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僵菌MS0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不同温湿度下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宝辉 郑建伟 +3 位作者 黄大庄 王达 马向超 韩小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8-162,共5页
The effect of culture media,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the mycelium growth,spores germination of Metarhizium MS01 strain,a high virulent strain from the soil and the pathogenicity against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lar... The effect of culture media,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the mycelium growth,spores germination of Metarhizium MS01 strain,a high virulent strain from the soil and the pathogenicity against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larvae was tes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ulture medium was PPDA,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the mycelium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was 26 ℃,and A. glabripennis larvae had the highest mortality from the fungus at this temperature. The optimum RH for the mycelium growth ranged from 95%to 100%. The speed and rate of spore germin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f RH. The larvae died from the fugus most quickly and the mortality reached the highest under 100% R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MS01菌株 生物学特性 光肩星天牛幼虫 温湿度 致病力
下载PDF
桦树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建波 何学友 +2 位作者 李志真 蔡守平 陈顺立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96,共6页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危害桦树的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危害桦树的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用马占山关于"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星天牛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根据聚集度指标确定理论抽样数,并估计种群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度指标 回归分析 理论抽样数 桦树 星天牛幼虫
下载PDF
肿腿蜂、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素英 时亚琴 +1 位作者 赵蒙玲 邹立杰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99年第1期39-42,48,共5页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粉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林间释放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Z28+粉拟青霉Z26)混合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防治效果最佳为91.34%,可防皮下和木质部幼虫。肿腿蜂带粉拟青霉Z26,2次/年,每次100头/株,防治效果为85.60%,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Z28,1次/年,每次200头/株,防治效果为7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幼虫 肿腿蜂 球孢白僵菌 粉拟青霉
下载PDF
利用渗透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初报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大伟 周拓 高卓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1期127-128,共2页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中国主要的阔叶蛀干害虫之一,分布广泛,为害严重,主要寄主有槭树(Acer)、桦树(Betula)、柳树(Salix)、榆树(Ulmus)、杨树(Populus)等。成虫啮食嫩枝和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幼虫蛀食韧...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中国主要的阔叶蛀干害虫之一,分布广泛,为害严重,主要寄主有槭树(Acer)、桦树(Betula)、柳树(Salix)、榆树(Ulmus)、杨树(Populus)等。成虫啮食嫩枝和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幼虫蛀食韧皮部和边材,并在木质部内部蛀成不规则坑道,常常蛀空,严重地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使枝干干枯,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幼虫 渗透防治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陇南市核桃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小平 周鹏飞 汪海 《中国林副特产》 2016年第6期28-28,30,共2页
核桃星天牛幼虫是蛀食树干基部的害虫。经调查,陇南市核桃星天牛幼虫的危害率达50%,其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采取不同药剂,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即对星天牛幼虫施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倍液、40%的乐果10倍液、56%的磷化铝0.2~0.... 核桃星天牛幼虫是蛀食树干基部的害虫。经调查,陇南市核桃星天牛幼虫的危害率达50%,其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采取不同药剂,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即对星天牛幼虫施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倍液、40%的乐果10倍液、56%的磷化铝0.2~0.3g,防治效果分别为91.71%、90.20%、92.86%,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星天牛幼虫 不同药剂处理 防治试验
下载PDF
用20%高氯·马乳油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
6
作者 包青春 汤海龙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年第3期79-79,89,共2页
垂柳是光肩星天牛危害的寄主植物之一,特别是其幼虫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发现虫害后用20%高氯·马乳油进行防治。
关键词 高氯·马乳油 防治 光肩星天牛幼虫
下载PDF
3种内吸性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林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基哲 《基层农技推广》 2023年第6期58-60,共3页
