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0-1911年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时空特征
1
作者 党群 殷淑燕 徐兆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5,共8页
晋陕蒙毗邻地区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通过对历史时期寒冻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寒冻灾害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80-1911年的1731年间有144年发生寒冻灾害,... 晋陕蒙毗邻地区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通过对历史时期寒冻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寒冻灾害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80-1911年的1731年间有144年发生寒冻灾害,范围涉及960县次;秋季寒冻灾害发生频次最多、范围最广,其次为夏季;明清时期寒冻灾害发生频次和县数最多,分别占65.3%和64.2%;历史时期寒冻灾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低频、增加、波动增加3个阶段,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200年、110年,80年和20年的周期,其中200年为主周期。寒冻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频中心出现在以榆林为中心的区域,低频中心位于山西部分的兴县、河曲、柳林。寒冻灾害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气候的寒冷和转型更多的影响灾害发生广度,而人口密度、生产发展程度则影响寒冻灾害发生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蒙毗邻地区 寒冻低温灾害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明清时期晋陕蒙毗邻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慧芳 殷淑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8-163,共6页
通过对明清时期(1368AD-1911AD)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44a间,晋陕蒙毗邻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200次,其中小水灾、中水灾、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18.50%... 通过对明清时期(1368AD-1911AD)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44a间,晋陕蒙毗邻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200次,其中小水灾、中水灾、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18.50%,41.00%,31.50%,10.00%,各级涝灾分别存在5a左右,20a左右,30a左右,60a左右的周期。在时间分布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灾害少发期-稳定增加期-快速增加期,且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6-8月份)。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洪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洪灾发生频次北部地区少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存在以榆林地区为中心的高频区域和以准格尔旗为中心的低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洪涝灾害 时间特征 空间特征 晋陕蒙毗邻地区
原文传递
1260~1911年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及与气候变化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党群 殷淑燕 徐兆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9-116,共8页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260-1911a该区寒冻灾害等级,寒冻灾害发生的频次与县次的趋势与周期,和寒冻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60-1911a晋陕蒙...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260-1911a该区寒冻灾害等级,寒冻灾害发生的频次与县次的趋势与周期,和寒冻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60-1911a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共发生116次,平均5.61年发生1次。将寒冻灾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10.4%,73.8%和15.8%。寒冻灾害在秋季发生频率最高(71.8%),而霜冻集中在秋季(85.8%),低温在冬季(52.0%),雪灾多发于春、冬两季(66.7%)。整体而言,寒冻灾害的发生可分为明显减少-波动增加-显著增加3个阶段,灾害的频次上存在200a的周期,规模上则存在180a、55a和25a的周期。寒冻灾害空间差异显著,榆林、佳县为高频中心,兴县为低频中心。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气候转折期及偏冷的时段,研究区寒冻灾害县次数更多,气候偏暖的时段则较少的特征。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降温,是引发区域大范围寒冻灾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蒙毗邻地区 寒冻灾害 1260-1911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