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略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区别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邓向群
周围
于斌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衡阳市委党校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3期22-24,共3页
-
文摘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
关键词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区别
-
Keywords
overt moral education
The recessive moral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高校中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关系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张岩
-
机构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19-221,共3页
-
文摘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杨树虹
-
机构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社会科学部
-
出处
《商业文化》
2012年第1X期369-369,共1页
-
文摘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共同构成高校德育体系,它们是这一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德育教育中,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使德育的最佳效果显现出来。
-
关键词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辩证关系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幼儿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结合研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廖唐兰
成云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年第10期185-187,共3页
-
文摘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不能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相应的行为品质,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相比于其它教育活动,幼儿的德育有其特殊性,故对幼儿德育的开展就不能局限于单纯的隐性德育教育或显性德育教育。幼儿园德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则势在必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克服各自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幼儿德育的实效性,让幼儿德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关键词
德育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
分类号
G610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G617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
-
题名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
被引量:3
- 5
-
-
作者
丁伟城
-
机构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平南中学
-
出处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1年第10期162-164,共3页
-
文摘
体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才能更好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
分类号
G633.9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关于高校德育显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李冬霞
-
机构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8-89,93,共3页
-
文摘
我国现行高校显性德育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创新显性德育课程模式,以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显性德育课程
创新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被引量:62
- 7
-
-
作者
季诚钧
-
机构
浙江师大教育系
-
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3,共5页
-
-
关键词
隐性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
显性课程
显性德育
学校生活
学校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作用机制
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
-
分类号
G63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隐性德育思考
被引量:3
- 8
-
-
作者
夏秋
张晓红
韦彦凌
-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3-116,共4页
-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DFB10163)
-
文摘
隐性德育是教育者利用各种资源把德育目标融入环境、职能和活动等路径,采取潜隐内容、迂回施教、自主感受等方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愉悦地完成德育过程的教育模式。通过抽样调查,发现隐性德育开展不力和高教工作者表率不彰是高校隐性德育的基本现状,提出高校的隐性德育工作应该从提升高教工作者素质入手,重在自律环境的营造。
-
关键词
高校隐性德育
显性德育
自律环境
-
Keywords
concealed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dominant moral education
self-discipline environment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美国高校隐性德育的载体、特征及其借鉴意义
被引量:14
- 9
-
-
作者
吕素香
-
机构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处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0-113,共4页
-
基金
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高效辅导员胜任特征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PHR201108093)的阶段成果
-
文摘
隐性德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相比,美国高校隐性德育起步早,应用广,效果明显,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本文借鉴美国加州大学开展隐性德育的经验,归纳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并对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出建议。
-
关键词
隐性德育
显性德育
德育载体
特征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我国中小学隐性德育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17
- 10
-
-
作者
王洪杰
-
机构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1-94,共4页
-
文摘
隐性德育是一种与显性德育相对应的德育形式,其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中小学隐性德育缺失表现多样,德育价值取向的"偏颇化"、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失语"、德育方法的"外铄化"、德育活动的"形式化"、德育实施的"手段化"是造成隐性德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建议将隐性德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架构有梯度的德育活动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在生活中促进隐性德育的实现。
-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
隐性德育
显性德育
-
分类号
G63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析高校隐性德育中的榜样教育法
被引量:4
- 11
-
-
作者
陈玉华
-
机构
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出处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2年第6期170-173,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校园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研究--以隐性德育课程为例"(2011CY031)
肇庆学院科研课题:"高校隐性德育的实施途径研究"(0812)
-
文摘
榜样教育法在隐性德育中的运用是指把德育内容潜隐在榜样人物身上,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自觉地学习并实践榜样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质。榜样教育法运用于隐性德育中可以收到显性教育意想不到的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榜样教育法,就要求我们分别从榜样资源建设、榜样内容选择、榜样学习实施及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
关键词
榜样
榜样教育法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初探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骆晓会
郑建文
-
机构
株洲教育学院
湖南医科大附设卫校
-
出处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33-35,45,共4页
-
文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各个领域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它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及民主与法制意识等;但在社会转型或体制转换时期,也很容易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唯利是图等不良倾向.
-
关键词
学校德育工作
社会转型时期
工作思路
德育工作者
隐性德育课程
泛政治化
道德教育
开放教育
显性德育
精神文明建设
-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探析
被引量:3
- 13
-
-
作者
任爱珍
-
机构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43-44,共2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教学会2009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研究"(项目编号:ZZKT09007)
-
文摘
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显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
-
Keywords
curriculum reform
dominant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思考
- 14
-
-
作者
马超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3年第2期72-76,共5页
-
文摘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德育方式。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品德、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气氛等,为学生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的内涵和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提出几点看法。
-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隐性德育
显性德育
学生
品德
价值取向
中学
中国
-
分类号
G63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道德内化与高职德育
被引量:2
- 15
-
-
作者
谭春英
-
机构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
出处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3-24,共2页
-
文摘
高职德育重在促使道德内化。个人信念是道德的根本作用方式 ,道德要求可以内化为个人信念。显性德育是道德内化的主渠道 ,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 。
-
关键词
道德内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个人信念
显性德育
自身道德修养
隐性德育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建设
-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中英隐性德育方式比较
被引量:2
- 16
-
-
作者
龚丽
-
机构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96-99,共4页
-
文摘
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方式。显性德育在我国的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性德育的缺点日渐显露,与此同时隐性德育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中英两国隐性德育方式的比较,旨在对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借鉴英国隐性德育的成功经验,创新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
关键词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探索
-
Keywords
the explicit moral education
th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开发四大隐性德育资源,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路
- 17
-
-
作者
魏胜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
-
出处
《文教资料》
2011年第1期146-147,共2页
-
文摘
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新渠道、新路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和创新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开发利用高校四大隐性德育资源.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
-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
显性德育资源
隐形德育资源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浅析现代德育教育
- 18
-
-
作者
张静
-
机构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28-29,共2页
-
文摘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dominant moral education
hidden moral education
-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论高校德育中促使道德内化的途径
- 19
-
-
作者
王荣华
-
机构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0-62,共3页
-
文摘
文章阐述了个人的内心信念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强调要重视隐性德育的育人作用,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促使道德内化。
-
关键词
道德内化
内心信念
显性德育
隐性德育
道德修养
-
Keywords
setting up of inner morality
inner faith
visible moral education
invisible moral education
moral breeding
-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高校德育建设
- 20
-
-
作者
王季桃
-
出处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3-4,共2页
-
文摘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高校德育建设王季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产生影响和冲击。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更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建设,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
-
关键词
高校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适应市场
经济要求
大学生价值观
自主意识
大学生德育
显性德育
更新观念
竞争意识
-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