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晁补之词风叙论
1
作者 乔力 《昆明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33-41,共9页
词学家龙榆生先生校订《苏门四学士词》,在“弁言”里说:“宋词发展到了苏轼,划下一条大界限。……长短句歌词在苏氏以前,虽然也有很多好的作品,但在当时一般小市民阶层中,却弥漫着柳永‘浅近卑俗’的浪潮,格调是不够高的。苏氏举起大旗... 词学家龙榆生先生校订《苏门四学士词》,在“弁言”里说:“宋词发展到了苏轼,划下一条大界限。……长短句歌词在苏氏以前,虽然也有很多好的作品,但在当时一般小市民阶层中,却弥漫着柳永‘浅近卑俗’的浪潮,格调是不够高的。苏氏举起大旗来,和柳七这一派对抗,因而创建了‘清壮顿挫’的‘豪放派’,使后来英雄豪杰之士,都对填词发生莫大兴趣,因而延长它的生命”,这话是大致不错的。不过,作为苏门及室弟子的“四学士”,虽然不同程度地受到苏轼的熏陶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风 补之 晃补之 豪放派 苏门四学士 苏轼词 词学家 豪杰之士 市民阶层 婉约派
下载PDF
苏轼词音律方面的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余毅恒 《宜宾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21-24,共4页
宋词发展到苏轼的创作,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胡寅《题向子諲酒边词》)。苏词开辟了词的新蹊径,“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关键词 苏轼词 苏词 向子諲 向上一路 胡寅 东坡 晃补之 首词 边词 《碧鸡漫志》
下载PDF
李清照《词论》作于早年说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桂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36-40,共5页
李清照的《词论》作于何时,一直是词学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远,人世沧桑,载籍匮乏,难以确考。夏承焘先生首先“疑心是她早年遭乱以前之作”;其后,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她的《词论》写于“早年”;近年,王延梯... 李清照的《词论》作于何时,一直是词学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远,人世沧桑,载籍匮乏,难以确考。夏承焘先生首先“疑心是她早年遭乱以前之作”;其后,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她的《词论》写于“早年”;近年,王延梯出版《李清照评传》也说“可能作于早年”,并可能“在大晟府成立之前”。至此,早年之说,基于越来越深入的考证,愈益显示出它是接近于事实的。就在这学术界一边倒的情况下,费秉勋同志独出新见,在《李清照【词论】的几个问题再议》一文里否定夏、王二先生的论证,提出“《词论》写于南渡以后,甚至有晚年写出的可能”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论》 人世沧桑 王延梯 夏承焘 词学 周邦彦 晃补之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端礼
下载PDF
宋词俗语例释
4
作者 马国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3期94-97,共4页
两宋时期,上承唐诗、唐传奇和变文等作品多用民间口语的优良传统,以大量运用方言俗语为特征的白话文学方兴未艾。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方俗俚语迅速崛起,形成了和文言分庭抗礼之势。在市民讲唱的话本、儒家禅宗的语录和白话小说中,新... 两宋时期,上承唐诗、唐传奇和变文等作品多用民间口语的优良传统,以大量运用方言俗语为特征的白话文学方兴未艾。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方俗俚语迅速崛起,形成了和文言分庭抗礼之势。在市民讲唱的话本、儒家禅宗的语录和白话小说中,新词新义俯拾即是,顿令人目不暇接。传统认为,词是有宋一代文学正宗。但是,由于题材的横向开拓和风格的异彩纷呈,如果说文人学士们在作诗时尚难免“学究之气”的话,而他们在倚声填词时就不由得坦率恣肆起来。俚俗口语正好满足其在表达上的某些特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选 例释 白话小说 唐传奇 文人学士 倚声 方言俗语 两宋时期 口语词 晃补之
下载PDF
题画诗三论
5
作者 周怡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20-25,共6页
题画诗是中国文学的特产。就绘画这一侧面来看,它亮画幅的一个组成,两者和谐一体;就文学这一侧面来看,它是绘画中的提职成分,亦可独立成篇。在历史的流传中,许多绘画作品湮灭了,而题画诗却存在下来(通过画史和各种诗文集得以幸存),因而... 题画诗是中国文学的特产。就绘画这一侧面来看,它亮画幅的一个组成,两者和谐一体;就文学这一侧面来看,它是绘画中的提职成分,亦可独立成篇。在历史的流传中,许多绘画作品湮灭了,而题画诗却存在下来(通过画史和各种诗文集得以幸存),因而,题画诗的数量大大地超过了作为它的母体的绘画作品。正如词曲的历史演变一样,曲子大都失传,曲子词却流传至今,不同的是,词离开母体便发展了自身,而题画诗的特质决定了它仅能离开母体存在,却不能独立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诗 诗文集 中国文学 咏竹 晃补之 画史 曲子词 画中有诗 冉冉孤生竹 墨梅
下载PDF
古代的“名帖”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桂秋 《文史知识》 1983年第12期58-59,57,共3页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沛公,沛公不见,使'使者出谢,……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沛公,沛公不见,使'使者出谢,……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在上述的这一段文字里,'谒'字凡四见,这里的'谒',即是后世所说的'名帖'(名片)。由此可知,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但那时还没有纸张,所以当时的名帖是削竹木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沛公 陈留 上谒 游宦纪闻 郦食其 晃补之 秦观 张世南 门下晚学生 军门
原文传递
三、新闻的情感(下)
