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晦相间与悲情在曲折中的深化——《项脊轩志》的文章学解读
1
作者 张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5期22-25,共4页
立足于文章学解读,《项脊轩志》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显晦相间的特征,作为文章交织共融存在的喜与悲两种情感要素在显隐相间的行文技法演进中,又呈现出悲情在曲折中深化的特点。在《项脊轩志》文章学解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当前的文言文文本... 立足于文章学解读,《项脊轩志》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显晦相间的特征,作为文章交织共融存在的喜与悲两种情感要素在显隐相间的行文技法演进中,又呈现出悲情在曲折中深化的特点。在《项脊轩志》文章学解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当前的文言文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择定应该纳入文章学视角,从而借助文章沟通文言与文学文化、打通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晦相间 悲情 文章学 《项脊轩志》
下载PDF
审美趣味、人生境遇与诗歌之显晦——由钟嵘品陶不公说起
2
作者 陈志刚 张国庆(指导老师)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74-76,共3页
针对陶诗显晦这个问题,主要从审美趣味和人生境遇两个方面作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审美趣味重点放在陶诗所经历的各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审美趣味上;人生境遇主要放在陶渊明的人生遭遇、人生选择和思想源流上,同时兼及品评和欣赏陶诗的人的人... 针对陶诗显晦这个问题,主要从审美趣味和人生境遇两个方面作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审美趣味重点放在陶诗所经历的各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审美趣味上;人生境遇主要放在陶渊明的人生遭遇、人生选择和思想源流上,同时兼及品评和欣赏陶诗的人的人生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人生境遇 显晦
下载PDF
显晦 通窒 正假 纠偏——《<史记>解诂》述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0年第2期6-9,共4页
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古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经过了长时期的流传,抄写刻印,伪衍脱讹之处,比比皆是.研究《史记》的著述从魏晋以来,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关于《史记》音义的书,传下来的却不多.先父吴国泰先生... 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古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经过了长时期的流传,抄写刻印,伪衍脱讹之处,比比皆是.研究《史记》的著述从魏晋以来,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关于《史记》音义的书,传下来的却不多.先父吴国泰先生所著《〈史记〉解诂》(以下简称《解诂》)一书,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全书的词义进行了探讨,希望作到“为之晦者显之,窒者通之,叚者正之,三家之误解者纠之,书中夺讹及前人所不能解者斠补而宣明之”.(《解诂》自序).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有价值著作.今略述其要于下,以就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校本 解诂 显晦 《史记》 四岳 轩辕 五帝本纪 伯益 校补 黄帝
下载PDF
论文学作品声誉的显晦
4
作者 方超群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文学作品声誉之显晦是如何可能的?这需追本溯源。文学作品是沉默的,是接受者让它开口说话,其意义内容是接受者诠释的成果。作品的命运是理解中的命运,而接受者的理解一方面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为批评大家所引导。因而,"... 文学作品声誉之显晦是如何可能的?这需追本溯源。文学作品是沉默的,是接受者让它开口说话,其意义内容是接受者诠释的成果。作品的命运是理解中的命运,而接受者的理解一方面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为批评大家所引导。因而,"理解"是相对的,前人对作品的理解不是我们的障碍,相反,还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资源。文学研究应有接受史的视角,即探寻各种理解之间的意义联系,发见真正有艺术生命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晦 本义 接受者 接受史
下载PDF
方以智与晦山戒显的青原之会
5
作者 韩焕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康熙五年(1666),晦山在青原山净居寺拜会了方以智。方以智非常兴奋,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接待。晦山戒显对此感动不已,遂赋诗一首,记录下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方以智与晦山谈及自己的著作《药地炮庄》,晦山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晦... 康熙五年(1666),晦山在青原山净居寺拜会了方以智。方以智非常兴奋,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接待。晦山戒显对此感动不已,遂赋诗一首,记录下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方以智与晦山谈及自己的著作《药地炮庄》,晦山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晦山戒显与药地愚者方以智青原之会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山戒 青原山 《药地炮庄》 《庄子》
