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峡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早期沉积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姚华舟 张仁杰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6年第4期63-68,共6页
晚二叠世长兴期时长江三峡地区位于浅水碳酸盐台地与深水盆地结合带,沉积相变化大,主要有五种沉积类型:灰岩型;灰岩→炭质灰岩—泥岩型;灰岩→硅质岩—泥岩型;炭质灰岩—泥岩型;硅质岩—泥岩型.第一种类型为台地边缘沉积,第二、三种为... 晚二叠世长兴期时长江三峡地区位于浅水碳酸盐台地与深水盆地结合带,沉积相变化大,主要有五种沉积类型:灰岩型;灰岩→炭质灰岩—泥岩型;灰岩→硅质岩—泥岩型;炭质灰岩—泥岩型;硅质岩—泥岩型.第一种类型为台地边缘沉积,第二、三种为台前斜坡沉积,第四、五种为深水盆地沉积.长兴期末一早三叠世初该区变为底形起伏不大的统一陆表浅海,全区形成同一种岩石组合——泥灰岩—灰质泥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粘土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沉积特征 沉积 地层 三叠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沉积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邢智峰 林佳 +3 位作者 周虎 李妲 齐永安 郑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沉积学、...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沉积记录,识别出宜阳地区在该时期由陆源近海的滨湖沉积环境向河流沉积环境过渡的古环境,重建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地理面貌。沉积特征显示,此期整体气候条件为炎热半干旱,并且在长兴期末期与奥伦尼克期早期出现了极端干旱气候,可能是受到当时全球性巨型季风环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二叠纪末陆地大灭绝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抑制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晚期三叠 古环境 古气候 河湖相沉积
下载PDF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古生态学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丛林 史晓颖 张兴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55-361,共7页
在综合研究了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的特征和性质的基础上 ,对此植物群进行了古生态学方面的分析研究。采用了传统的埋藏学研究模式 ,对不同地区植物化石分别进行了埋藏学的研究 ,得出本区植物群的主要埋藏类型为... 在综合研究了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的特征和性质的基础上 ,对此植物群进行了古生态学方面的分析研究。采用了传统的埋藏学研究模式 ,对不同地区植物化石分别进行了埋藏学的研究 ,得出本区植物群的主要埋藏类型为原地埋藏 ,其次为亚原地埋藏 ,有极少量为异地埋藏。其化石群落基本能反映当时植物群的生活面貌 ,再结合分异度的数据恢复了古群落。此外 ,根据植物群的特征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石炭晚期 二叠早期 植物群 古生态 古气候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50
4
作者 王兴志 张帆 +5 位作者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4,共6页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时 ,形成海侵追补型生物礁 ,当生物礁生长速度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时 ,则构成海侵并进型生物礁 ;飞仙关鲕粒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阶段的台地边缘和台内局部地区 ,单一台地边缘鲕粒滩分布广、厚度大 ,而台内鲕粒滩数量虽多 ,但单一厚度小 ,分布范围窄。总体来看 ,长兴生物礁发育层位逐渐向海侵方向升高 ,而飞仙关鲕粒滩随海退的进行 ,向台地增生方向迁移。区内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一次较大规模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产物 ,海侵始于吴家坪初期 ,长兴期海平面快速上升 ,至飞仙关初期达到最高海平面 ,海平面开始下降 ,直至飞仙关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 三叠 海平面变化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生物礁 鲕粒滩
下载PDF
江西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的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钟惠 葛立刚 +1 位作者 武法东 张守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3-289,共7页
根据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将原乐平组的官山段和下老山段划归茅口阶,编制了这一时期的沉积断面图,并对这一时期的沉积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二叠晚期 二叠早期 地层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古环境再造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根明 张克信 +4 位作者 林启祥 寇晓虎 朱云海 徐亚东 施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青海省同仁地区处于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本次工作在该地区隆务河一带发现较好的二叠—三叠系剖面。将该剖面从下而上划分为上二叠统石关组、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和江里沟组,其中江里沟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的浊积... 青海省同仁地区处于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本次工作在该地区隆务河一带发现较好的二叠—三叠系剖面。将该剖面从下而上划分为上二叠统石关组、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和江里沟组,其中江里沟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的浊积岩段和上部的风暴岩段,初步确定了二叠—三叠纪的界线。沉积序列、沉积相和沉积物表明上二叠统石关组和下三叠统果木沟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浊积岩,下三叠统江里沟组下部为一套不纯的内碎屑浊积岩,而下三叠统江里沟组上部为风暴岩沉积。根据沉积相和火山岩夹层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地区上二叠统石关组和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处于半深海的活动大陆边缘,下三叠统江里沟组早期的浊积岩段处于较稳定的半深海大陆边缘。根据沉积相和遗迹化石,恢复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海平面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西秦岭 二叠 三叠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二叠-三叠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岩浆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42