探究3种内吸性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以确定适宜的杀虫剂,加强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有效防治。以馒头柳作为试验对象,选择3种内吸性杀虫剂,每种杀虫剂设置3种质量浓度,即氯虫苯甲酰胺(2、4、8 g/L)、氟虫双酰胺(0.6、1.2... 探究3种内吸性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以确定适宜的杀虫剂,加强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有效防治。以馒头柳作为试验对象,选择3种内吸性杀虫剂,每种杀虫剂设置3种质量浓度,即氯虫苯甲酰胺(2、4、8 g/L)、氟虫双酰胺(0.6、1.2、2.4 g/L)、吡虫啉(2.8、5.6、11.2 g/L),分析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吡虫啉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为37.7%~54.5%,氟虫双酰胺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为41.9%~66.0%,吡虫啉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为59.1%~86.4%。与对照组相比,防治后试验组的树干上新产卵刻痕明显减少,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防治后,树干上无新产卵刻痕;使用吡虫啉防治后,树干新产卵刻痕的株数仅占总株数的1/7。由此得出,3种内吸性杀虫剂均可以起到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效果,其中吡虫啉防治效果最佳,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吸性杀虫剂 光肩星天牛幼虫 林间 防治效果 成虫产卵
原文传递
增效剂对球孢白僵菌产孢量及对光肩星天牛致死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素英 时亚琴 +2 位作者 邹立杰 赵蒙玲 王美霞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0年第3期48-48,F003,共2页
在应用昆虫病原菌防治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的试验中 ,筛选出一种增效剂 ,可使病原菌的产孢量增加 ,光肩星天牛的致死速率加快。在生产病原菌的培养基内加入0 .0 2 %的增效剂培养 5天 ,产孢量比对照增加一倍多... 在应用昆虫病原菌防治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的试验中 ,筛选出一种增效剂 ,可使病原菌的产孢量增加 ,光肩星天牛的致死速率加快。在生产病原菌的培养基内加入0 .0 2 %的增效剂培养 5天 ,产孢量比对照增加一倍多。在含孢量 10 8/ ml的球孢白僵菌的菌悬液中加入 0 .0 2 %的增效剂 ,以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接种 1ml菌悬液 ,使光肩星天牛幼虫第 6天开始发病 ,第 16天死亡率达 10 0 % ,比对照提早 15天 ,而且死亡率比对照增加 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效剂 光肩星天牛幼虫 球孢白僵菌 防治
下载PDF
谈柳树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宜于应用的防治措施 被引量:1
9
作者 谷涛 《园林科技》 2002年第2期37-38,共2页
柳树作为济南市市树,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泉、湖及河道等地带的绿化和造景中必不可少,以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但是由于城市特定的生态环境,造成柳树生长势差,招至光肩星天牛危害。据调查,济南市柳树遭光肩星天牛危... 柳树作为济南市市树,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泉、湖及河道等地带的绿化和造景中必不可少,以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但是由于城市特定的生态环境,造成柳树生长势差,招至光肩星天牛危害。据调查,济南市柳树遭光肩星天牛危害的虫株率为78.2%~82.5%,平均为80.35%,部分重灾区高达90%~100%,虫口密度为28.5头/株~33头/株,平均30.8头/株。由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幼虫 柳树 防治措施 蛀干害虫 虫口密度 济南市 天牛成虫 喷药防治 防治效果 危害
下载PDF
天牛肿腿蜂引种及其田间应用试验
10
作者 冯贻德 《中国园艺文摘》 2011年第6期41-41,109,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天牛肿腿蜂用于防治星天牛幼虫效果良好,但放蜂时间、放蜂方法的不同,其防效有较大差异,分2次放蜂的效果优于1次放蜂。放蜂治虫效果的差异同星天牛产卵期、肿腿蜂成虫寿命等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天牛肿腿蜂 星天牛幼虫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几种药剂浸泡处理原木段杀虫实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明光 陈义群 +2 位作者 张宁 华丽 张柠 《植物检疫》 2006年第4期220-221,共2页
用敌敌畏、辛硫磷、氯氰菊酯、敌敌畏+辛硫磷、敌敌畏+氯氰菊酯、辛硫磷+氯氰菊酯6种药剂或混合剂对星天牛幼虫进行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0%敌敌畏乳油+40%辛硫磷乳油混合剂的杀虫效果比其它5种效果显著。进一步用10-5浓度的80%敌敌... 用敌敌畏、辛硫磷、氯氰菊酯、敌敌畏+辛硫磷、敌敌畏+氯氰菊酯、辛硫磷+氯氰菊酯6种药剂或混合剂对星天牛幼虫进行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0%敌敌畏乳油+40%辛硫磷乳油混合剂的杀虫效果比其它5种效果显著。进一步用10-5浓度的80%敌敌畏乳油+40%辛硫磷乳油混合剂浸泡原木杀灭星天牛幼虫的试验结果显示,浸泡原木11天和17天的杀虫效果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b浸泡处理 原木 星天牛幼虫 杀虫效果
下载PDF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16S rDNA of a Strain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arva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彩萍 刘红霞 +2 位作者 闫喜中 武旭霞 骆有庆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2期67-69,89,共4页
[ Objective] Study o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16S rDNA and insecticid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BH-1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arva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eh.) [ Method ]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 Objective] Study o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16S rDNA and insecticid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BH-1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arva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eh.) [ Method ]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routine method and inoculated onto healthy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eh.) for observing insecticidal effect, further 16S DNA was amplified by the specific primers for sequencing and homology analysis. [ Result] The mortality of second instar of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eh. ) reached 72.7% 8 d after 10^10cfu/ml BH-1 was inoculated. The homology of 16S DNA sequences between BH-1 and Serratia marcescens accessed in GenBank reached 99.5%.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routine identification, BH-1 was identified as S. marcescens. [Conclusion] BH-1 could be used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eh. Serratia marcescens 16S rDNA PHYLOGEN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