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明时期江南地区仙山图的发展与演变
1
作者 李姗 《艺术家》 2024年第7期22-24,共3页
仙山图兴起于汉代,当时主要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棺椁、绢帛、墙壁等载体上,常见于墓葬之中,描绘的主体为早期文本与神话记载中的昆仑、蓬莱等仙山。汉代如此热衷于描绘仙山形象,一方面是出于对山岳的崇拜,但更多的是与当时死后升仙... 仙山图兴起于汉代,当时主要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棺椁、绢帛、墙壁等载体上,常见于墓葬之中,描绘的主体为早期文本与神话记载中的昆仑、蓬莱等仙山。汉代如此热衷于描绘仙山形象,一方面是出于对山岳的崇拜,但更多的是与当时死后升仙的信仰有关。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和四重棺的符号元素与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汉墓葬所隐含的死后升仙主题及其思想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砖 画像石 西汉墓葬 晚明时期 升仙 思想逻辑 仙山 江南地区
下载PDF
晚明时期骈文的复苏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金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7,共11页
晚明时期,骈文复苏,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王学鼓荡下的尚情思潮、抗俗崇雅的艺术追求、六朝文派的流衍与八股文的通行。在艺术上,晚明骈文作了不少创新,一是将文体扩展至年谱、清言,其次是表达更为自由,三是风格的多样化。作为一种文学现... 晚明时期,骈文复苏,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王学鼓荡下的尚情思潮、抗俗崇雅的艺术追求、六朝文派的流衍与八股文的通行。在艺术上,晚明骈文作了不少创新,一是将文体扩展至年谱、清言,其次是表达更为自由,三是风格的多样化。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骈文在晚明时期的复苏,极大地维护了文学的审美属性,意味着对已瓦解的美文传统的重建;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晚明时期骈文的复苏,表明了当时社会的有识之士希望在意识形态领域重建与弘扬士大夫雅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复苏 晚明时期 艺术创新
下载PDF
王维雪景山水在晚明时期画学史意义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洪伟 《美术大观》 2010年第7期10-11,共2页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雪景图历代不衰。这种类型山水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积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人精神象征性的选择,而且与山水画学史,尤其是晚明时期的山水画坛对王维雪景山水的关注尤甚。一方面与董其昌对王维南宗地位的推...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雪景图历代不衰。这种类型山水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积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人精神象征性的选择,而且与山水画学史,尤其是晚明时期的山水画坛对王维雪景山水的关注尤甚。一方面与董其昌对王维南宗地位的推崇有关;另一方面与晚明时期士人生存心态也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山水画 雪景 王维 学史 意义 文人精神 生存心态
下载PDF
安富以便贫民:论晚明时期的一种富贵观
4
作者 刘宝村 《华夏文化》 2005年第2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晚明时期 贫民 儒家知识分子 经济交往 商品经济 利益关系 社会地位 多样化 差异性 陈龙正 财富
下载PDF
晚明时期江南游船设计中的文人审美研究
5
作者 李宁 马敏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4期147-150,155,共5页
晚明时期,仕途不得志的文人寄情山水,在江南地区掀起一股旅游之风,游船作为游玩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也在文人话语中被频繁提起。为凸显个人审美品味,文人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从坐而论道转向躬而行之,积极参与到游船设计的实践中。以晚... 晚明时期,仕途不得志的文人寄情山水,在江南地区掀起一股旅游之风,游船作为游玩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也在文人话语中被频繁提起。为凸显个人审美品味,文人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从坐而论道转向躬而行之,积极参与到游船设计的实践中。以晚明文人作品中对游船设计的描述为研究基础,对其审美理念进行整理,总结出江南游船中文人审美趣味的四个方面,即精在体宜的尺度之美、简约自然的装饰之美、俨如精舍的陈列之美、恍若图画的视觉之美。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一步探讨出文人在游船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其背后隐含的是动荡社会下,文人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和自我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游船设计 文人审美
下载PDF
全球史观视角下两个体系的相遇和互动——论晚明时期西欧列强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6
作者 张博宇 《商业经济》 2016年第3期99-101,163,共4页
晚明时期,西欧列强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接触。二者各自代表异构的体系,其交往的过程就是体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经济上,西欧民族国家体系与明朝的天下体系产生互相吸纳的倾向,然而两个体系都没有真正瓦解对方;在政治和外交上,两个体系之... 晚明时期,西欧列强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接触。二者各自代表异构的体系,其交往的过程就是体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经济上,西欧民族国家体系与明朝的天下体系产生互相吸纳的倾向,然而两个体系都没有真正瓦解对方;在政治和外交上,两个体系之间并未产生意义重大的互动。在文化、文明认知上,晚明时期西欧的到来促使中国融入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协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也让中国完善了自身的天下观念。秉承全球史观,通过经济贸易、政治外交、文化认知这三个领域的分析得出:西欧列强在晚明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处于并行者、有限的参与者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的传统天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史观视角 晚明时期 西欧民族国家体系 朝天下体系 对外关系
下载PDF
《晚明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展在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开幕
7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1期56-56,共1页
