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MOS场中星系恒星形成的演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1 位作者 陈洋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6,共10页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z<3.5的星系样本.通过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判据将星...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z<3.5的星系样本.通过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判据将星系分类成恒星形成星系(SFGs)和宁静星系(QGs).对于红移分布在0<z<1.5范围内且M*>1011M⊙的QGs来说,该星系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于70%.在红移0<z<3.5范围内,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与恒星质量(M*)之间有着很强的主序(MS)关系.对于某一固定的恒星质量M*来说,星系的SFR和比恒星形成率(s SFR)会随着红移增大而增大,这表明在高红移处恒星形成星系更加活跃,有激烈的恒星形成.相对于低质量的星系来说,高质量的SFGs有较低的s SFR,这意味着低质量星系的增长更多的是通过星系本身的恒星形成.通过结合来自文献中数据点信息,发现更高红移(2<z<8)星系的s SFR随红移的演化趋势变弱,其演化关系是s SFR∝(1+z)0.94±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恒星形成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演化 方法:数据分析
下载PDF
双星对早型星系化学演化和冷却函数的影响
2
作者 王浪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5,共10页
通过星族合成方法发现:在星系参数拟合计算中,相比于单星星族,双星星族可以得到更大的年龄和更高的金属丰度,但双星如何影响星系演化仍不清楚.另外,对于早型星系存在的紫外超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是有年轻的星族形成,另一... 通过星族合成方法发现:在星系参数拟合计算中,相比于单星星族,双星星族可以得到更大的年龄和更高的金属丰度,但双星如何影响星系演化仍不清楚.另外,对于早型星系存在的紫外超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是有年轻的星族形成,另一种是由双星星族中产生的高温天体引起,但具体哪一种形成机制仍不确定.计算了双星演化抛入星际介质的元素,结合星系化学演化模型和MAPPINGS III程序,研究了双星星族对早型星系气体冷却以及星系演化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单星演化,双星演化使得抛出的物质和金属丰度增加.另外,得到了早型星系紫外超两种机制下,抛入星际介质的各种元素丰度,发现一些元素的丰度比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两种机制可以利用元素丰度比和平均金属丰度进一步认证.同时也计算了两种机制下星系的冷却函数,发现双星机制下的冷却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星际介质 星系:丰度 星系:演化
下载PDF
发射线星系[OⅡ]λ3727/Hα谱线流量比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峰 孔旭 +2 位作者 林宣滨 张伟 李金荣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7,共10页
利用从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简称SDSS)第4次释放的光谱数据中选取的10^5个发射线星系样本,研究了[OII]λ3727/Hα流量比与星系尘埃消光、气体电离态和金属丰度的关系.发现尘埃消光改正对[OII]λ3727/Hα谱线... 利用从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简称SDSS)第4次释放的光谱数据中选取的10^5个发射线星系样本,研究了[OII]λ3727/Hα流量比与星系尘埃消光、气体电离态和金属丰度的关系.发现尘埃消光改正对[OII]λ3727/Hα谱线流量比影响显著,消光改正前、后的[OII]λ3727/Hα谱线流量比的中值分别为0.48和0.89;尘埃消光改正后,F([OII]λ3727)-F(Hα)的弥散显著减小.贫金属星系的[OII]λ3727/Hα谱线流量比随星系气体的电离度增高而减小,而富金属星系不存在这种关系.另外,[OII]λ3727/Hα流量比与星系金属丰度相关.当12+lg(O/H)〉8.5时,星系[OII]λ3727/Hα流量比随金属丰度增加而下降;12+lg(O/H)〈8.5的星系,谱线流量比与金属丰度正相关.最后,利用气体电离度参数和星系的金属丰度,给出了计算不同类型星系[OII]λ3727/Hα流量比的公式.LAMOST望远镜将观测到大量红移z〉0.4的星系光谱,利用该公式可以给出星系的[OII]λ3727/Hα流量比,从而可以利用[OII]λ3727谱线流量计算z〉0.4星系的恒星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丰度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星际介质
下载PDF
盘状星系的大小分布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海滨 张波 +1 位作者 常瑞香 张明轩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在Sloan数字巡天计划第四批释放的数据中选择了40599个面向的盘状星系,统计研究它们的大小分布。结果表明,面向盘状星系的大小分布在绝对星等区间内,遵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星系的大小与绝对星等紧密相关,即星系越亮,其尺度越大。与文[1... 在Sloan数字巡天计划第四批释放的数据中选择了40599个面向的盘状星系,统计研究它们的大小分布。结果表明,面向盘状星系的大小分布在绝对星等区间内,遵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星系的大小与绝对星等紧密相关,即星系越亮,其尺度越大。与文[1]的结果相比,在相同的绝对星等区间,我们得到的r波段半光度半径要稍高于他们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样本只包括了面向晚型星系,而他们的样本则包括了所有空间取向的晚型星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基本参数(分类 光度 半径)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LAMOST星系星族参数测量
5
作者 王丽丽 张龙威 +2 位作者 杨光军 张俊亮 刘聪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8,共9页
