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荧光显微图像技术评价油层水淹程度 被引量:8
1
作者 左铁秋 耿长喜 +3 位作者 马德华 赵晨颖 杨静波 唐庆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116-117,共2页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是应用录井技术评价油层水淹程度的新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寻找提高储层特别是薄差油层及非均质层水淹程度解释准确度的新途径。该文在水驱油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产水率条件下的荧光显微图像特征,并结合已试油资料建...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是应用录井技术评价油层水淹程度的新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寻找提高储层特别是薄差油层及非均质层水淹程度解释准确度的新途径。该文在水驱油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产水率条件下的荧光显微图像特征,并结合已试油资料建立了荧光显微图像判断油层不同水淹状况的解释评价标准,经大庆喇萨杏油田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显微图像技术 水淹程度
下载PDF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判断储层流体性质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宋荣华 王军 +1 位作者 何艳辉 王金友 《油气井测试》 2000年第4期28-32,共5页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有效储集空间中流体产状、发光颜色、强度和分布状况。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不同凹陷油层、油水同层的荧光发光特征 ,并对储层含气的荧光特征进行了讨论。实际应用表明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用...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有效储集空间中流体产状、发光颜色、强度和分布状况。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不同凹陷油层、油水同层的荧光发光特征 ,并对储层含气的荧光特征进行了讨论。实际应用表明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用于储层含油性预测、油水同层的含水预测 ,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同时对于气层预测也具有可行性。该项研究为优选试油方案、确定流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 储集层流体 流体性能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
下载PDF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津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6年第9期1-4,8,共5页
为了研究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石油地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效果,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阐述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基础和发展历程,归纳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识别油水层、评价水淹... 为了研究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石油地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效果,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阐述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基础和发展历程,归纳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识别油水层、评价水淹层、剩余油观察及判断泥岩、油页岩进水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1)区分油水层,实现了储层的精细评价,有利于确定油层的开发方案;(2)准确判断油层水淹状况及确定剩余油分布,对于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来判断泥岩、油页岩是否进水,为油田开发过程评价套损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 油水层 水淹层 剩余油 裂缝
下载PDF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评价油水层及水淹层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建伟 《录井工程》 2013年第2期44-48,91-92,共5页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以紫外光或蓝光作为光源,通过激发岩石中石油沥青物质后产生出可见的荧光图像,可直观观察石油沥青物质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为油层评价提供微观可视化信息。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对荧光显微图像特征量化处理的18...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以紫外光或蓝光作为光源,通过激发岩石中石油沥青物质后产生出可见的荧光图像,可直观观察石油沥青物质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为油层评价提供微观可视化信息。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对荧光显微图像特征量化处理的18项参数进行了研究,以试油、投产资料为优选依据,建立了不同油质的油层和油水层定性判别方法,归纳总结了喇萨杏油田水淹层评价方法,并根据定量参数分别建立了油水层、水淹层评价图板,在新井中验证应用,见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 定量化参数 色差 发光面积 油水层评价 水淹层评价
下载PDF
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对红细胞结构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阮萍 雍军光 黄耀熊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21-22,共2页
以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在无扰、在位、实时的情况下,定量测定了温度和pH值的变化对人血红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及胞膜力学参量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讨论,揭示了它们的相关关系及随各种生理条件而相互变化的情况。
关键词 图像分析技术 红细胞 温度 PH 细胞结构功能
下载PDF
岩屑显微图像识别技术在普光气田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椿华 袁春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9年第9期144-146,共3页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全面推进和加快普光气田开发建设步伐要求,普光地区应用空气钻井、PDC钻头钻井技术日渐成熟,极大的提高了钻井速度,也给地质常规录井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挑战。为提高录井录井质量和效率,通过岩...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全面推进和加快普光气田开发建设步伐要求,普光地区应用空气钻井、PDC钻头钻井技术日渐成熟,极大的提高了钻井速度,也给地质常规录井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挑战。为提高录井录井质量和效率,通过岩屑显微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实现地层岩性实时解释、岩屑图像数字化采集、处理和自动化、定量化分析评价,以及成果的网络化存储、应用,有效的解决空气钻及PDC钻头钻井给录井带来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岩屑图像识别技术 空气钻井技术 PDC钻头钻井技术