由中国首都博物馆和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晚明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展于当地时间2017年12月11日晚在波兰弗罗茨瓦夫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该展览共展出晚明时期文物10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占总展出文物数量的97%。
关键词 国立博物馆 晚明时期 中国人 波兰 生活 国家博物馆 中国首都 主办
下载PDF
中晚明时期名士陆树声禁奢思想探析——以《乡会公约》为中心
8
作者 刘鲜鲜 《上海地方志》 2021年第2期50-57,95,共9页
江南士人陆树声万历十七年前后在家乡松江府华亭县撰写《乡会公约》一书。该书由革靡从俭的总原则出发,对人际往来中的名帖使用、投刺,宾主相见之礼,服饰穿着等方面做出规定,体现了陆树声重视真情、不满繁文缛节但不反对常礼的禁奢思想... 江南士人陆树声万历十七年前后在家乡松江府华亭县撰写《乡会公约》一书。该书由革靡从俭的总原则出发,对人际往来中的名帖使用、投刺,宾主相见之礼,服饰穿着等方面做出规定,体现了陆树声重视真情、不满繁文缛节但不反对常礼的禁奢思想。陆氏禁奢思想最大的特点则在于与乡约、家训的形式相结合。兼具乡约与家训性质的《乡会公约》,亦展现了以陆树声为代表的江南士人为抵制奢侈、挽救家乡风气所做之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陆树声 禁奢思想 《乡会公约》 风俗
下载PDF
《文選》與晚明時期駢文的復甦
9
作者 李金松 《骈文研究》 2017年第1期14-22,共9页
《文選》及其相關著作在晚明時期刊行頻繁,受到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乃是以雅矯俗的文學風尚與六朝文派的擴張所至。晚明時期,《文選》成爲被摹擬對象,對這一時期駢文創作的復甦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因此,《文選》在晚明時期被高度重視... 《文選》及其相關著作在晚明時期刊行頻繁,受到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乃是以雅矯俗的文學風尚與六朝文派的擴張所至。晚明時期,《文選》成爲被摹擬對象,對這一時期駢文創作的復甦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因此,《文選》在晚明時期被高度重視與被摹擬,表明了駢文文體在這一時期被再度重視、詩文創作向藝術性與審美性的折轉,以及文學創作在美學追求上的由俗轉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選》 駢文 時期 《壬申文選》 陳子龍
下载PDF
晚明时期的新市民、新形象
10
作者 欧阳明利 《新校园(上旬刊)》 2011年第12期222-222,共1页
晚明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日益发达,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蒸蒸日上,并在思想观念、生活要求等方面显示了他们的强大力量。市井小民自己成了文学中的主人公,市民的主体自我意识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文学中的人物已不是历史中的传奇... 晚明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日益发达,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蒸蒸日上,并在思想观念、生活要求等方面显示了他们的强大力量。市井小民自己成了文学中的主人公,市民的主体自我意识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文学中的人物已不是历史中的传奇式人物,而是取材于现实中的有血有肉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新市民 形象 主体自我意识 商品生产 城市经济 市民阶层 思想观念
下载PDF
晚明时期士商融合影响下的造园研究
11
作者 黄洒葎 陈燕燕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8期200-204,共5页
明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商人阶层的权利和地位有所提升,士商合作更为紧密,士商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文章通过对苏州私家园林及徽州商人园林古籍文献的整理与考据,比较研究发现,商人们为了追求文人的雅致风趣... 明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商人阶层的权利和地位有所提升,士商合作更为紧密,士商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文章通过对苏州私家园林及徽州商人园林古籍文献的整理与考据,比较研究发现,商人们为了追求文人的雅致风趣,开始从事造园活动,同时文人造园逐渐商人化,追求奢华。苏州和徽州这两个地区在士商融合的影响下都产生了独特的造园风格,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和共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士商融合 徽商 苏州园林 徽州园林
下载PDF
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探究
12
作者 马振轩 《天工》 2023年第33期44-47,共4页
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处处体现着人的需求,讲究以人为本,使使用者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舒适和愉悦,倡导能用、耐用、便用的功能美设计原则。以“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在晚明时期居室设计、家具设计、书斋设计、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处处体现着人的需求,讲究以人为本,使使用者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舒适和愉悦,倡导能用、耐用、便用的功能美设计原则。以“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在晚明时期居室设计、家具设计、书斋设计、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和应用为切入点,提炼观点,结合现代设计的现状,探讨“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舒神怡 以人为本 晚明时期 现代设计
下载PDF
略谈李贽阶级属性的几个问题——兼论晚明时期的儒法斗争
1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2期31-36,共6页
在儒法斗争史的研究中,如何从“源”和“流”的辩证关系中探讨一种思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一种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研究和评价李贽的思想,探讨他的阶级属性,就必须把他的思想放到一定的阶级斗... 在儒法斗争史的研究中,如何从“源”和“流”的辩证关系中探讨一种思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一种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研究和评价李贽的思想,探讨他的阶级属性,就必须把他的思想放到一定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从当时的社会实践和思想发展的关系上去作具体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属性 晚明时期 李贽 正确认识 辩证关系 社会实践 儒法 阶级斗争 思想发展 评价
下载PDF
白银流动与“循环困局”的破解:基于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的历史考察
14
作者 王昉 徐永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4,共13页