下载PDF
建功利生:清初遗民僧会通佛儒的一种途径——以晦山戒显为代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清初"遗民僧"兼有"遗民"与"僧人"的双重身份,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特异的群体之一。双重身份内蕴的伦理矛盾,使遗民僧迫切需要会通儒释;凭借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修为,他们开辟了不同的道路。晦山戒显是在儒... 清初"遗民僧"兼有"遗民"与"僧人"的双重身份,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特异的群体之一。双重身份内蕴的伦理矛盾,使遗民僧迫切需要会通儒释;凭借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修为,他们开辟了不同的道路。晦山戒显是在儒林和佛门两个领域都获得高度认可的遗民僧,他以身体力行的"建功利生"为会通二教的主要途径,包括对内的个体性道德自律和对外的群体性劝善治世。虽然他的活动方式是佛教的,但目标却是帮助重建儒家伦理秩序,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认识也没有离开儒家范围,其建立不朽功业的自我期待甚至与佛教义理有所抵牾。由此观之,只要涉及社会秩序建构,在传统中国儒教社会,佛教可以腾挪的空间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遗民僧 山戒 儒释会通
下载PDF
僧诗总集与晚明清初的丛林习诗热潮——以稀见文献《珠林风雅》为典型
7
作者 李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213,214,共11页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录了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及僧众十余人的诗作一百余首。戒显入选最多,其中的《题武昌黄鹤楼》不仅当时“天下传颂”,而且逐渐流传为两种版本。版本差异显现了清代政治规训力量的强悍,也显现了僧诗在诗坛的影响。其他僧人也大半编有自己的诗集,但对入选仍极为热心,他们不仅期待借助传播性更强的诗歌总集传世不朽,也希望跻身为寺院文化的塑造者。晚明清初僧诗文献大量存世,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已远远超过前代,却很少受到学界关注。这一存世文献与研究成果极不对应的现象,提醒研究者重新审视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僧诗总集 《珠林风雅》 徐增 山戒
下载PDF
出世悲時事,忘情念友生:吳梅村與臨濟宗三峰禪僧交遊詩文映現的心靈圖景
8
作者 張俐盈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2期-,共36页
吳梅村臨終之際,遺言"斂以僧裝"一事格外引人注目。一般認爲此乃梅村仕清後,無顏以前朝冠服入殮的自解之道,然而此說實削弱他的佛教因緣與主觀意願。過去研究吳梅村與佛禪關係,較少梳理其倫理困境,及對佛門僧諍之省思。本文... 吳梅村臨終之際,遺言"斂以僧裝"一事格外引人注目。一般認爲此乃梅村仕清後,無顏以前朝冠服入殮的自解之道,然而此說實削弱他的佛教因緣與主觀意願。過去研究吳梅村與佛禪關係,較少梳理其倫理困境,及對佛門僧諍之省思。本文擬補足這兩點,以與吳梅村交往最熱絡的臨濟宗三峰派之交遊詩文爲討論核心。首先,梳理梅村與晦山戒顯相約入山卻辜負,映現的家國承擔與心理衝突;其次,推翻袁枚"梅村贈答方外詩俱無佳處"之說法,指出吳梅村雖與三峰派漢月法藏不曾往來,但與其法嗣剖石弘璧、繼起弘儲、具德弘禮等之贈答酬作,在在透顯對漢月的尊崇,以及與三峰禪僧亦師亦友的深刻情誼。最後,本文發現吳梅村與遺民僧繼起弘儲、檗菴正志之往來詩作,一方面傳達從廟堂荒頹到禪門論諍,梅村的感慨與省思。同時在詮釋法門戈矛的過程中,梅村有意强化出世必能安身的傾向,雖過於一廂情願,卻又襯托他遺囑以僧衣入殮,是洞悉一切後的選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吳梅村 山戒顯 臨濟宗 三峰派 交遊詩
下载PDF
时尚、生计与上海女人心——王安忆《长恨歌》新论
9
作者 徐炯 徐德明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9-184,共6页
王安忆为写上海女人而造一座都市,像雨果为冉阿让造一个他的巴黎一样,为王琦瑶造了摩登上海。这上海女人一眼瞄着时尚,另一只眼盯着生计,有一颗摆荡于摩登时尚与生计日常间的上海心。一、"时尚"与"时间"《长恨歌》... 王安忆为写上海女人而造一座都市,像雨果为冉阿让造一个他的巴黎一样,为王琦瑶造了摩登上海。这上海女人一眼瞄着时尚,另一只眼盯着生计,有一颗摆荡于摩登时尚与生计日常间的上海心。一、"时尚"与"时间"《长恨歌》里的上海摩登参差显晦四十年,1946年王琦瑶选美获封"三小姐",1980年代中她现身各种"派推"、舞会,仍是怀旧氛围中的老摩登。风光过的女人们沾滞于某个高光时间,耽溺那个光晕氛围,时时想回到那个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王琦瑶 冉阿让 上海摩登 显晦 生计
原文传递
从《明室·摄影札记》的意趣与刺点看摄影图像的语境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茜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在《明室·摄影札记》中,罗兰·巴尔特将摄影图像的语义分为意趣和刺点两个部分。在《显义与晦义》中,他又以符号学思想对摄影图像进行多层次解读。本文以对意趣与刺点的探析以主线,融入巴尔特在显义与晦义中对摄影图像的开拓... 在《明室·摄影札记》中,罗兰·巴尔特将摄影图像的语义分为意趣和刺点两个部分。在《显义与晦义》中,他又以符号学思想对摄影图像进行多层次解读。本文以对意趣与刺点的探析以主线,融入巴尔特在显义与晦义中对摄影图像的开拓性研究,并结合当代摄影图像作品,探索摄影图像的语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摄影图像 意趣 刺点 义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