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晚清春秋公法观再审视
1
作者 孙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中的“性法”和“例法”,从仁义法的层面对西方国际法的强权主义展开批判。以廖平和宋育仁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公法观,以《周礼》济《公羊》之穷,援引《周礼》中的人伦与政教观,致力于构建以此为基础的家国天下逐级扩展的伦理性世界秩序。宋育仁以此对以个体权利和功利为本的西方国际法所导致的公法不公的危机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批判。晚清春秋公法观是现代中国国际法书写中最具有文明主体意识的先行者,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国公法》 春秋公法 康有为 廖平 国际法
下载PDF
孟子《春秋》观对《公羊》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忠强 田银双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7-22,共6页
孟子论《春秋》之言并不多,但已涉及到"孔子作《春秋》"、为何作、如何作等《春秋》学的关键问题,对后世影响很大。《春秋》三传晚于孟子,在孟子之后出现。就孟子思想及其《春秋》观而言,从复仇思想、"素王"思想、&... 孟子论《春秋》之言并不多,但已涉及到"孔子作《春秋》"、为何作、如何作等《春秋》学的关键问题,对后世影响很大。《春秋》三传晚于孟子,在孟子之后出现。就孟子思想及其《春秋》观而言,从复仇思想、"素王"思想、"通变"思想等角度可体现出孟子思想与公羊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春秋观 公羊学 复仇 素王
下载PDF
孟子的《春秋》观与儒学“道脉”
3
作者 杨朝明 《管子学刊》 CSSCI 2011年第3期34-39,2,共6页
孟子对孔子之道的把握和继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孔子与《春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孟子深受子思思想影响,而子思则受孔子、曾子思想影响殊深。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孔子、孟子的社会... 孟子对孔子之道的把握和继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孔子与《春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孟子深受子思思想影响,而子思则受孔子、曾子思想影响殊深。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孔子、孟子的社会理想建立在总结历史与反思现实的基础上。孔子作《春秋》,深蕴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孟子进而表彰、称颂之,表现了他与孔子之间一脉相承的特性。孟子的《春秋》观,关乎儒家"道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春秋观 孔子 道统
下载PDF
孟子的《春秋》观与传统儒家的政治激情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42,共8页
孟子的《春秋》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深刻地体现了先秦儒家通过文化守成主义方式对现实政治的关怀。从历史的角度看,盂子关于孔子作《春秋》所表达的儒家政统意蕴,是与后世传统儒家的政治激情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春秋 传统儒家 政治激情
下载PDF
试论朱舜水与胡安国的《春秋》观之异同
5
作者 林美茂 赵雯萱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44-54,共11页
朱舜水的《春秋》观对《大日本史》编史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春秋》观又深受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比较分析二人《春秋》观,对于《春秋》学史和《大日本史》史观的理解都很有价值。我们认为,二人的《春秋》观之间虽有渊... 朱舜水的《春秋》观对《大日本史》编史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春秋》观又深受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比较分析二人《春秋》观,对于《春秋》学史和《大日本史》史观的理解都很有价值。我们认为,二人的《春秋》观之间虽有渊源关系,但学术重点不同,学术风格各异。胡安国意在“尊王”之统绪,以谨始通贯他旨;朱舜水意在通过“尊王”之阶序,以虚君敬奉天命。胡安国的《春秋传》作为科举定本一直影响了元明清三朝,在政治上强化了“尊王”的论述;朱舜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对德川日本的体制和儒学话语变迁都有所影响,其“虚君”问题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二人在《春秋》观上的差别有身份、地域及历史境况的原因。胡安国的《春秋》观作为朱舜水《春秋》观的重要来源是需要加以说明的,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二人《春秋》观之“异”的《春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舜水 胡安国 春秋
下载PDF
从春秋道德观看春秋外交辞令
6
作者 王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39-42,共4页
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具有极大的作用。周礼即是中原各诸侯国共同遵守的法则,符合该法则谓之礼,不合则为非礼。将礼与德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为政的最高要求。"外德则睦;否,将携贰"是争取诸侯的一种非战争的理想手段。宋襄公的&q... 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具有极大的作用。周礼即是中原各诸侯国共同遵守的法则,符合该法则谓之礼,不合则为非礼。将礼与德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为政的最高要求。"外德则睦;否,将携贰"是争取诸侯的一种非战争的理想手段。宋襄公的"于古为义,于今为笑"的做法,说明了当时在战争中恪守道德规范还是广为提倡的。所以,春秋外交辞令显现出委婉、恭敬、含蓄的特点是符合当时道德观念要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道德 外交辞令
下载PDF
王鸣盛之《春秋》笔法观探微
7
作者 丁川 马勇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王鸣盛 春秋》笔法 清代 考据学 史学研究 功能 特征
下载PDF
董仲舒《春秋》观新论
8
作者 王耀虎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3-25,共3页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献策表达了他的《春秋》观 :《春秋》元始而《春秋》大一统 ;“视天如父”而“溥爱”、“布德”、“施仁” ;“人为天本”而“为政宜民”。他对人的生命、形体及性情的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本观念和对人的价值...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献策表达了他的《春秋》观 :《春秋》元始而《春秋》大一统 ;“视天如父”而“溥爱”、“布德”、“施仁” ;“人为天本”而“为政宜民”。他对人的生命、形体及性情的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本观念和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认为“为政宜民”是施政之本 ,顺应天命而“天下大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 “人为天本” “为政宜民” 法制思想
下载PDF
王通《春秋》学考述
9
作者 李建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1-34,共4页