8
作者 刘翠 邓晋福 +1 位作者 刘俊来 石耀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90-3602,共13页
本文对中国云南哀牢山构造岩浆带内的雅轩桥、帽盒山、绿春火山岩等开展了相关研究。雅轩桥附近的火山岩为晚二叠世,岩性主要为橄榄粗安岩-玄武岩(少量安山岩),在TAS图上既有碱性又有亚碱性。钾含量较低(<1.19%),为低钾钙碱-中钾钙碱... 本文对中国云南哀牢山构造岩浆带内的雅轩桥、帽盒山、绿春火山岩等开展了相关研究。雅轩桥附近的火山岩为晚二叠世,岩性主要为橄榄粗安岩-玄武岩(少量安山岩),在TAS图上既有碱性又有亚碱性。钾含量较低(<1.19%),为低钾钙碱-中钾钙碱性,Peacock碱钙指数以钙碱性为主。与MORB相比,其痕量元素蛛网图亏损Nb、Ta,而富集Pb,从Zr-V曲线呈平坦型,并且整体比MORB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MORB相近,但略显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均位于火山弧环境。他郎河边(雅轩桥地区)火山岩为英安岩,属亚碱性,中钾钙碱性,Peacock指数为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REE模式图以及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均表明其属于弧的构造环境。由上推测雅轩桥火山岩在晚二叠世属于弧火山岩。帽盒山玄武岩的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为249±1.6Ma,为早三叠世。岩性为亚碱性钠长玄武岩,低钾钙碱性系列,Peacock碱钙指数以钙性为主。痕量元素蛛网图和REE配分模式图与MORB相比,LREE略微富集。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位于从E-MORB向岛弧过渡的构造环境。绿春地区流纹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47.3±1.8Ma,为早三叠世,属亚碱性,钾玄岩系列,Peacock碱钙指数为碱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REE配分模式图及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其为成熟岛弧向陆陆碰撞的过渡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推测哀牢山洋在晚泥盆世形成,可能在石炭世-早二叠世(?)处于洋的扩张期。晚二叠世时,在哀牢山洋的西侧出现了雅轩桥的初始弧火山岩,预示着至少在这一时期,哀牢山洋已经开始俯冲。到三叠世早期(249±1.6Ma),在哀牢山洋的东侧出现了具有弧和MORB的双重特性的帽盒山玄武岩,可能指示此时哀牢山洋盆已经变小,或已转化为弧间或弧后盆地,洋的演化进入了晚期阶段,并且在局部地段,如绿春地区,此时(247.3±1.8Ma)已经进入到成熟岛弧向陆陆碰撞的过渡阶段。因此支持哀牢山洋在晚三叠世闭合的结论,亦符合上三叠统一碗水组不整合在哀牢山蛇绿混杂岩之上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轩桥-帽盒山-绿春火山岩 锆石SHRIMPU-PB定年 二叠-三叠 构造环境 哀牢山构造岩浆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杂多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相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善平 王毅智 +3 位作者 沈存祥 许长青 祁生胜 曾小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5-681,共7页
在北羌塘盆地东部杂多县特龙赛等地首次厘定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该火山岩形成于陆相环境,由4个爆发一溢流相火山韵律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旋回。这些火山岩主要由强蚀变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岩屑晶屑凝灰岩、杏仁状安山岩等组成,Ti... 在北羌塘盆地东部杂多县特龙赛等地首次厘定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该火山岩形成于陆相环境,由4个爆发一溢流相火山韵律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旋回。这些火山岩主要由强蚀变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岩屑晶屑凝灰岩、杏仁状安山岩等组成,TiO_2含量(1.33%~1.76%)与峨眉山低Ti玄武岩相当,MgO含量较低(2.23%~7.52%,平均为5.02%),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4.16~13.44,平均为6.5),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85~1.02,平均0.96),Nb、Ta轻度负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各种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显示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拉张带或陆内裂谷区。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晚古生代时整个羌塘地区很可能处于一种伸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二叠-三叠 陆相火山岩 陆内裂谷环境
下载PDF
华北地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海水进退与厚煤带分布关系 被引量:30
10