星系的光谱包含其内部恒星的年龄和金属丰度等信息,从观测光谱数据中测量这些信息对于深入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LAMOST(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巡天发布了大量的星系光谱,这些高维光谱与... 星系的光谱包含其内部恒星的年龄和金属丰度等信息,从观测光谱数据中测量这些信息对于深入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LAMOST(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巡天发布了大量的星系光谱,这些高维光谱与它们的物理参数之间存在着高度的非线性关系.而深度学习适合于处理多维、海量的非线性数据,因此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8个卷积层+4个池化层+1个全连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对LAMOST Data Release 7(DR7)星系的年龄和金属丰度进行自动估计.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星系光谱预测的星族参数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误差在0.18dex以内,并且随着光谱信噪比的增大,预测误差越来越小.实验还对比了卷积神经网络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深度神经网络的参数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果优于其他两种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恒星内容 星系:演化 方法:数据分析 方法:统计 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EGS场中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与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1 位作者 陈洋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8-465,共8页
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 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这些星系的形态表现出多样性(从椭圆到多个亮核或弥散的结构),如:双核,气体桥,双不对称体,不规则或椭圆结构.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测量了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形态参数(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与近邻极亮红外星系相比,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G偏小而M20偏大,表明这些星系的星族分布聚集度小且不对称性大.基于对样本中极亮红外星系2维面亮度轮廓的拟合,得到这些星系的有效半径分布在2.4 kpc到5.8 kpc之间,其平均值是(3.9±1.1)kpc.相比较于近邻相似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来说,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平均大小要小1到2倍.在类似红移和红外光度条件下,得出的这些结果也与其它文献中给出的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结构 星系:高红移
下载PDF
盘星系并合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常江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53,共13页
使用一系列的模拟,包括了不同的轨道参数、主并合与小并合,以及不同的恒星盘自旋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方式,来研究盘星系的并合过程中,顺行交会和逆行交会对并合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并合时标、轨道形态、星系的恒星... 使用一系列的模拟,包括了不同的轨道参数、主并合与小并合,以及不同的恒星盘自旋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方式,来研究盘星系的并合过程中,顺行交会和逆行交会对并合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并合时标、轨道形态、星系的恒星及暗物质成分剥离效率、星系的形态变化,以及形成的潮汐结构等.研究发现,由于在并合过程的前期,逆行并合的恒星剥离效率要明显小于顺行并合,因此会形成小得多的潮汐结构.但与通常认为的相反的是,与顺行并合相比,逆行并合并没有显著改变轨道形态和增大并合时标,对恒星成分的剥离效率也没有显著的影响.与顺行与否相比,潮汐半径在小并合时,卫星星系恒星成分被潮汐剥离的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潮汐半径与恒星盘标长相等的时刻可以被认为是卫星星系恒星盘瓦解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星系:运动学与动力学 星系:相互作用 方法:数值
下载PDF
CANDELS场中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结构性质
8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基于CANDEL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5个深场巡天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近红外(F125W和F160W)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_*&g... 基于CANDEL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5个深场巡天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近红外(F125W和F160W)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_*>10^(10)M_⊙)选取了8002个红移分布在1<z<3范围内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和结构性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通过星系形态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Conv Nets),将样本中的星系划分为4类:椭球星系(SPHeroids,SPH)、早型盘星系(Early-Type Disks,ETD)、晚型盘星系(Late-Type Disks,LTD)和不规则星系(IRRegulars,IRR).结果发现星系的形态和结构随红移发生演化,在高红移宇宙星系主要表现出不规则形态,但到低红移处椭球和盘主导的哈勃星系形态序列已经形成.在相同红移区间内,不同类型星系的物理尺寸(r_e)中值从大到小的排序是IRR、LTD、ETD和SPH,而对应的Sersic指数(n)中值大小排序却相反.另外,不同类型星系的re与红移之间存在明显的演化关系,但这样的现象在平均轴比(b/a)和Sersic指数与红移的关系中并没有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结构 星系:高红移
下载PDF
主并合星系对SFR的增幅与其他参数关系的研究
9
作者 邱佳杰 孙艳春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29,共12页
主并合星系对是研究星系同时受到本身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绝佳实验对象,而星系恒星形成率的变化可以示踪这些影响产生的作用.星系的恒星质量、星系对之间的投影距离与相对倾角都是影响恒星形成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更大恒星质量... 主并合星系对是研究星系同时受到本身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绝佳实验对象,而星系恒星形成率的变化可以示踪这些影响产生的作用.星系的恒星质量、星系对之间的投影距离与相对倾角都是影响恒星形成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更大恒星质量星系倾向于有更大的恒星形成率增幅,相对倾角接近平行的星系同样趋于有更大的恒星形成率增幅,而投影距离在研究范围内与恒星形成率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相互作用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恒星形成 星系:统计 星系:演化
下载PDF
星系群HCG 95中的星系群内光观测研究
