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以胡适《大公报》“星期论文”言论为例
1
作者 唐小兵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141,共6页
自由主义以政治自由、宪政体制等为核心价值,而民族主义则以构建独立统一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为主要诉求,这两套价值系统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出既相互交错又互为制约的关系。1930年代的胡适,发表于《大公报》"星期论文... 自由主义以政治自由、宪政体制等为核心价值,而民族主义则以构建独立统一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为主要诉求,这两套价值系统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出既相互交错又互为制约的关系。1930年代的胡适,发表于《大公报》"星期论文"专栏上的政论,就充分而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两种价值的紧张,而胡适对这种紧张性的心理调适和思想融通,则更是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世界与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论文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民主与独裁
下载PDF
从历史变迁看新闻评论话语权的变化——以“星期论文”和“大公快评”为例
2
作者 薛阳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6期225-226,共2页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纵观百年大公报,评论一直作为其重要特色随其发展变迁。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和当代大公网"大公快评"栏目进行比较,通过分析评论主体与话语权之间的关系...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纵观百年大公报,评论一直作为其重要特色随其发展变迁。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和当代大公网"大公快评"栏目进行比较,通过分析评论主体与话语权之间的关系,来窥探大公报百年评论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论文 大公快评 话语权 评论主体
下载PDF
徊徨在问学与论政之间的知识人--以193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作者群体为例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小兵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7,共11页
1930年代,胡适等著名知识分子与当时负盛名的《大公报》积极合作,开设了"星期论文"这一政论专栏,从而为此前受限于同仁刊物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议政开辟了全国性的公共平台,而从对于这个栏目从创办到抗战爆发期间的作者群体的分... 1930年代,胡适等著名知识分子与当时负盛名的《大公报》积极合作,开设了"星期论文"这一政论专栏,从而为此前受限于同仁刊物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议政开辟了全国性的公共平台,而从对于这个栏目从创办到抗战爆发期间的作者群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发掘其知识社会学上的某些共同特征,而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紧张与调适更是这个作者群体的深层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论文 作者群体 公众舆论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报刊政论的反省与自觉——以1930年代胡适与陶希圣的一场讨论为中心
4
作者 唐小兵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本丈以1930年代胡适与陶希圣在《大公报》"星期论丈"和《独立评论》等报刊上一场围绕政论写作的争论为中心,探讨在当时的思想语境和历史情境之中,以胡适为灵魂人物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分子对于政论写作的反省与自觉。
关键词 星期论文 政论 宣传
下载PDF
浅论新记《大公报》的“文人论政”思想
5
作者 李佳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10期152-153,共2页
新记《大公报》将"文人论政"思想发展到顶峰,主要表现在它的"四不主义"的方针上,同时社评和星期论文专刊是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文人论政"传统对当今新闻界以及新闻从业人员仍然有深刻... 新记《大公报》将"文人论政"思想发展到顶峰,主要表现在它的"四不主义"的方针上,同时社评和星期论文专刊是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文人论政"传统对当今新闻界以及新闻从业人员仍然有深刻的启发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大公报》 文人论政 “四不主义” 社评 星期论文
下载PDF
从新记《大公报》看“文人论政”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婧 《新闻世界》 2013年第10期272-273,共2页
"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为我国近代的思想开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星期论文"和"社评"进行包括人... "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为我国近代的思想开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星期论文"和"社评"进行包括人员配备、编排策略、行文风格等视角的考察分析,探讨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以期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舆论空间的构建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论政 大公报 星期论文 社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