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昙华林
1
作者 何海威(摄影/撰文) 《武汉文史资料》 2024年第8期F0002-F0002,1,F0003,共3页
2013年9月26日,马道门的修鞋匠和他的两位顾客。昙华林老街历史悠久,近代以来由于学校、教会、医院等场所集中,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无论是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名人故居标注,还是从老墙上挂满的历史建筑保... 2013年9月26日,马道门的修鞋匠和他的两位顾客。昙华林老街历史悠久,近代以来由于学校、教会、医院等场所集中,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无论是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名人故居标注,还是从老墙上挂满的历史建筑保护标识牌,都可以看出旧时的昙华林不是一般的住区。不知什么时候,大洋房旁边生长出了那些关系紧密的小房子。日升月落,大房与小舍经历了生长、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 历史建筑保护 名人故居 碰撞交融 标识牌 中西方文化
下载PDF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旭 张衔春 《华中建筑》 2010年第7期134-136,共3页
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昙华林街区存在物质性衰退、环境孤立、建筑风格紊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昙华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 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昙华林街区存在物质性衰退、环境孤立、建筑风格紊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昙华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整合利用 昙华林街区 物质性衰退
下载PDF
昙华林不再“昙花一现”——昙华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幸子 马飒 +2 位作者 杨添一 郭文博 欧阳毓婷 《科教导刊》 2011年第26期170-173,共4页
武汉市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具有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和建筑文化五种文化要素,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是居住与旅游相结合,而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从现状来看,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文化... 武汉市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具有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和建筑文化五种文化要素,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是居住与旅游相结合,而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从现状来看,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次调查就这一现状做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 文化艺术产业 社会调查 历史街区复兴
下载PDF
浅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片区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洋 《华中建筑》 2015年第9期178-181,共4页
要]武汉市整个城市迄今为止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近代史前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起到主导作用。讨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亦是讨论武汉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价值态度。该文以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片区为例,从片区概述、遗产... 要]武汉市整个城市迄今为止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近代史前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起到主导作用。讨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亦是讨论武汉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价值态度。该文以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片区为例,从片区概述、遗产保护成果分析、遗产保护成果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着重在"保护"二字上,做到"修旧如旧",同时慎重地重新考虑历史建筑在当下时代、空间里的功能定位。即"根植于传统,关注古今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昙华林 社会价值
下载PDF
基于旅游博客的历史文化街区品牌构建——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乔花芳 刘芮彤 王晓芳 《旅游研究》 2015年第4期54-61,共8页
城市旅游热带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品牌化发展。街区的品牌化通过品牌构建来实现,是指在分析街区现状和游客感知的基础上,提取最具代表性特征,将其抽象化为品牌来借代街区。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通过旅游博客获取最真实的游客感知。调查发... 城市旅游热带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品牌化发展。街区的品牌化通过品牌构建来实现,是指在分析街区现状和游客感知的基础上,提取最具代表性特征,将其抽象化为品牌来借代街区。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通过旅游博客获取最真实的游客感知。调查发现,昙华林的核心价值是武汉文艺体验,因此,可将汉味建筑和艺术产业的文艺组合符号化,以构建"昙华林"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品牌构建 游客感知 昙华林 旅游博客
下载PDF
武昌历史街区昙华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梅芸 《华中建筑》 2010年第8期134-135,143,共3页
该文从分析昙华林街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点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着手,比较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在确保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文化产业开发的合理性,期望达到在文化历史街区... 该文从分析昙华林街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点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着手,比较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在确保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文化产业开发的合理性,期望达到在文化历史街区建立保存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和居民安居乐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 武昌历史街区 文化创意产业 竞争力分析
下载PDF
反思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梅芸 《华中建筑》 2013年第12期158-160,共3页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规划已成为一种趋势。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有千年城根,百年缩影,能够较好地凸现中西文化交融及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革命事件。因其存在文脉断裂,基础设施改造...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规划已成为一种趋势。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有千年城根,百年缩影,能够较好地凸现中西文化交融及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革命事件。因其存在文脉断裂,基础设施改造任务重,创意产业较为落后等局限性,影响了其快速发展。该文基于昙华林固有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环境条件,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优先发展模式,街区环境条件改善,合理规划产业类型,创造就业机会,街区发展规模及定位等规划内容开展讨论,提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单一动力,发展昙华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能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
