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的植被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娟 史雅楠 李新平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6-48,共3页
笔者介绍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概况,综述了植被分布、植被覆盖、植被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物候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地带,植被主要为草本、灌木及一些适宜半干旱条件的乔木,水热条件是影响黄河中游晋西黄土... 笔者介绍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概况,综述了植被分布、植被覆盖、植被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物候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地带,植被主要为草本、灌木及一些适宜半干旱条件的乔木,水热条件是影响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主要限制因子。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乔木物种多样性、草本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灌木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趋势;乔木物种丰富度与生长季节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2000年至2015年,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发生显著变化,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和结束日期推迟的区域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 植被响应
下载PDF
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近62年气候变化分析
2
作者 张晓玲 马佳琳 李新平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10,27,共4页
通过对9个地面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近62 a(1957年至2018年)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57年至2018年,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增温0.023 0℃。其中,北部区域和中部... 通过对9个地面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近62 a(1957年至2018年)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57年至2018年,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增温0.023 0℃。其中,北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年平均增温为0.028 8℃和0.035 4℃,线性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南部区域年平均增温0.017 6℃,线性方程达到显著水平,增温趋势相对平缓。全区年平均降水量减少0.324 mm,线性方程未达到显著水平,从北向南降水量减少量增加。总体来看,区域气候环境总体趋于暖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1
3
作者 茹豪 张建军 +2 位作者 李玉婷 田宁宁 张艳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3-929,共7页
干旱缺水始终是黄土高原地区林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为了探究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林水失衡的主要原因,以2009—2012年晋西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量与土壤水分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油松耗水... 干旱缺水始终是黄土高原地区林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为了探究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林水失衡的主要原因,以2009—2012年晋西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量与土壤水分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油松耗水量的比值来衡量该区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1在油松人工林实际密度(1 300株hm2)下,油松人工林过度耗水是深层土壤干化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是决定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降水量越大,油松人工林地的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就越高.2根据构建的降水量-水资源植被承载力拟合方程,在当地年均降水量为576 mm条件下,研究区20 a林龄油松人工林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为1 084株hm2,而油松人工林地的实际密度远大于该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在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密度过高是造成深层土壤干化、植被退化等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将人工林密度控制在当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范围之内,是减少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消耗、调节林地水平衡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水资源 植被承载力 人工林 合理密度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林分需水量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侯振宏 贺康宁 张小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0-183,共4页
通过对人为给水和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的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的林地蒸发和林木蒸腾定位观测,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水面蒸发观测结果,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对该林分日、月蒸腾量和需水量及其季节... 通过对人为给水和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的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的林地蒸发和林木蒸腾定位观测,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水面蒸发观测结果,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对该林分日、月蒸腾量和需水量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5~10月,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蒸发量分别为123.1mm和134.24mm,林木蒸腾量分别为76.62mm和62.33mm,林分耗水量分别为199.77mm和196.54mm。人为给水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使土壤水分条件接近于林木正常生长所适宜的低限土壤含水量阈值,两密度林分的林地蒸发量为320.92mm和254.98mm,林木蒸腾量为109.52mm和91.32mm,林木需水量为430.44mm和346.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刺槐 林分需水量 林分耗水量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潜在蒸散 水面蒸发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小流域地貌演化特征与水沙过程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浩 Y.Tsui +4 位作者 蔡强国 L.G.Tham 胡文生 Z.Q.Yue 梁广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长期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小、中、大流域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这些信息对于有关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研究土壤侵蚀规律,以及为水土保持治理决策与措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已往研... 长期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小、中、大流域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这些信息对于有关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研究土壤侵蚀规律,以及为水土保持治理决策与措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已往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地貌特征(包括以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动态检测缺乏系统研究。以地貌形态特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的动态检测,对于有关部门更加全面的认识地表剥蚀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水沙检测替代不了的作用,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航天遥感、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三维动态的地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侵蚀的过程相结合是交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5期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从1959~1999)大比尺航片,在高程数字化模型(DEM)、正射影像图(DOM)制作的基础上,开展了40年来,以地貌特征并结合小流域水沙变化为目标的动态检测,为地貌演化、地表剥蚀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监测 地貌演化 水沙过程 王家沟小流域 晋西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凋萎湿度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斌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17-23,共7页