作者 钟蓉 傅泽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4-75,共12页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共发生过4次二级大海侵,海侵来自地台的东、西两个海域。随着时间推移,沉积中心、沉积范围、海侵方向、海岸线位置、可采煤层分布均不断变化。早二叠世早期初第三次大海侵是最大海侵期。最大海侵前夕—...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共发生过4次二级大海侵,海侵来自地台的东、西两个海域。随着时间推移,沉积中心、沉积范围、海侵方向、海岸线位置、可采煤层分布均不断变化。早二叠世早期初第三次大海侵是最大海侵期。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成煤环境最佳时期。第二、三、四次大海侵时华北地台北部始终处于陆表海海侵边缘,从晚石炭世晚期末至早二叠世由于该区长时期保持成煤环境,成为厚煤带分布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 二叠 早期 厚煤带 海水进退
下载PDF
江西乐平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 被引量:4
11
作者 武桂春 姚建新 纪占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0-795,共6页
讨论了赣中乐平地区沿沟剖面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地层的牙形石动物群 ,列出了牙形石的各个形态属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根据特征牙形石分子的地层分布 ,将该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牙形石带 ,分别是 :Clarkinachangxingensis ... 讨论了赣中乐平地区沿沟剖面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地层的牙形石动物群 ,列出了牙形石的各个形态属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根据特征牙形石分子的地层分布 ,将该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牙形石带 ,分别是 :Clarkinachangxingensis Cl.deflecta Cl.subcarinata组合带 ;Hind eoduslatidentatus带和Hindeodusparvus带。鉴于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 ,Hindeodus属种的牙形石分子的Pa分子成为界定种之间的主要标志特征 ,本文描述了两个重要牙形石种即Hindeoduslatidenta tus和Hindeodusparvus的Pa分子 ,并探讨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演化关系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三叠 牙形石动物群 沿沟剖面 江西 乐平地区
下载PDF
华南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灰岩碳同位素地层旋回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玉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7-285,共9页
在华南晚二叠世灰岩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地层中,可明显识别出2个三级旋回和叠加其上的几个四级旋回.其中长兴阶包括3个碳同位素四级旋回,和吴家坪阶上部的一个四级旋回一起组成了完整的三级旋回.早三叠世初灰岩的δ13C值缓慢向正... 在华南晚二叠世灰岩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地层中,可明显识别出2个三级旋回和叠加其上的几个四级旋回.其中长兴阶包括3个碳同位素四级旋回,和吴家坪阶上部的一个四级旋回一起组成了完整的三级旋回.早三叠世初灰岩的δ13C值缓慢向正值方向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级旋回.华南长兴阶层型剖面灰岩的碳同位素四级旋回与“亚层序”相当,地层厚度为11m~18m,沉积时间约为1.2~1.7百万年.华南P/T界线地层上,生物集群绝灭导致的δ13C突变为高负值事件与界线附近的δ13C低值区相叠加,形成了δ13C的强烈负异常,其中生物集群绝灭成因可能占2/3以上,变负的幅度达0.5‰以上.据高分辨率地层框架估算,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事件的持续时间约1.5~2.6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旋回地层 二叠 三叠 灰岩
下载PDF
福建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介形类 被引量:3
13
作者 伊武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6-570,共15页
报道福建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大隆组、长兴组及早三叠世溪口组介形类 35属 6 7种 ,其中描述 8属 9种 (包括 5新种 )。产自长兴组的介形类化石被划分为 3个组合 ,自下而上分别是 :Polytylitesmagnituberosus Or thobairdiameishanensis Pu... 报道福建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大隆组、长兴组及早三叠世溪口组介形类 35属 6 7种 ,其中描述 8属 9种 (包括 5新种 )。产自长兴组的介形类化石被划分为 3个组合 ,自下而上分别是 :Polytylitesmagnituberosus Or thobairdiameishanensis Pustulobairdiamailinensis组合 ,Bairdiaurodeloformis Orthobairdiaexilimarginata Bairdiasubcontracta组合和Petasobairdiabicornuta Neoamphissitescostatus Kegelitesdatianensis组合。大田崆峒山介形类动物群在二叠 三叠系界线上下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质 ,这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 ,是遭受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重创所致。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 ,并参考共生或共存化石的内容 ,福建大田地区长兴组大致相当于浙江煤山长兴组的中、上部 ,长兴灰岩下伏的海相碎屑岩应划归长兴阶。大隆组、长兴组及溪口组的岩性和化石组合特征 ,显示古环境从滨海沼泽开始 ,经历浅海盆地→浅水碳酸盐台地→浅海近岸环境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二叠-三叠 环境演化 大田崆峒山 福建
下载PDF
湖北蒲圻地区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岩石地层格架
14
作者 李江洲 周少东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4期295-303,共9页
蒲圻凤凰山、荆泉山两地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的Ⅱ型层序、早三叠世中期的I型层序和早三叠世晚期的Ⅲ型层序。该层序划分可与Marzolf(1993)在coloradoGrea... 蒲圻凤凰山、荆泉山两地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的Ⅱ型层序、早三叠世中期的I型层序和早三叠世晚期的Ⅲ型层序。该层序划分可与Marzolf(1993)在coloradoGreatBasin同期地层的层序划分对比相当。还讨论了副层序组合堆积型式、I型或Ⅱ型层序界面及凝缩段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地层格架 二叠 三叠 湖北