王通是隋唐儒学变革的先行者,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钩稽《中说》里王通对《春秋》和其接续《春秋》所作的《元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王通的《春秋》观,也可以管窥到已经亡佚的《元经》的大致轮廓(... 王通是隋唐儒学变革的先行者,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钩稽《中说》里王通对《春秋》和其接续《春秋》所作的《元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王通的《春秋》观,也可以管窥到已经亡佚的《元经》的大致轮廓(作意、起止、取舍、笔法、义例等)。在对王通的《春秋》学复原后,通过历史比较,我们发现,王通的《春秋》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则它是唐宋“义法史学”的先驱,二则它是中唐以后《春秋》学研究中“舍传求经”学派的前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元经》 “义法史学”先驱 “舍传求经”前导
下载PDF
先秦法政思想的近代调用与当代重塑——从“春秋国际公法观”到“天下理论”
10
作者 魏磊杰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6,共15页
西法东渐初期,吸纳西方传教士的既有做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士人秉持一种通经致用的比附之法,以图借助先秦法政思想重构新的普遍主义世界观,最终达致有效应对西方殖民现代性知识“入侵”之目的。经历百年沉寂,伴随中国崛起,当代国际... 西法东渐初期,吸纳西方传教士的既有做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士人秉持一种通经致用的比附之法,以图借助先秦法政思想重构新的普遍主义世界观,最终达致有效应对西方殖民现代性知识“入侵”之目的。经历百年沉寂,伴随中国崛起,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者在新的世纪赓续了这一知识传统,此等“春秋国际公法”观背后的思维逻辑又被重新发现和调用,以求在学术层面有效推助各自学科本土化之同时,亦能在政治层面为业已进入后现代性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的世界愿景。对中国知识精英调用先秦法政思想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可为当下必然需要依托传统法政资源塑造的中国国际关系/国际法新观念的对外投射提供诸多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法政思想 调用 春秋国际公法” 天下理论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史”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戈 《安徽史学》 1999年第3期4-14,共11页
一通过对先秦文献典籍的检索,我们发现古人对“史”的用法主要有这样五种类型,或古人对“史”的用法中包含有这样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用“史”来泛称“史官”①。这种用法最为普遍和常见。其中,它里面又包含有三种略有差异的情况。一... 一通过对先秦文献典籍的检索,我们发现古人对“史”的用法主要有这样五种类型,或古人对“史”的用法中包含有这样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用“史”来泛称“史官”①。这种用法最为普遍和常见。其中,它里面又包含有三种略有差异的情况。一者是笼而统之的。比如,《左传》里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史学 历史 《公羊传》 中国古代 司马迁 “历史” 历史活动 《左传》 孔子作《春秋
下载PDF
朝鲜廷臣金尚宪尊明抗清活动述论
12
作者 王臻 《韩国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明清王朝鼎革之际,在中朝交往史上,朝鲜廷臣金尚宪作为抵制清(后金)的代表人物,属于坚定的"尊明斥清(后金)"主义者,主要表现如下:恭敬"事大"于明朝,赴明辩诬努力消除外交误会;拒绝以礼相待后金差官,反对朝廷与后金... 明清王朝鼎革之际,在中朝交往史上,朝鲜廷臣金尚宪作为抵制清(后金)的代表人物,属于坚定的"尊明斥清(后金)"主义者,主要表现如下:恭敬"事大"于明朝,赴明辩诬努力消除外交误会;拒绝以礼相待后金差官,反对朝廷与后金贸易及赠送礼物;坚决主张军事抗击清朝、反对朝鲜助兵清朝抗击明朝等,以致被清人拘禁于沈阳监狱。作为朝鲜王朝中期重臣的金尚宪,他旗帜鲜明的亲明抗清(后金)思想,反映出以其为代表的朝鲜民众恪守"春秋义理"正统观念、崇尚明朝中原汉族先进文化而轻视女真"夷狄""野蛮文化"之心理倾向。仔细考察金尚宪秉持"春秋义理观"所进行的尊明抗清活动,有助于明晰明末清初中国与朝鲜关系的开展情况,加深对古代中朝封贡关系嬗变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朝鲜 金尚宪 春秋义理
下载PDF
苏轼“《春秋》书法”观及其理论基础
13
作者 杨金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8,共7页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春秋》书法” 孔子 理论基础
原文传递
Significance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in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Daijiayuan Ruins in Huoshan,Anhui Province,China
14
作者 Yao Daquan Shuo Zhi +4 位作者 Shen Xiaoqi Chen Anguo Zheng Yingping Zheng Haigang Li Ling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3期363-370,共8页
During an excavation survey to the Daijiayuan vestig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Huoshan in Western Anhui,a ground crack related to tectonic movement and filled with silty fine sand w... During an excavation survey to the Daijiayuan vestig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Huoshan in Western Anhui,a ground crack related to tectonic movement and filled with silty fine sand was found. This phenomenon was initially confirmed to be due to seismic liquefaction. Many microscopic seismic relics,such as load structure,flow structure,cutoff plane and flot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ere found in the directional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These discoveries and cognitions prove that there were two earthquake events taking place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this area. Above-mentioned works enrich and develop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identify prehistoric earthquake event in eastern China area to a certai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jiayuan Seismic deformation Microscopic analysis SIGNIFICA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