中国传统货币思想在晚明时期发生了重要转型,货币思想转型的特征也折射出货币制度变迁的实现机制。晚明时期的货币思想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白银流通动摇了货币发行权归属政府的传统理念,引发了关于货币发行... 中国传统货币思想在晚明时期发生了重要转型,货币思想转型的特征也折射出货币制度变迁的实现机制。晚明时期的货币思想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白银流通动摇了货币发行权归属政府的传统理念,引发了关于货币发行权归属问题的社会争议,从长期来看,晚明时期的货币思想对清代的货币供给讨论产生了持续影响,丰富了传统货币思想关于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运行互动关系的认识。基于货币二维属性分析框架,从白银流入对货币认知的影响以及晚明时期对如何破解“循环困局”的思考与探索的角度,对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与货币制度变迁的历程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理清传统中国货币思想转型的发生机制和实现过程,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货币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货币思想 货币制度 历史转型
原文传递
晚明时期的道释人物画
15
作者 刘淑红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81,共2页
晚明道释人物画为人物画坛增添了新的图式表达,将民间风俗画与文人画中提倡的“士气”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道释人物画对于技法、思想上的突破,为后来的人物画发展提供了新的绘画语言。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起源最早的画种之一,由于具有“... 晚明道释人物画为人物画坛增添了新的图式表达,将民间风俗画与文人画中提倡的“士气”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道释人物画对于技法、思想上的突破,为后来的人物画发展提供了新的绘画语言。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起源最早的画种之一,由于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历代都广受推崇。“道释人物画”是以道教、佛教的相关内容为创作题材的人物画,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画科”,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处于中国绘画的主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释人物画 中国绘画史 中国古代人物画 绘画语言 画科 晚明时期 风俗画 创作题材
原文传递
“明清闭关锁国”说渊源问题新探——基于晚明在华传教士中国封闭形象的历史考察
16
作者 王兴锋 杨长红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0,共9页
“闭关锁国论”最早可追溯至晚明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在华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在他们看来,明代中国是一个排斥或限制外来宗教、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国家,这一中国形象构成了“闭关锁国论”的早期内涵。明代中国封闭形象的形成有其相应... “闭关锁国论”最早可追溯至晚明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在华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在他们看来,明代中国是一个排斥或限制外来宗教、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国家,这一中国形象构成了“闭关锁国论”的早期内涵。明代中国封闭形象的形成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立场观念基础,既与在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有关,同时也是在华传教士和西方商人站在西方立场看待和评价中国的结果,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映。在华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明代中国国情缺乏科学性认知则是明代中国封闭形象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关锁国 利玛窦 传教士 代封闭形象 晚明时期
下载PDF
晚明时期的文人心态与任放之风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延山 伏涛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7-238,共2页
关键词 晚明时期 文人心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转型时期 任放 长江中下游 商品经济 东南沿海
原文传递
晚明时期的天主教音乐 以利玛窦《西琴曲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洁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8-69,共2页
作为音乐方面的著作,《西琴曲意》是最早在中国刊行的天主教歌词集之一,是天主教赞美诗歌词中国化的早期尝试,这既是后人研究天主教音乐中国化的宝贵资料,也是中西音乐交流的一个实例。一、《西琴曲意》的由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意... 作为音乐方面的著作,《西琴曲意》是最早在中国刊行的天主教歌词集之一,是天主教赞美诗歌词中国化的早期尝试,这既是后人研究天主教音乐中国化的宝贵资料,也是中西音乐交流的一个实例。一、《西琴曲意》的由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到达北京,在进呈万历皇帝的物品中有一架西洋琴(manicordio,当时欧洲的一种"击弦式古钢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皇帝 耶稣会士 天主教 赞美诗 晚明时期 万历 利玛窦 中国化
原文传递
晚明时期天主教与儒学的会通及其启示
19
作者 郑臣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4-75,共2页
一晚明时期,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代表的耶稣会教士试图会通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学,借用儒学来论证天主教教义。在这次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儒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儒教是中国所固有的,并且是国内最古老的一种。中国... 一晚明时期,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代表的耶稣会教士试图会通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学,借用儒学来论证天主教教义。在这次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儒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儒教是中国所固有的,并且是国内最古老的一种。中国人以儒治国,有着大量的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著名。"(《利玛窦中国札记》)因此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天主教与儒学的"文化共通性"方面,具体则采取了"合儒""补儒"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共通性 《利玛窦中国札记》 天主教 晚明时期 合儒 耶稣会 注意力集中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戮番案:晚明时期的一起冤案
20
作者 赵承中 《文史知识》 2008年第12期35-40,共6页
魏忠贤擅政的短短几年,无疑是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他凭借着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督东厂官旗等事权,倒行逆施,为剪除异己不惜恣意罗织罪状、大兴冤狱。“戮番案”就是其中一例。
关键词 晚明时期 冤案 魏忠贤 冤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