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隋唐时期“急黄”病证理法方药探析
1
作者 姚洁敏 张志峰 严世芸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8-720,共3页
探析隋代《诸病源候论》"急黄"病因病机论述以及晋唐诸方书对"急黄"证治的载述,认为晋隋唐时期"急黄"治法方药可统一于"热毒所加"之理,并详细分析论述了当时治疗"急黄"病证诸方药,... 探析隋代《诸病源候论》"急黄"病因病机论述以及晋唐诸方书对"急黄"证治的载述,认为晋隋唐时期"急黄"治法方药可统一于"热毒所加"之理,并详细分析论述了当时治疗"急黄"病证诸方药,为现代黄疸危急重症的中医论治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黄 理法方药 晋隋唐时期
下载PDF
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
2
作者 邴长建 周胜红 周建永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359-360,共2页
目的:探讨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晋隋唐时期主要医学文献,对其中有关针灸补肾的资料,如辨证选穴、腧穴配伍、刺灸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此时期针灸补肾的穴位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并已... 目的:探讨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晋隋唐时期主要医学文献,对其中有关针灸补肾的资料,如辨证选穴、腧穴配伍、刺灸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此时期针灸补肾的穴位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并已出现具体穴位名。医家仍主张"针主泻而灸主补"的观点,阴虚内热者多用针刺法,阳虚里寒者则用灸法。结论:晋隋唐时期是针灸补肾逐步发展的时期,推动着针灸补肾法不断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补肾法 晋隋唐时期 应用特点
下载PDF
晋隋唐时期疫病病因病机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董男 潘桂娟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晋隋唐时期在疫病病因方面,除继承前代的社会因素、气候失常等观点外,提出了时行之气、疠气(乖戾之气)等重要观点。这一时期,对疫病病机的认识主要有热邪伤阴、热毒动血、毒气传心、发斑(烂胃发斑、温毒发斑、热毒发斑)、动风(热极动风... 晋隋唐时期在疫病病因方面,除继承前代的社会因素、气候失常等观点外,提出了时行之气、疠气(乖戾之气)等重要观点。这一时期,对疫病病机的认识主要有热邪伤阴、热毒动血、毒气传心、发斑(烂胃发斑、温毒发斑、热毒发斑)、动风(热极动风、阴虚生风)等。《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明确指出疫病中的一部分具有传染性,并且对其传染方式、传染强度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隋唐时期 疫病 病因病机 传染性
原文传递
晋隋唐时期中医疫病相关概念辨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董男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407,共3页
晋隋唐时期,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诸多疫病相关概念逐渐明晰,主要争论集中于三个问题: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伏邪与新感的关系,以及伤寒与时行的关系。这一时期,疫病概念主要包含在伤寒、温病、时行、天行、疫疠等... 晋隋唐时期,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诸多疫病相关概念逐渐明晰,主要争论集中于三个问题: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伏邪与新感的关系,以及伤寒与时行的关系。这一时期,疫病概念主要包含在伤寒、温病、时行、天行、疫疠等相关论述中。温病概念虽仍涵括于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但已有医家从概念、因机、发病、传变、治法等方面对狭义伤寒与温病进行区分。温病是由伏邪引起,还是感受冬温之气、感而即发,也得到了王叔和、巢元方等的阐发。时行乃感受非时之气、疫疠之气等发病,因其流行性或传染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隋唐时期 疫病 伤寒 温病 时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