下载PDF
基于海陆对比建立苏北—南黄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格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文强 郭兴伟 +6 位作者 王艳忠 蔡来星 张训华 吴志强 杨田 高小惠 赵冬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0,共13页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对比 二叠—早三叠 地层格架 苏北—南黄海盆地 CSDP-2井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86
16
作者 和政军 刘淑文 +1 位作者 任纪舜 王瑜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4期403-409,427,共8页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石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回才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二叠 三叠 沉积演化 构造背景
下载PDF
新疆半岛湖地区晚二叠世与早三叠世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勇 戴传固 +1 位作者 熊兴国 卢定彪 《贵州地质》 2003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巴颜喀拉弧后盆地西端的半岛湖地区 ,分布着大量的复理石建造 ,以往一直认为其属三叠世沉积。近期笔者在该区上述地层中发现了牙形石和孢粉化石 ,首次厘定该区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的存在 ,对完善该区的地层系统和沉积构造研究等具有重... 在巴颜喀拉弧后盆地西端的半岛湖地区 ,分布着大量的复理石建造 ,以往一直认为其属三叠世沉积。近期笔者在该区上述地层中发现了牙形石和孢粉化石 ,首次厘定该区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的存在 ,对完善该区的地层系统和沉积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三叠 发现 新疆
下载PDF
贵州晴隆中营晚二叠一早三叠世腹足类的食性与形态 被引量:2
18
作者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83-686,共4页
贵州晴隆中营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已有详细的研究。本文仅对地层中出现的腹足类化石做生态学的研究。本区上二叠统划分为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凉风坡组,下三叠统为飞仙关组。龙潭组是一套碎屑岩夹一层厚层状石灰岩,含海相化石;凉... 贵州晴隆中营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已有详细的研究。本文仅对地层中出现的腹足类化石做生态学的研究。本区上二叠统划分为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凉风坡组,下三叠统为飞仙关组。龙潭组是一套碎屑岩夹一层厚层状石灰岩,含海相化石;凉风坡组也是一套碎屑岩,但夹有较多的硅质结核和硅质灰岩层。飞仙关组和凉风坡组之间是连续过渡沉积。根据沉积物和古生物特征推测,从龙潭组到凉风坡组的岩相是由滨海沼泽相变为浅海滨海相(姚兆奇、徐均涛等,1980),海水由龙潭期的时进时退变为长兴期的逐步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三叠 腹跳类 食性
下载PDF
滇西腾冲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的苔藓虫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健才 《云南地质》 1993年第4期383-406,共24页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中—上石炭统勐洪群及下二叠统出露完整,富含苔藓虫化石,与(蜓)、珊瑚、腕足类共生。笔者将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暂名为“观音山组”。该地层富含Hex agonella为主的苔藓虫动物群,经鉴定,计有11属22种,其中新...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中—上石炭统勐洪群及下二叠统出露完整,富含苔藓虫化石,与(蜓)、珊瑚、腕足类共生。笔者将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暂名为“观音山组”。该地层富含Hex agonella为主的苔藓虫动物群,经鉴定,计有11属22种,其中新种20个;属冈瓦纳区系。这一动物群的发现,对认定本区当时系冈瓦纳大陆的范畴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早期 苔藓 动物群 腕足类 石炭 区系 化石 腾冲地区 滇西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内蒙古扎兰屯地区晚三叠世韧性剪切变形的激光^(40)Ar/^(39)Ar年龄证据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程 汪岩 +5 位作者 秦涛 李林川 臧延庆 陆露 孙巍 江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6-347,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与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叠加部位(图1a)。该区北东-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发育,叠加变形的岩石主要为早古生代变质火山-碎屑岩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以及少量石炭纪和晚... 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与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叠加部位(图1a)。该区北东-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发育,叠加变形的岩石主要为早古生代变质火山-碎屑岩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以及少量石炭纪和晚二叠世碎屑岩、早二叠世和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等(图1b)。已有报道显示韧性变形的时间有308~290 Ma、(241.5±9.6)Ma和(173±3.5)Ma等,对于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等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地球动力学机制 三叠花岗岩 韧性变形 泥盆 二叠 叠加变形 二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