10
作者 何永强 师冬冬 潘治政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4,共9页
星系团/群内光(ICL(Intra-Cluster Light)/IGL(Intra-Group Light))可以用来研究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动力学演化.Hickson致密星系群密度高并且速度弥散低,其致密的环境可以用来研究星系并合和相互作用星系的性质,是研究IGL理想场所之一.利... 星系团/群内光(ICL(Intra-Cluster Light)/IGL(Intra-Group Light))可以用来研究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动力学演化.Hickson致密星系群密度高并且速度弥散低,其致密的环境可以用来研究星系并合和相互作用星系的性质,是研究IGL理想场所之一.利用中国近地天体巡天望远镜(Chinese Near Object Survey Telescope,CNEOST)的观测,获得了星系群HCG 95的g波段和r波段深度成像数据.采用模型拟合方法来测量HCG 95星系群中的IGL光度,并计算了IGL的光度占星系群总光度的比例f_(IGL),在g和r波段的结果分别为3.55%±0.38%和3.78%±0.59%.此外,利用常规的表面亮度阈值截取方法,在g和r波段的结果分别为1.9%-10%和1.5%-10%,与前述结果一致.估算的IGL颜色(g-r=0.78±0.37)与星系群中的HCG 95A和HCG 95C星系的颜色(g-r=0.82-0.85)一致,属于年老星族,表明HCG 95星系群中的IGL可能来自HCG 95A和HCG 95C相互作用剥离出来的物质,也有可能来自近期的吸积.最后,结合其他星系群测量的结果,发现f_(IGL)和其对应的星系群总质量没有关系,但与星系群演化(即早型星系的数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星际介质 星系:群:普通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下载PDF
类星体形成的半解析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爱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9,共12页
以Kang等的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为基础,研究星系和中心大质量黑洞的共同形成和演化.假设类星体的活动性由星系并合引起,通过引入黑洞吸积率,确定了红移区间0<z<4.5的类星体的热光度函数,并分别从爱丁顿比率、黑洞质量函数和两点... 以Kang等的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为基础,研究星系和中心大质量黑洞的共同形成和演化.假设类星体的活动性由星系并合引起,通过引入黑洞吸积率,确定了红移区间0<z<4.5的类星体的热光度函数,并分别从爱丁顿比率、黑洞质量函数和两点相关函数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限制,模型预言的光度函数能在整个红移、整个光度范围内与观测相符合.结果显示,常数爱丁顿比率不能很好地描述黑洞吸积,爱丁顿比率需要在一定红移范围内随红移增加;星系主并合是触发类星体活动性的有效机制,而次并合只对低光度和中等光度的类星体有影响,对高光度类星体影响很小;在z=1.0处,极高光度的类星休比其他类星体具有更强的成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星体:超大质量黑洞 星系:演化 方法:解析
下载PDF
致密对称源OQ208自行的研究
12
作者 王保田 张海燕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阵,在5GHz和8GHz波段观测致密对称源(CSO)OQ208,由获得的总流量图均显示OQ208是由2个主要的射电结构组成。5GHz波段在该源西南(SW)部分和东北(NE)部分都探测到2个子源。8GHz波段在该源(SW)部分探测到2个子源,而在(NE)...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阵,在5GHz和8GHz波段观测致密对称源(CSO)OQ208,由获得的总流量图均显示OQ208是由2个主要的射电结构组成。5GHz波段在该源西南(SW)部分和东北(NE)部分都探测到2个子源。8GHz波段在该源(SW)部分探测到2个子源,而在(NE)部分探测到3个子源。在5GHz波段,根据子源A和D自1993年到2001年间的5个时段VLBI观测成图结果,拟合出它们的分离速度为0.037±0.006mas/a(年)。在8GHz波段,根据1994年到2002年间的9个时段观测数据,获得子源A和C的分离速度为0.046±0.009ma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致密对称源(Mkn668 OQ208) 分离速度
下载PDF
Effects of binary interactions on the color evolution of M33
13
作者 KANG XiaoYu ZHANG FengHui ZHANG Yu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1505-1509,共5页
In this work, predictions of the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from populations of single and binary stars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galactic chemical and color evolu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ects ... In this work, predictions of the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from populations of single and binary stars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galactic chemical and color evolu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ects of the binary interactions on the color evolution of M33. We first constructed a model without binary interactions, and the model is able to reproduce most of the available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tellar parameters. We then run simulations with the same set of model parameters but with binary interactions consider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for the pop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binary interactions, we find that the inclusion of binary interactions makes the surface brightness greater (~0.1 mag arcsec 2) in FUV-band but smaller (~0.7 mag arcsec 2) in K-band, while it results in the FUV K color bluer (~0.8 mag). To reproduce the observations, a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binary interactions should make more gas fall onto the disk in the early time of the galaxy evolution, or increase the total stellar mass, or bo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33 EVOLUTION binary stars
