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盆地北缘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于介江 张彦龙 +1 位作者 葛文春 杨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9-385,共17页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东部三江盆地北缘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及其构造属性。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比值=0.3...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东部三江盆地北缘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及其构造属性。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比值=0.32~1.09,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质岩石均形成于晚白垩世(88.9~95.1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该期花岗质岩石均为含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它们的SiO2含量主要在63.9%~68.1%之间,Na2O=3.03%~4.25%,K2O=2.28%~3.27%,Na2O/K2O=1.06~1.73,A/CNK=0.94~1.08;稀土配分模式均呈右倾型,除了个别样品外,它们的LREE/HREE=8.13~15.5,(La/Yb)N=8.61~21.0,δEu=0.82~1.11;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的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及P的亏损;锆石εHf(t)值介于+4.44~+9.00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583~875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该期花岗质岩石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源区岩石为新增生的陆壳物质,岩浆起源于深部陆壳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所产生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期岩浆事件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正向(北西向)俯冲作用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构造意义 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 三江盆地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