下载PDF
历史街区改造新模式探究——以武汉市昙华林片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晶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7期177-178,共2页
在如今增量规划转存量规划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历史街区的改造,虽然部分案例在商业价值与经营运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是在城市历史文脉的保留方面却并不到位。而武汉市的昙华林片区基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多元的文化特色... 在如今增量规划转存量规划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历史街区的改造,虽然部分案例在商业价值与经营运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是在城市历史文脉的保留方面却并不到位。而武汉市的昙华林片区基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多元的文化特色,正在实践中探索一种创新的改造更新模式,本文旨在研究该片区的创新模式,以期能为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改造 更新 模式 昙华林
下载PDF
多元文化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理念分析——以武汉市武昌昙华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唐莉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7期96-97,共2页
多元文化街区的保护首先要保护街区内不同文化的建筑和历史遗存,保护它们的建筑、文化特色及生存的历史环境。武昌昙华林街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建筑遗迹共存的区域,在确立规划理念时,既要面对丰富而复杂的街区现状,又要积极发掘由于多元文... 多元文化街区的保护首先要保护街区内不同文化的建筑和历史遗存,保护它们的建筑、文化特色及生存的历史环境。武昌昙华林街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建筑遗迹共存的区域,在确立规划理念时,既要面对丰富而复杂的街区现状,又要积极发掘由于多元文化带来的潜在优势,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使之保持特色与活力,维持历史街区的厚重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历史街区保护 武昌昙华林
下载PDF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发展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永玲 张姝 徐莉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22-26,共5页
昙华林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此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是武汉历史缩影的呈现。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昙华林如何在武汉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武汉文化旅游名片?本文在实地调... 昙华林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此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是武汉历史缩影的呈现。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昙华林如何在武汉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武汉文化旅游名片?本文在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
下载PDF
清幽之趣药浓丽——昙华林公园概念设计
11
作者 周盼 杜雁 《华中建筑》 2013年第1期60-64,共5页
该文从地形、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三方面分析公园基址,提出"清幽之趣药浓丽"的规划策略:巧于因借基址内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文脉和地形特征,延续空间肌理和自然特性。一方面通过恢复自然山体、汇集雨水引导... 该文从地形、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三方面分析公园基址,提出"清幽之趣药浓丽"的规划策略:巧于因借基址内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文脉和地形特征,延续空间肌理和自然特性。一方面通过恢复自然山体、汇集雨水引导水系、营建台地花园等方法强化基址自然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彰显建筑与山林环境的依存关系,强化建筑空间向山林空间的流动和转折,巧妙将历史空间与现代公园功能结合,以发展求保护,探索基址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 留白巧于因借 有机更新 台地花园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2
作者 刘兰君 孙阳 夏晓芸 《城市建筑》 2016年第29期332-333,共2页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既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同时又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所.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方法是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意向、传统风俗、保持街区风貌唯一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既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同时又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所.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方法是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意向、传统风俗、保持街区风貌唯一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有机更新的方法,希望能挖掘昙华林的历史文化,完善并延续街区功能,复兴昙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 有机更新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的美丽街区旅游化发展模式和路径探讨——以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端 张军 +2 位作者 时朋飞 李星明 文杰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4期568-574,共7页
美丽街区建设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旅游业发展在美丽街区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驱动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在对美丽街区的内涵及其与旅游业互动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耦合模型对武... 美丽街区建设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旅游业发展在美丽街区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驱动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在对美丽街区的内涵及其与旅游业互动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耦合模型对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美丽街区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街区与旅游业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彼此协调发展;2011—2015年昙华林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转变,但尚未突破失调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和政府介入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美丽街区的旅游化模式和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街区 耦合模型 协调 旅游化模式和路径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下载PDF
