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学设计
1
作者 栾庆雪 《中学教学参考》 2016年第4期64-65,共2页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负责任的人。本课实录主要从走进生活、明辨是非,情景体验、辨析导航,归纳小结、巩固深化三个环节,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负责任的人。本课实录主要从走进生活、明辨是非,情景体验、辨析导航,归纳小结、巩固深化三个环节,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非善恶 意义 做法
下载PDF
动起来的课堂最精彩——以“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学设计为例
2
作者 王有鹏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6年第3期94-96,共3页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毫无疑问,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毫无疑问,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郭丽老师执教的"生活中有是非善恶"(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第一框,以下简称"本课")为例,谈谈课堂教学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政治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动起来
下载PDF
儒家“以直报怨”与恕道的原则要求 被引量:1
3
作者 唐艳 余治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1期37-46,共10页
儒家行恕以分清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为认知条件。孔儒对待怨仇的处理态度体现出恕的原则性。励行恕道,得看对象。儒家以爱人为本,但也疾恶如仇。符不符合仁义原则是衡量仇雠与否的标准。父子不隐而告,是遵循公理;父子相隐而不发,则... 儒家行恕以分清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为认知条件。孔儒对待怨仇的处理态度体现出恕的原则性。励行恕道,得看对象。儒家以爱人为本,但也疾恶如仇。符不符合仁义原则是衡量仇雠与否的标准。父子不隐而告,是遵循公理;父子相隐而不发,则在遵循天理。公理虽大,但仍须服从天理。作为美德的直道必须引导、规范以礼乐教化,没有主体自身的积极修为则容易演变为任性。儒家恕道始终要求有严肃的是非立场和清晰明确的道德认识能力,智因而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认识论准备或理性前提。君子行恕坚持标准,但也不排斥人性关怀,强调仁爱但也不失严厉,因而可以练就出推己达人的真本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报怨 恕道 是非善恶 原则性
下载PDF
《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的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雍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5-48,共4页
毛泽东《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阐明了人性和人的本质,人性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非论与善恶论等问题,是一篇关于人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在实践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辨析。
关键词 人性 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 先天与后天 是非论与善恶
下载PDF
利用历史人物培育学生情感
5
作者 赵海明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第5期9-12,共4页
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历史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与社会,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识别判断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既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有效途... 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历史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与社会,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识别判断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既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有效途径.教学中选取道德品质有缺陷的人物为例,可以起到“其恶可以诫世”的警醒作用;也可以选取杰出人物,起到“其善可以示后”的榜样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人物 是非善恶 情感 人格
下载PDF
“人生意义”的元价值学分析——兼答“我是谁”的哲理问题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8,共7页
从元价值学的实然性视角看,"人生意义"首先取决于人们在展开生命的进程中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善,试图避免什么样的恶,然后取决于人们在诸善冲突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不可兼得的善价值的主次定位做出了怎样的权衡比较和取舍选择,乃... 从元价值学的实然性视角看,"人生意义"首先取决于人们在展开生命的进程中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善,试图避免什么样的恶,然后取决于人们在诸善冲突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不可兼得的善价值的主次定位做出了怎样的权衡比较和取舍选择,乃至最终确认了一条什么样的终极性人生正道,且不管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也要努力加以实现。与此相应,"我是谁"的谜底同样在于一个人遵循趋善避恶、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围绕善恶是非的实质性价值内容展开的评判诉求和取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意义 善恶是非 人性逻辑 趋善避恶 取主舍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