下载PDF
荧光显微图像定量化参数评价油水层及水淹层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丽君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4期60-64,共5页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油水层识别及水淹层评价方面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为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应用水平,以荧光显微镜技术和颜色技术为基础,以聚类分析、神经网络、颜色空间转换、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为手段,以水驱油实验及实际试油的荧...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油水层识别及水淹层评价方面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为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应用水平,以荧光显微镜技术和颜色技术为基础,以聚类分析、神经网络、颜色空间转换、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为手段,以水驱油实验及实际试油的荧光显微图像资料为根据,确定定量的图像特征参数,研究了量化表征方法,获得原油各组分面积百分含量、波长、亮度及各组分间色差,共计18项参数。以试油、投产井资料为依据,对参数进行了优选,建立松辽盆地东、西部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及喇萨杏油田水淹层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在探井及开发井油水层评价中应用85口井149层,符合率达87.9%;在喇萨杏油田应用183口井856层,投产111口井451层,符合率为82.9%。荧光显微图像定量处理技术进一步深化了该项资料的应用方法,提高了油水层及水淹层判准率,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评价,可在大庆油田所有探井及开发井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 定量化参数 荧光亮度 色差 波长
下载PDF
基于双螺旋点扩散函数工程的多焦点图像扫描显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四维 林丹樱 +4 位作者 邹小慧 张炜 陈丹妮 于斌 屈军乐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04,共7页
在传统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基础上,图像扫描显微技术使用面阵探测器来代替单点探测器,结合虚拟数字针孔并利用像素重定位和解卷积图像重构算法将传统宽场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一倍,实现了高信噪比的超分辨共焦成像.但是,由于采用逐点扫描的方... 在传统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基础上,图像扫描显微技术使用面阵探测器来代替单点探测器,结合虚拟数字针孔并利用像素重定位和解卷积图像重构算法将传统宽场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一倍,实现了高信噪比的超分辨共焦成像.但是,由于采用逐点扫描的方式,三维成像速度相对较慢,限制了其在活体样品成像中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图像扫描显微术的成像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螺旋点扩散函数工程的多焦点图像扫描显微成像方法和系统.在照明光路中,利用高速数字微镜器件产生周期分布的聚焦点阵对样品进行并行激发和快速二维扫描;在探测光路中,利用双螺旋相位片将激发点荧光信号的强度分布转换为双螺旋的形式;最终,利用后期数字重聚焦处理,从单次样品扫描数据中重构出多个样品层的超分辨宽场图像.在此基础上,利用搭建的系统分别对纤维状肌动蛋白和海拉细胞线粒体进行成像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超分辨能力和快速三维成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扫描技术 双螺旋点扩散函数 共聚焦技术
下载PDF
基于纳米颗粒群布朗运动图像分析的微流体温度测量算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昊利 杨蒙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12-116,共5页
为解决传统测温技术在微流体温度场测量中的困难,发展了基于纳米颗粒群布朗运动图像分析的微流体温度测量算法.利用显微颗粒图像测速技术及互相关算法获得因布朗运动引起的纳米颗粒群互相关函数峰值扩散系数.对250nm颗粒的模拟结果表明... 为解决传统测温技术在微流体温度场测量中的困难,发展了基于纳米颗粒群布朗运动图像分析的微流体温度测量算法.利用显微颗粒图像测速技术及互相关算法获得因布朗运动引起的纳米颗粒群互相关函数峰值扩散系数.对250nm颗粒的模拟结果表明,因颗粒布朗运动产生的绝对系综相关函数峰值面积大于不发生布朗运动的情形.相关峰值扩散系数随流体绝对温度的增加呈近似线性递增,与Einstein-Stokes公式给出的规律一致.在一定的颗粒浓度范围内,对于相同像素的判读域,峰值扩散系数随绝对温度线性增加规律基本保持不变.对于不同像素的判读域,相关峰值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不同,但拟合直线的斜率在3.03×10-4~4.28×10-4,线性规律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温度测量 纳米颗粒群 布朗运动 颗粒图像测速技术 绝对系综相关函数
下载PDF
轻质油层识别评价技术在大庆长垣西部中浅层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建忠 刘雪申 曹志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51-52,共2页
通过对轻质油层岩心、岩屑的观察,结合地化热解分析、气相色谱分析、荧光显微图像技术以及气测等资料的应用,形成相应的综合识别评价方法,建立轻质油层荧光显微图像解释标准,在大庆长垣西部中浅层轻质油层识别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地化热解 气相色谱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 气测 轻质油层 识别 评价
下载PDF
晶圆AOI检测技术研究
11
作者 张志勇 王鸣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5期269-270,共2页
IC晶圆AOI自动光学检测系统,是跨学科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需要嵌入式技术、光学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系统对实时性和检测精度要求的提高,高性能缺陷检测策略和算法设计是深亚微米级IC... IC晶圆AOI自动光学检测系统,是跨学科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需要嵌入式技术、光学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系统对实时性和检测精度要求的提高,高性能缺陷检测策略和算法设计是深亚微米级IC晶圆检测设备设计的核心。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IC晶圆的AOI系统及其技术难点,并探讨IC显微图像拼接技术,最后研究IC晶圆拼接缝融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图像拼接技术 IC晶圆拼接缝融合技术 检测技术
下载PDF
红细胞形态对红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岳慧琴 刘桂琴 +1 位作者 沈丹 杨卫红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102,共4页