旧城改造背景下的传统社区演变——以湖北武昌昙华林社区为例
14
作者 张璞玉 崔秀芳 《建设科技》 2011年第17期86-86,共1页
通过对昙华林街区改建后使用现状和昙华林社区生活方式的调研,研究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社区模式及社区生活在旧城改造中的演变情况,并引发相关思考。
关键词 旧城改造 历史风貌 社区 昙华林
下载PDF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鸣凯 史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40-146,共7页
当前,在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度的商业化,另一种是过分强调保护、排斥发展。基于此,文章结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可持续发... 当前,在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度的商业化,另一种是过分强调保护、排斥发展。基于此,文章结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可持续发展 改造规划 昙华林
下载PDF
都市民俗学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村发展路径选择——以武汉昙华林艺术村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瑾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9-74,共6页
作为新兴艺术村的武汉市昙华林在我国艺术村发展中具有三重意义,即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性,从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两方面来看,昙华林艺术村的发展需在空间要求、人才需求、初始动力三个方面进行着力。为解决艺术村眼下存在的问题,可以市... 作为新兴艺术村的武汉市昙华林在我国艺术村发展中具有三重意义,即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性,从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两方面来看,昙华林艺术村的发展需在空间要求、人才需求、初始动力三个方面进行着力。为解决艺术村眼下存在的问题,可以市场化经营、计划性管理同时加强,从空间重组优化、人才吸纳、市场配置、强化初始动力四个方面对艺术村进行发展路径的优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艺术村 昙华林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基于GIS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高艺元 郭建 《华中建筑》 2017年第5期86-89,共4页
从将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价值特征量化与相关数据空间化出发,便于价值评价成果的直观展现与协同共享,更好地指导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基于GIS技术建立建筑价值评价体系,在筛选出6项评价因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 从将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价值特征量化与相关数据空间化出发,便于价值评价成果的直观展现与协同共享,更好地指导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基于GIS技术建立建筑价值评价体系,在筛选出6项评价因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将各因子加权叠加分析,生成街区建筑综合价值评分图,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GIS 评价因子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圆玉润 程晓梅 郑加伟 《华中建筑》 2015年第12期171-176,共6页
该文选取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做实地调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植入过程中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分析历史街区的用地演变、交通结构、交往空间、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的规划设计提出针对性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如... 该文选取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做实地调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植入过程中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分析历史街区的用地演变、交通结构、交往空间、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的规划设计提出针对性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根植于昙华林历史街区、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昙华林 历史街区变迁 提升改造
下载PDF
昙华林艺术村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扬 《中国艺术》 201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进程中,将旧时期的工业建筑改头换面的活动已发展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经过对既有旧工厂的再利用及开发,北京798艺术区成为国内艺术区发展的风向标,并在200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进程中,将旧时期的工业建筑改头换面的活动已发展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经过对既有旧工厂的再利用及开发,北京798艺术区成为国内艺术区发展的风向标,并在200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此后798艺术区一直作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被国内各大城市竞相模仿学习。笔者以一名武汉艺术学子的视角,以独特的眼光持续关注近年来武汉昙华林艺术村的建立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昙华林艺术村与北京798艺术区之间各种因素的异同和优劣,为包容了百年历史痕迹的昙华林历史老街的重生和新兴艺术村的破茧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途径,使昙华林艺术村在凝固历史往昔的同时散发当代艺术的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华林艺术村 798艺术区 差异比较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关于保护利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考和建议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莉 《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12期67-72,共6页
作为武汉重要景点的昙华林街区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多彩、旅游景观独特、地理区位优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就保护利用现状而言,还存在保存空间有限、部分建筑亟待修复、景点杂陈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明确定位,将... 作为武汉重要景点的昙华林街区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多彩、旅游景观独特、地理区位优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就保护利用现状而言,还存在保存空间有限、部分建筑亟待修复、景点杂陈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明确定位,将昙华林认定为(红色)历史文化街,并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四大板块为宣传主线,做大格局,升级管理,在政策支持下由省市合力将其打造成省内外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