7
作者 黄抗生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25-26,共2页
3、物我一体苏东坡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对“物我一体”作过形象描绘:“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其实,不仅是艺术创作,一些作者在新闻写作中也有这样... 3、物我一体苏东坡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对“物我一体”作过形象描绘:“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其实,不仅是艺术创作,一些作者在新闻写作中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进所描写的对象时,由虚静而凝神,心与物游,进而身心俱遗、物我两忘,从而达到主客体完全融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补之 形象描绘 画竹 新闻写作 心与物 物我两忘 晃补之 生命之树 感情移入
原文传递
北宋词人创作环境和创作观念的变化(下)
8
作者 邓魁英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20,共9页
北宋中叶以后,王朝的各种危机开始明显化起来。官僚机构庞大,统治阶级奢侈腐朽。辽、西夏和金先后相继侵扰,而王朝军队缺乏战斗力,常常以输金纳帛的办法去买和。土地高度集中,由于赋税、徭役、高利贷剥削严重,阶级矛盾越发尖锐。正是为... 北宋中叶以后,王朝的各种危机开始明显化起来。官僚机构庞大,统治阶级奢侈腐朽。辽、西夏和金先后相继侵扰,而王朝军队缺乏战斗力,常常以输金纳帛的办法去买和。土地高度集中,由于赋税、徭役、高利贷剥削严重,阶级矛盾越发尖锐。正是为解决这些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庞大 北宋词 创作观念 北宋后期 秦观 苏轼词 周邦彦 晃补之 神宗 婉约词
原文传递
胸·有·成·竹
9
作者 梁绍春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1-21,共1页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很受人们赞扬。他的朋友晁补之,曾经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其中有两句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作为成语,用以比喻在处理一件事情之前,早已作了准备,有了一定主意。我在...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很受人们赞扬。他的朋友晁补之,曾经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其中有两句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作为成语,用以比喻在处理一件事情之前,早已作了准备,有了一定主意。我在教学中常有这个体会,一堂课能否成功,能否讲得“栩栩如生”,也需要“胸有成竹”。即使其它条件都已具备,而未能实现这一条,也会因“巧亏一篑”而失败。常有这样的情况:教材和事例准备好了,而且按要求写好了教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之 画竹 堂课 晃补之 乱了阵脚
原文传递
苏门四学士
10
作者 张鸣 《文史知识》 1987年第9期111-114,共4页
苏轼继欧阳修之后主盟北宋文坛,与欧阳修一样,以发现、提携文学新人为己任。他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如黄庭坚(鲁直)、晁朴之(无咎)、秦观(太虚)、张未(文潜)之流,皆世末之知,而轼独先知之。'这四人,都由于苏轼的赏识。
关键词 苏门四学士 文潜 秦观 江西诗派 晃补之 文学新人 苏词 气格 宋代诗人 婉约词
原文传递
琴趣外篇
11
作者 施蛰存 《文史知识》 1984年第8期58-60,共3页
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诗人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是'琴趣'二字的来历,可知琴趣不在于音声。
关键词 琴趣外篇 词集 晃补之 醉翁操 东坡 琴中趣 音声 鸡肋集 端礼 二字
原文传递
教学卡片
12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84年第8期45-45,共1页
科目修养第十五课蒲松龄落第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科场不第自勉的一幅对联。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是两个历史典故。破釜沉舟比喻办事情要下定决心干到底。... 科目修养第十五课蒲松龄落第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科场不第自勉的一幅对联。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是两个历史典故。破釜沉舟比喻办事情要下定决心干到底。釜是锅,舟是船,秦末项羽领兵打仗,“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志者 秦关 历史典故 使人 衡权 画竹 报仇雪耻 春秋时期 社会主义祖国 晃补之
原文传递
扬气一把刀
13
作者 陶煜 郑莉(插画) 《中国烹饪》 2022年第9期128-129,共2页
听准扬菜师傅细说刀工,样样都能听得耳间放起烟花。扬州让人骄傲。唐代诗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传颂至今,杜牧更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传世。康乾盛世,拥有巨额财富的盐商生活极尽奢侈,扬... 听准扬菜师傅细说刀工,样样都能听得耳间放起烟花。扬州让人骄傲。唐代诗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传颂至今,杜牧更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传世。康乾盛世,拥有巨额财富的盐商生活极尽奢侈,扬州服务业发展空前繁盛,以“三把刀”最为著名。所谓“扬州三把刀”,就是厨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在《幕山溪·扬州全盛》中问:“扬州全盛,往事今何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梦 徐凝 晃补之 康乾盛世 烟花三月 巨额财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