以显微图象分析与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青年与老年,血沉正常与异常人的红细胞形态结构与膜流动性,初步探索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血沉发生异常时的变化情况,老年组和血沉异常组的细胞变大,膜流动性增高,初步证明细胞形态变化对膜流动性... 以显微图象分析与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青年与老年,血沉正常与异常人的红细胞形态结构与膜流动性,初步探索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血沉发生异常时的变化情况,老年组和血沉异常组的细胞变大,膜流动性增高,初步证明细胞形态变化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析技术 荧光偏振法 膜流动性
下载PDF
地化录井综合解释评价方法在尚家区块开发井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洪燕 张晓莉 《录井工程》 2009年第1期33-36,共4页
尚家区块扶杨油层断层较发育,油藏类型复杂,加之近年来探井少,给开发井油水层的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在应用岩心、岩屑、井壁取心这些传统录井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热解分析、气相色谱、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等地化录井分析技... 尚家区块扶杨油层断层较发育,油藏类型复杂,加之近年来探井少,给开发井油水层的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在应用岩心、岩屑、井壁取心这些传统录井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热解分析、气相色谱、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等地化录井分析技术,在油水层识别方面建立了S_1与S_1/S_2和R_1与S_1关系图板,形成了储集层流体性质的地化综合评价方法,使该区块的解释符合率提高了20%,为试油方案的确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老井的重新认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化录井 综合解释 油水层 岩石热解 荧光图像技术 气相色谱 电阻率
下载PDF
科学出版社新书推介(2008-10)
14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41-1641,共1页
细胞生物学现代技术辛华主编马午副主编978-7-03-021690-8$55.00 2008年10月出版内容简介本书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习细胞生物学技术用书,全书共12章,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经典实验方法和当今细胞生物学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既可用于研究生... 细胞生物学现代技术辛华主编马午副主编978-7-03-021690-8$55.00 2008年10月出版内容简介本书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习细胞生物学技术用书,全书共12章,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经典实验方法和当今细胞生物学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既可用于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技术教学,又可作为细胞生物学技术工具书使用。本书编入实验共119个,内容涉及研究显微镜与显微图像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出版社 生物医药产业 图像分析技术 新书推介
下载PDF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Ω phases in Al-Cu-Mg-Ag alloy
15
作者 刘冰滨 谷艳霞 +1 位作者 刘志义 田小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696-1704,共9页
The main methods of the second phas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current material science researches are manual recognition and extracting by using software such as Image Tool and Nano Measurer. The weaknesses such as hi... The main methods of the second phas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current material science researches are manual recognition and extracting by using software such as Image Tool and Nano Measurer. The weaknesses such as high labor intensity and low accuracy statistic results exist in these method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ethods, the Ω phase in A1-Cu-Mg-Ag alloy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to do the A1 alloy 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digital images process and recognize and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phase in the result image automatically. The top-h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as well as several imagin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has been used i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hereinto, top-hat transformation is used for elimination of asymmetric illumination and doing Multi-layer filtering to segment Ω phase in the TEM image. The testing results are satisfied,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Ω phase with unclear boundary or small size can be recognized by using this method. The omiss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Ω phase can be avoided or significantly reduced. More Ω phases would be recognized (growing rate minimum to 2% and maximum to 400% in samples), accuracy of recognition and statistics results w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by using this method. And the manual error can be eliminated. The procedure recognizing and mak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in this method is automatically completed by the software. It can process one image, including recogni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30 min, but the manual method such as using Image Tool or Nano Measurer need 2 h or more. The labor intensity is effectively reduced and the working efficiency is great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 pattern recognition top-hat transformation second phases in A1 alloy quantitative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