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萤石矿体定位预测技术方法组合研究
1
作者 方乙 张寿庭 +1 位作者 邹灏 曹华文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99-,共1页
萤石矿是我国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随着萤石露头矿的发现殆尽,覆盖区找矿将是未来萤石矿接替资源的主要找矿区域。中国萤石矿床类型丰富,但作为工业开采利用的萤石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内蒙古东部地区萤... 萤石矿是我国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随着萤石露头矿的发现殆尽,覆盖区找矿将是未来萤石矿接替资源的主要找矿区域。中国萤石矿床类型丰富,但作为工业开采利用的萤石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内蒙古东部地区萤石矿资源丰富,近年来陆续发现3处大型萤石矿集区,分别是内蒙古四子王旗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集区(许东青,2009),赤峰市林西萤石矿集区(曾昭法等,2013),赤峰市敖汉萤石矿集区(马莹,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矿 充填型 非金属矿产资源 内蒙古东部地区 接替资源 低温热液 预测技术 覆盖区 矿集区 昭法
下载PDF
晋祠与熙丰新法的蛛丝马迹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世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5,共8页
山西太原的晋祠在北宋中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主神由唐叔虞变为水神昭济圣母,成为当地民间赛社的重要神祇,也在熙宁间获得朝廷的敕封。熙丰新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晋祠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晋祠此时的变化实与熙... 山西太原的晋祠在北宋中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主神由唐叔虞变为水神昭济圣母,成为当地民间赛社的重要神祇,也在熙宁间获得朝廷的敕封。熙丰新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晋祠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晋祠此时的变化实与熙丰新法有着明显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 熙丰新 济圣母
下载PDF
老挝的行政区划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蔡文枞 《东南亚南亚研究》 1987年第1期10-12,共3页
老挝位于东南亚大陆腹地,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236,800平方公里,人口354万。公元十四世纪以前,今日老挝境内,尚无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权。1353年,昭法昂经过多年征战,用武力强迫虎潘(华潘、桑怒)、芒芬(川圹)、万象、占巴塞等地领主向自... 老挝位于东南亚大陆腹地,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236,800平方公里,人口354万。公元十四世纪以前,今日老挝境内,尚无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权。1353年,昭法昂经过多年征战,用武力强迫虎潘(华潘、桑怒)、芒芬(川圹)、万象、占巴塞等地领主向自己称臣,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澜沧王国,国都川铜(今琅勃拉邦)。1357年,昭法昂在王国内设置了六个“垦孟”(K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腹地 内陆国家 琅勃拉邦 昭法 澜沧 十二个 沙湾拿吉 东兴 巴色 下寮
下载PDF
关于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及其记录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包美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85,共5页
利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会对它的起源、精神底蕴及其审美特征等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蒙古舞的传统风格,发展到现代社会,规范化了的原生态风格保存于蒙古舞的基本造型和各种步法中。传统的形象... 利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会对它的起源、精神底蕴及其审美特征等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蒙古舞的传统风格,发展到现代社会,规范化了的原生态风格保存于蒙古舞的基本造型和各种步法中。传统的形象(写实)图谱记录法,无法将舞蹈的立体空间、几何结构、运动规律和情感因素等表现出来。而利用拉班舞谱记录法和头川昭子图谱记录法等现代西方舞蹈记录法绘制蒙古舞图表,很多疑难问题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舞 原生态风格 拉班舞谱记录 头川子记录
下载PDF
李岚清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5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3-43,共1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最近多次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李岚清指出,德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两史一情”的教育,也包括中华民族传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最近多次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李岚清指出,德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两史一情”的教育,也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糟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总理李岚清 青少年培养 四有人才 马克思主义真理 伦理道德规范 金钱至上 礼义 昭法
原文传递
徐枋与汤斌
6
作者 黄恽 《苏州杂志》 2015年第4期59-60,共2页
徐枋徐俟斋是明末遗民,汤斌汤潜庵是清朝的封疆大吏。这两个人在康熙中叶(康熙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正好都在苏州,汤斌是江苏巡抚,徐枋则是隐居天平山麓上沙涧上的前朝遗民。顾公燮是乾隆年间的吴郡诸生,他所著的《丹午笔记》(江苏古籍版... 徐枋徐俟斋是明末遗民,汤斌汤潜庵是清朝的封疆大吏。这两个人在康熙中叶(康熙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正好都在苏州,汤斌是江苏巡抚,徐枋则是隐居天平山麓上沙涧上的前朝遗民。顾公燮是乾隆年间的吴郡诸生,他所著的《丹午笔记》(江苏古籍版)记载了很多当年的轶闻,其中写到徐枋和汤斌的有:第223条:阐忠录徐文靖公汧,字九一,号勿斋,……子二,长枋,字昭法,次柯,字贯时。昭法领乡荐,鼎革后,屏居上沙涧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斌 徐枋 徐俟斋 昭法 康熙二十三年 江苏巡抚 汤潜庵 勿斋 徐文靖 贯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