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杜晚香》的写作对于晚年丁玲的复杂意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美皆
-
机构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
-
出处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3-44,共12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抱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还原性地分析了晚年丁玲写作《杜晚香》的内在动机,揭示了她借文学来解决"历史问题"、实现政治诉求的苦衷,廓清了对丁玲写作此文的动机的误解,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丁玲的艰难境遇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复杂心态。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平反
女性话语
艺术个性
政治诉求
-
Keywords
DING Ling in her later years
rehabilitation
feminine discourse
artistic personali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转过身来”的“韦护”——论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
- 2
-
-
作者
秦林芳
-
机构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80,共6页
-
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种文学传统与丁玲的文学创作"(07SJD750022)的成果之一
-
文摘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杂文创作
“韦护精神”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晚年丁玲再考察——以《中国》杂志为中心
- 3
-
-
作者
明飞龙
-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4期201-210,共10页
-
文摘
该文从晚年丁玲平反的复杂细节出发,分析她复出后在公开场合的言行及其原因。同时,重点考察《中国》杂志中的丁玲,探讨她那种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纠缠的复杂心态,力图呈现晚年丁玲在目前学界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面。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中国》杂志
身份认同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李美皆的B面——评《晚年丁玲形象研究》
- 4
-
-
作者
张伟
-
机构
包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处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1-25,共5页
-
文摘
李美皆的文学评论,以明快而锐利见长,她似乎不屑于引经据典。而她的学术著作《丁玲晚年形象研究》,则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旁征博引,占有资料宏富,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丁玲晚年,面相十分复杂,李美皆做出了清晰的勾勒。作为女性学者,李美皆怀着“理解之同情”走进丁玲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描述丁玲的心路历程。她为丁玲辩诬,也毫不讳言丁玲的种种局限性。李美皆保持着一贯的清明和理性,她以理性还世界以清明。丁玲个案研究,却具有普遍意义,透视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共相。
-
关键词
李美皆
《晚年丁玲形象研究》
面相
精神共相
-
Keywords
Li Meijie
the Study of Ding Ling’s Image in Her Later Years
facial appearance
spiritual resonance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晚年丁玲”与马恩著作
- 5
-
-
作者
李美皆
-
机构
空军指挥学院军事学术编辑部
-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
文摘
本文以丁玲晚年的思想存在状态和精神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于马恩著作的热衷以及近乎痴情的学习,揭示其学习的用意是为了重装自己的精神大脑,最终抵达对自己人生的彻底反思和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学习
反思
分析
-
Keywords
" Ding Ling in her later life"
learning
reflection
analysis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晚年丁玲办《中国》与新时期文学
- 6
-
-
作者
原帅
-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7期35-42,94,95,共10页
-
基金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晚年丁玲与中国八十年代文学”(SQ181147)
-
文摘
创办《中国》是晚年丁玲最重要的文学活动,办刊的种种艰难以及与作协党组的紧张关系,折射出她在新时期文学的“边缘”位置。晚年丁玲的“边缘”位置反而促成了《中国》的“先锋”姿态,她企图在新时期恢复延安文学传统,但最后拉开了先锋文学的序幕,她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中国》
新时期文学
延安文学传统
-
Keywords
later Ding Ling
China
the New Age Literature
Yan’an literary tradition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杜晚香》与晚年丁玲的时代意识
- 7
-
-
作者
王碧燕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3,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17ZDA2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丁玲在1982年两次声称今后的写作方向是《杜晚香》而非《“牛棚”小品》。现有研究未曾发现,这个想法并非在两篇作品刚诞生时形成。事实上,上述决定关乎丁玲所理解的时代需要。丁玲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着特殊的历史体认方式,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意识,她的选择意在回应当时中国面临的时代困境。这一时代困境具体表征为青年的精神危机。丁玲对青年精神问题的关注涉及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思考。这些思考有别于当时主流的现代化叙述,是当下进一步理解80年代初期文学复杂性的重要历史经验,也为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想资源。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杜晚香》
80年代文学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政治正确”:丁玲晚年谨言慎行的出访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李美皆
-
机构
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空军军事学术>编辑部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0,24,共7页
-
文摘
在文坛,丁玲出访期间对个人苦难的讳莫如深以及"政治正确"的铿锵发言,是被频繁指责的一个问题,也是造成"左"的"晚年丁玲"形象的重要原因。本文详细考察丁玲出访时的处境(包括其历史问题有待平反的特殊因素),对丁玲何以如此发言做出了中肯的分析和解答。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尴尬处境
面子问题
政治正确
政治预设
道路选择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陈明对晚年丁玲的影响
- 9
-
-
作者
张宗刚
李美皆
-
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丁玲晚年形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5BZW158
-
文摘
1978年4月5日,中央批发了《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老顶山公社党委向丁玲传达了文件。4月20日,陈明携带材料来到北京,递交给胡耀邦办公室。幸好陈明比丁玲年轻十三岁,还跑得动,这些事情,全靠他,他也是最好人选。1978年7月,丁玲在老顶山公社党委主持下摘掉了右派帽子。12月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之后,他们得到中组部答复:丁玲可以先回北京治病,由文化部具体安排接待。1979年1月12日清晨,他们回到了北京。
-
关键词
请示报告
老顶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
晚年丁玲
陈明
胡耀邦
右派分子
帽子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一组关系解读晚年丁玲
- 10
-
-
作者
梁颖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8-165,共8页
-
文摘
对于晚年丁玲,以往论者多喜欢用"左倾"、"保守"一类的词语进行评判,这未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本文将丁玲与几位具有高度相关度的作家、理论家进行了比较,认为丁玲晚年的思想、艺术状况需要用"多因论"来解释,而多因中,其历史上的"叛变"问题,是主要成因。这种具有历史相关性的多角度的比较使得我们对晚年丁玲的解读更加透彻,避免了一叶障目式的误读,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晚年丁玲。
-
关键词
晚年丁玲
比较
周扬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