对晋西黄土高原油松等5种主要造林树种,每种采用30个重复的盆栽试验。通过对苗木蒸腾强度的变化、叶水势的测定,并结合苗木凋萎时的形态观察及其凋萎过程中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每一树种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在同一土壤、气候条件... 对晋西黄土高原油松等5种主要造林树种,每种采用30个重复的盆栽试验。通过对苗木蒸腾强度的变化、叶水势的测定,并结合苗木凋萎时的形态观察及其凋萎过程中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每一树种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在同一土壤、气候条件下,不同树种有着不同的凋萎湿度,而且它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凋萎湿度愈小则表明该树种抗旱力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造林树种 凋萎湿度 油松 蒸腾强度 叶水势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环境退化及生态建设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马义娟 苏志珠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78-281,共4页
晋西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退化严重地制约了该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成果 ,讨论了该区环境退化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
关键词 环境退化 生态建设 晋西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8
作者 曲红 路端正 王百田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7-33,共7页
晋西黄土高原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64种,分属于96科、348属。科、属、种分别为山西植物区系的56.8%、39.0%、27.9%。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 晋西黄土高原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64种,分属于96科、348属。科、属、种分别为山西植物区系的56.8%、39.0%、27.9%。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为该区的优势科,共含236种,占总种数的35.5%。而区域性的单种科与少种科多达63科,占到全部科数的65.6%,反映了该区分类群成分的复杂性,具有强烈的北方半干旱区的特点。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类型分析显示,该区系是以北温带分布为主,与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有紧密联系。在该区系已记录的植物中,有两个新分类群,有12种珍稀濒危植物,有7种、4变种为《山西植物志》未记载的植物。该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达70%之多,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对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植物区系 植物资源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黄牛改良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平 曹海军 《畜牧兽医杂志》 2011年第5期52-53,共2页
山西省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奋斗目标,对农业产业实行现代化农业发展。针对晋西黄土高原沟壑区,黄河中上游,吕梁山系的特点,石楼县是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县,总面积达4.1万hm2,给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牛、羊奠... 山西省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奋斗目标,对农业产业实行现代化农业发展。针对晋西黄土高原沟壑区,黄河中上游,吕梁山系的特点,石楼县是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县,总面积达4.1万hm2,给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牛、羊奠定了基础,把握以畜定草,以草养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黄牛改良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退耕还林还草 黄河中上游 产业结构 跨越发展 农业发展
下载PDF
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玉龙 高龙 +1 位作者 李新平 张克斌 《山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48-50,共3页
笔者介绍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概况,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自然植被条件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分成3个植被类型区,并从因水定林、适地适树、人工促进植被恢复3方面总结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因水定林要求根据3... 笔者介绍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概况,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自然植被条件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分成3个植被类型区,并从因水定林、适地适树、人工促进植被恢复3方面总结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因水定林要求根据3个植被类型区的自然植被分布情况确定植被类型,覆盖度应达到60%以上,林种主要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也可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发展经济林。适地适树的具体要求包括选树适地、适林适树、适时适树3方面。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包括适度整地、密度控制、充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以提高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 植被修复 因水定林 适地适树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侵蚀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
作者 马志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89-94,共6页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自然条件很好,塬面宽阔平坦,沟壑很少,土壤肥沃,林草丰茂。因此,它成为我们民族的摇篮,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但由于历代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目前的黄土高原是荒山秃岭,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变坏,生产条件恶化,生产...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自然条件很好,塬面宽阔平坦,沟壑很少,土壤肥沃,林草丰茂。因此,它成为我们民族的摇篮,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但由于历代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目前的黄土高原是荒山秃岭,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变坏,生产条件恶化,生产水平低,其恶果也影响到黄河下游。正如美国专家巴尔尼博士指出的。黄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绝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动脉出血。因此,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对改变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根治黄河,开发其水利资源,以及对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全局的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晋西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 农业生产 侵蚀作用 综合治理 土壤侵蚀 侵蚀地貌 地表形态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中的植物选择技术
12
作者 张欣 《山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1-53,56,共4页
笔者介绍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的自然概况,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将其划分为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晋西梁峁沟壑区和晋西南黄土残塬沟壑区3个区,并从立地类型划分、主要乡土树种、适地适树3方面总结了其植被修复中的树种选择技术。... 笔者介绍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的自然概况,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将其划分为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晋西梁峁沟壑区和晋西南黄土残塬沟壑区3个区,并从立地类型划分、主要乡土树种、适地适树3方面总结了其植被修复中的树种选择技术。将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的立地类型划分为梁峁顶、塬面、阴坡坡面、阳坡坡面、沟坡和沟川地6类,总结了该地区的主要乡土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灌木树种及适宜立地条件,提出了3个区不同立地类型适宜的植物,以期为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中的树种选择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立地类型 乡土树种 适地适树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13
作者 任继海 韩国彪 +2 位作者 关超 肖北鹰 翟海翔 《山西农经》 1998年第6期37-40,共4页
