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肝肾藏象理论探讨晚发型抑郁症的核心病机及其防治研究思路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宣尹 严灿 吴丽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8-351,共4页
基于中医肝肾藏象理论,通过对晚发性抑郁症临床症状发生机理进行剖析,认为"肾虚及肝失疏泄"是晚发型抑郁症的核心病机,补肾调肝是防治晚发型抑郁症的基本大法。同时,对今后运用中医补肾调肝治法方药防治晚发型抑郁症的临床和... 基于中医肝肾藏象理论,通过对晚发性抑郁症临床症状发生机理进行剖析,认为"肾虚及肝失疏泄"是晚发型抑郁症的核心病机,补肾调肝是防治晚发型抑郁症的基本大法。同时,对今后运用中医补肾调肝治法方药防治晚发型抑郁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抑郁 病机
下载PDF
无卒中晚发型抑郁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顺钧 王慧 +7 位作者 蒋艳艳 刘梦 王金红 董智瑀 许镜远 靳令经 聂志余 李云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4期250-255,共6页
目的探讨晚发型抑郁患(LOD)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及脑白质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4月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年龄大于50岁、无卒中的抑郁患者6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 目的探讨晚发型抑郁患(LOD)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及脑白质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4月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年龄大于50岁、无卒中的抑郁患者6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卒中、无抑郁的患者58例为对照。两组患者分别行头颅磁共振(MRI)、头颅CT血管成像(CTA)、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并进行认知及抑郁相关症状的评估。结果 LOD患者最易出现的抑郁障碍因子为焦虑躯体化因子、全身性症状、自知力差、睡眠障碍,尤其中期睡眠障碍为突出临床特征。LOD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于无抑郁组,视空间/执行和注意力这两方面的异常最为明显,尤其是连线、画图、倒背数字这三项能力下降明显。LOD患者与同龄对照相比,并没有更高比率的动脉粥硬化危险因素。LOD患者脑白质损害发生率及中重度度白质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抑郁组。LOD患者颈动脉内膜损害的比率及颈动脉严重狭窄(≥50%及以上)的比率高于无抑郁组。颅内动脉狭窄及Willis环发育不全的比率在2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LOD患者以焦虑躯体化因子、全身性症状、睡眠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伴随认知障碍较为常见。LOD与脑白质损害、颈动脉内膜损害可能相关。而血管性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狭窄与LOD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抑郁 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白质损害 认知功能 颈动脉内膜损害 颅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增效治疗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神经机制分析
3
作者 范敏珍 卢志伟 陈俊浩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91-595,共5页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的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晚发型抑郁症患者6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的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晚发型抑郁症患者6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服用抗抑郁药,观察组采用耳甲部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将治疗仪耳夹夹持在耳甲处,但不进行电流刺激。两组患者每次治疗30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量表(PHQ-15)、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量表(RBAN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评分。治疗8周后行MRI扫描,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计算差异脑区治疗前后各向异性(FA)值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90.63%vs 7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2,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HDRS-17评分和PHQ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RBANS量表延迟记忆、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和即刻记忆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PSQI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双侧额叶、丘脑、海马和杏仁核FA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各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发型抑郁症,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耳甲部电针,有望提高治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患者神经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耳甲部电针 晚发型抑郁 认知功能 睡眠质量 神经机制
原文传递
补肾法抗晚发型抑郁症研究的新视角:脉络丛衰老—叶酸脑转运—海马神经发生—认知功能 被引量:3
4
作者 牛婕 严灿 吴丽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68-871,共4页
晚发型抑郁症(LOD)特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的原发性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是增加LOD治疗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抗抑郁基础上改善认知功能损害是有效治疗LOD的关键。本文从"脉络丛(CP)衰老-叶酸脑转运-海马神经发生"这一新视角... 晚发型抑郁症(LOD)特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的原发性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是增加LOD治疗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抗抑郁基础上改善认知功能损害是有效治疗LOD的关键。本文从"脉络丛(CP)衰老-叶酸脑转运-海马神经发生"这一新视角,探讨了LOD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结合补肾法抗衰老和抗抑郁的效应及机制,认为运用补肾法治疗LOD能充分体现针对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治疗特色和优势。以认知功能修复为切入点,今后应深入开展有关补肾法发挥其整体有效抗LOD效应的作用靶点和机制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这对于LOD临床疗效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抑郁 认知功能 脉络丛 叶酸 海马神经发生 补肾法
原文传递
晚发型抑郁障碍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差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程艳 孙琳 +3 位作者 林翔 王涛 李冠军 肖世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晚发型抑郁障碍患者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3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与门诊就诊符合DSM—Ⅳ诊断标准且起病年龄≥60岁的抑郁障碍患者,共26例为晚发型抑郁障碍组... 目的 探讨晚发型抑郁障碍患者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3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与门诊就诊符合DSM—Ⅳ诊断标准且起病年龄≥60岁的抑郁障碍患者,共26例为晚发型抑郁障碍组(LOD组),另选择26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MCI组)与26例正常老年人(NC组).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量表(MoCA).结果 MMSE总分、MMSE分测验中计算力与注意力及MoCA总分、MoCA分测验中连线、注意、持续注意、计算、复述、延迟回忆在LOD组与MCI组差比较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MMSE分测验的时间定向、延迟回忆、三步指令、书写书面指令及MoCA分测验的复制图、画钟、命名比较,MCI组均值最低,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O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D组认知功能在注意力、延迟回忆、连线测验方面与MCI组损害程度相当.MCI组认知功能受损范围较LOD组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抑郁障碍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
原文传递
晚发型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程艳 孙琳 +3 位作者 林翔 王涛 李霞 肖世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3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 探讨晚发型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与门诊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起病年龄≥60岁的抑郁障碍患者26例为晚发型抑郁障碍组(LOD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1∶1匹配... 目的 探讨晚发型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与门诊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起病年龄≥60岁的抑郁障碍患者26例为晚发型抑郁障碍组(LOD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1∶1匹配的上海社区正常老人26例作为正常对照(NC)组.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量表(MoCA).结果 LOD组与NC组比较MMSE总分、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计算力与注意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oCA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之间在MoCA总分、画钟、注意、持续注意、计算、复述、延迟回忆及时间定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发型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损害且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注意力、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定向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发型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
原文传递
首次发作年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艳华 钟笑梅 +6 位作者 吴章英 李玲 陈辛茹 罗新妮 李含秋 陈建平 宁玉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比较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为阐明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门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29例,晚发型老年抑郁症27例,及社区招募... 目的比较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为阐明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门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29例,晚发型老年抑郁症27例,及社区招募正常对照组25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进行总体认知评估、详细认知域及血管风险因素评估,分析早发型老年抑郁症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特点。结果总体认知功能MMSE比较发现,晚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得分明显低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2.9,22.8±3.5,P=0.030);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在符号数字转化测验、画钟测验及连线测验中得分优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10.5,22.9±11.8,P=0.028,3.6±0.8,2.9±1.3,P=0.006,60.4±20.6,74.7±28.8,P=0.027)。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血管风险因素评分高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7,12.3±2.2,P=0.001)。结论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相比,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损害更重,血管风险因素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 发型抑郁 晚发型抑郁 认知功能 血管风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