为了阐述虞翻易学与孟喜易学的一脉相承,则以"卦变消息"为虞翻易学的精髓。两者的不同,反映出清人的汉易研究与汉易本身的区别。
-
关键词
《周易虞氏消息》
易阴阳大义
月体纳甲说
六十四卦卦变消息图
-
Keywords
Zhouyi Yu shi Xiao xi
the profound purport of Yin-yang alternation
Na jia theory by moon phases, diagram of 64 hexagrams' waxing & waning transformation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
被引量:5
- 20
-
-
作者
李尚信
-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2,共6页
-
文摘
有些学者认为,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抄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秦简"易占"少督卦中的"□小子",有人认为是"周小子",但我们认为更有可能是"晋小子"。"易占"右卦中的"平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宋平公",但我们认为是"晋平公"的可能性更大;秦简"易占"可能真的如有的学者所说即是汲冢《易繇阴阳卦》,而且秦简"易占"或《易繇阴阳卦》可能与汲冢书中的其他"杂碎怪妄"之书大有关联。如果秦简"易占"涉及晋小子、晋平公的观点成立的话,则其与殷易《归藏》不相关的材料就更多,其是否为殷易《归藏》就更值得怀疑了。
-
关键词
秦简“易占”
归藏
汲冢书
易繇阴阳卦
晋小子
晋平公
-
Keywords
the Divination of Yi on bamboo slips of Qin
Guizang
books unearthed in Ji tomb
Yi zhou yin-yang gua Xiao zi in Jin
Duke Ping of Jin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