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 lopment)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坏,具有不断提高综合... 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 lopment)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坏,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行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持续农业发展有三大目标: 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持续农业 农村发展模式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分生态安全响应研究——以晋西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小英 陈正江 陈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晋西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分生态安全响应。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研究区1989和1999两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定量评价晋西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利... 目的探讨晋西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分生态安全响应。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研究区1989和1999两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定量评价晋西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利用水分生态安全指数,确定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分生态安全响应。结论①从研究区整体来看,不论是水分状况差的1989年,还是水分状况较好的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水分生态安全指数逐渐降低的顺序均为林地、耕地、草地;②依据各分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分生态安全指数排序,确定各分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分生态安全 晋西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晋西黄土洞穴成因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滨 彭建兵 +1 位作者 殷跃平 李喜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90-494,共5页
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基础上,对晋西黄土洞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的形成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黄土的土性、微观结构、节理裂隙、地层结构厚度、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其中黄土土性和微观结构... 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基础上,对晋西黄土洞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的形成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黄土的土性、微观结构、节理裂隙、地层结构厚度、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其中黄土土性和微观结构是黄土洞穴形成的内因,节理裂隙和地层分布状况为洞穴发育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水成为黄土洞穴形成的源动力,地形地貌则控制着黄土洞穴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黄土洞穴 成因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晋西黄土洞穴发育特征研究
16
作者 李滨 彭建兵 +1 位作者 郑书彦 安光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100,共3页
黄土洞穴是晋西黄土高原地区发育的一种特殊微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晋西黄土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发育密度沿万荣-隰县-离石-兴县一线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而发育深度受地层构造... 黄土洞穴是晋西黄土高原地区发育的一种特殊微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晋西黄土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发育密度沿万荣-隰县-离石-兴县一线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而发育深度受地层构造、岩性及其厚度、地形等多因素的综合控制;黄土构造节理的产状与黄土洞穴的产状基本一致,对洞穴形成影响显著;黄土洞穴内部构造特征多样化,反映了黄土洞穴不同时期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黄土洞穴 分布规律 发育特征
下载PDF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8-1758,共11页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黄土高原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基于TM和OLI数据,分别估算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和生态恢复效果,并提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黄土高原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基于TM和OLI数据,分别估算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和生态恢复效果,并提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FVC指数从2002年的42.69%增加至2017年的47.67%,RSEI指数由2002年的45%增加至2017年的52.5%,反映出研究区生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除研究区内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的生态质量出现严重退化外,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FVC指数和RSEI指数都呈改善趋势,因此需对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加大生态治理力度;(3)除研究区汾河谷地外,其余地区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汾河谷地由于冬小麦大面积种植,植被覆盖度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遥感生态指数并没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植被覆盖度(FVC)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生态质量
原文传递
隰县发展梨产业的问题和对策
18
作者 王秋萍 穆惠荣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 2008年第6期22-23,共2页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坡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多风、干燥;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回升快;夏季短、温度高、雨量集中,形成雨热同期;秋季降...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坡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多风、干燥;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回升快;夏季短、温度高、雨量集中,形成雨热同期;秋季降温明显,昼夜温差大(梨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达17℃),多晴朗凉爽天气。独特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梨树生长和果实的糖分积累,是黄土高原水果生产最佳适宜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 隰县 晋西黄土高原 大陆性气候 果实成熟期 产业 昼夜温差 糖分积累
下载PDF
隰县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19
作者 王秋萍 穆惠荣 《果农之友》 2008年第7期47-48,共2页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属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一部分.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坡交错。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3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多风、干燥;春季多风、...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属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一部分.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坡交错。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3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多风、干燥;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回升快;夏季短、温度高、雨量集中.形成雨热同期;秋季降温明显,昼夜温差大.(梨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达17℃).多晴朗凉爽天气。全县年平均无霜期140~170天.稳定通过10℃以上活动积温介于2900~3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对策 产业现状 隰县 大陆性气候 晋西黄土高原 昼夜温差 果实成熟期
下载PDF
隰县发展梨产业的调查
20
作者 王秋萍 穆惠荣 《中国果业信息》 2008年第6期18-20,共3页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属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一部分,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坡交错。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300m。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多风、干燥;春季多风,...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属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一部分,境内塬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坡交错。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300m。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多风、干燥;春季多风,少雨、气温回升快;夏季短,温度高、雨量集中,形成雨热同期;秋季降温明显,昼夜温差大。梨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达17℃,多晴朗凉爽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产业 隰县 晋西黄土高原 昼夜温差 大陆性气候 果实成熟期 沟壑区 西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