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林语堂晚年写作中的原乡文化修辞
- 1
-
-
作者
李诠林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4期128-134,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汉学家的台湾文学研究(1970-2012)"(批准号12BZW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美国汉学家的台湾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751034)的系列成果之一
-
文摘
林语堂晚年写作中体现出的慎终追远的文化修辞反映了林语堂晚年与日俱增的"返归原乡文化"意识,这种返璞归真的思维趋向除了人到晚年"叶落归根"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心理使然以外,也反映了林语堂心灵深处的原乡文化积淀。其文本中的原乡文化质素都通过或隐或显的言语修辞内蕴于字里行间。这种"文化回归"修辞对于当前国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对于研究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心理动机提供了反省与借鉴的范例。
-
关键词
林语堂
晚年写作
回归原乡
文化修辞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作为革命家的鲁迅——以鲁迅晚年写作的若干主题为例
- 2
-
-
作者
李茂增
温华
-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处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第3期43-51,共9页
-
文摘
一、鲁迅对革命的思考身处革命年代,鲁迅常常身不由己地陷入到“革命”话题的纷争之中。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被创造社和太阳社斥为“封建余孽”等令鲁迅出离愤怒。1927年,鲁迅南下广州。1月25日,在中山大学为其举行的欢迎会上,副校长朱家骅称其为“革命家”“战士”,这让鲁迅更加不安。
-
关键词
革命文学论争
封建余孽
创造社
太阳社
朱家骅
副校长
晚年写作
中山大学
-
分类号
I2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杨沫的“晚年写作”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卫东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23,共9页
-
文摘
杨沫在《英华之歌》写出了林道静的"另一种"人生状态,已属对《青春之歌》的批判和纠正,但对林道静知识分子改造道路缄口不语,可见其反思并不彻底。杨沫通过刘亚光事件再次与知识分子问题"结缘",却依然在"时代要求—认真配合"的怪圈里逡巡。杨沫修改日记是"修改后遗症"作祟。
-
关键词
杨沫
晚年写作
《英华之歌》
《站在八十年代的地球上》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新文学史研究的观念、方法和理论
- 4
-
-
作者
哈迎飞
-
机构
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4-138,160,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的晚年写作研究"(12BZW081)
羊城学者学术带头人项目"儒教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性书写研究"(12A011G)
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项目"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13C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百年来,新文学无论在创作还是在研究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世纪新文学研究既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新的机遇。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察重心,指出就观念、方法和理论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与儒教的关系、中国现代作家的晚年写作以及新文学经典的现代解读等对丰富和完善新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空间巨大,现实意义突出,值得特别关注。
-
关键词
新文学史
儒教
晚年写作
经典阐释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岁月沉淀过后是酒香——读宋志坚新作《未了集》
- 5
-
-
作者
蔡清辉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厦门文学》
2020年第7期68-71,共4页
-
文摘
谈起杂文,我们不能不提到中国现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杂文似乎成了他晚年写作的一个身份性标志。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出于斗争的紧迫、心情的焦灼和百姓启蒙的需要,鲁迅把他傲人的才气、充沛的激情与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全部倾注到他的杂文创作中来。这种短小、精炼、隽永,富有独特感染力的文艺性政论文,一时成为“冲锋的号角”和“战斗的利器”。
-
关键词
杂文创作
政论文
晚年写作
国家危难
身份性
文艺性
想象力
鲁迅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