原文传递
A test of an early-type contact binary model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 obtained from theory with those from observations 被引量:1
14
作者 SONG Fen HUANG RunQia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320-328,共9页
Contact binary systems,including massive,middle-mass and low-mass systems,have been observed.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evolutionary model for contact binary systems with all different masses.The model introduce... Contact binary systems,including massive,middle-mass and low-mass systems,have been observed.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evolutionary model for contact binary systems with all different masses.The model introduced by Huang,Song and Bi indicates some special and unique understanding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contact binaries.It is necessary to test whether this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the early-type contact binaries.The best way to test a theoretical model is to know whether this model can explain the observational phenomena of such binaries.For this aim,a comparison is performed for the relations of mass-luminosity,mass-radius,and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HR diagram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introduced by Huang et al.and those from the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A good result is obtained by the comparison.This means the model can be used in calc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early-type contact binaries,and can explain the observational phenomena of such bina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ies: eclipsing stars: evolution stars: fundamental parameters stars: rotation
原文传递
Tidal evolution of exo-planetary systems:WASP-50,GJ 1214 and CoRoT-7
15
作者 DONG Yao JI JiangHu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872-879,共8页
We perform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idal evolution of two single-planet systems, that is, WASP-50 and GJ 1214 and a two-planet system CoRoT-7. The results of orbital evolution show that tidal decay and ci... We perform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idal evolution of two single-planet systems, that is, WASP-50 and GJ 1214 and a two-planet system CoRoT-7. The results of orbital evolution show that tidal decay and circularization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ir final orbit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nitial orbital data in the simulations. For GJ 1214 system, different cases of initial eccentricity are also considered as only an upper limit of its eccentricity (0.27) is shown, and the outcome suggests a possible maximum initial eccentricity (0.4) in the adopted dynamical model. Moreover, additional runs with alternative values of dissipation factor Q'I are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idal evolution for GJ 1214b, and these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real Q'1 of GJ 1214b may be much larger than its typical value, which may reasonably suggest that GJ 1214b bears a present-day larger eccentricity, undergoing tidal circularization at a slow rate. For the CoRoT-7 system, tidal forces make two planets migrating towards their host star as well as producing tidal circularization, and in this process tidal effects and mutual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 are coupled with each other. Various scenarios of the initial eccentricity of the outer planet have also been done to investigate final planetary configuration. Tidal decay arising from stellar tides may still work for each system as the eccentricity decreases to zero, and this i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remaining lifetime of each planet used to predict its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solar planets tidal decay planetary form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