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被引量:293
1
作者 侯增谦 潘桂棠 +16 位作者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43,共23页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一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很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晚碰撞 转换成矿 动力学背景 深部过程 构造控制 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新疆富蕴县希勒库都克钼铜矿区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区域晚-后碰撞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4
2
作者 游军 洪涛 +2 位作者 吴楚 丁汝福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2-1282,共21页
新疆北部地区不同地体间的碰撞时间与碰撞过程的成矿作用是中亚造山带与成矿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新疆北部地区是否存在晚碰撞岩浆活动、碰撞与后碰撞的转化时间及转化过程中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新疆东准噶尔... 新疆北部地区不同地体间的碰撞时间与碰撞过程的成矿作用是中亚造山带与成矿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新疆北部地区是否存在晚碰撞岩浆活动、碰撞与后碰撞的转化时间及转化过程中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新疆东准噶尔希勒库都克钼铜矿区岩浆演化的研究成果。矿区存在3期岩浆活动形成4种岩石类型,依次为340Ma的闪长玢岩、328Ma的二长花岗岩与325Ma的花岗斑岩、315Ma石英斑岩。4种岩石均具高钾钙碱性特征。闪长玢岩形成于碰撞晚期环境,具有典型的岛弧地球化学特征,属准铝质岩石,无铕异常,亏损Nb、Ta、Ti,无P亏损;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形成于后碰撞早期环境,其中二长花岗岩具有弧与后碰撞过渡的地球化学特征,属弱过铝质岩石,弱正铕异常,亏损Nb、Ta、Ti,P中等程度亏损;花岗斑岩具有不典型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属弱过铝质岩石,负铕异常,明显亏损Nb、Ta、Ti,较强P亏损;石英斑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并具有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属弱过铝质岩石、负铕异常,亏损Nb、Ta、Ti,强P亏损。矿区侵入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初始值(0.702976~0.704306)和相对较高的εNd(t)值(+5.8^+6.8),模式年龄(tDM)为524~588Ma,其可能主要源于早古生代洋壳的部分熔融。建立了萨吾尔岛弧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及成岩、成矿过程,认为萨吾尔岛弧在晚古生代经历了俯冲期(400~370Ma)、主碰撞期(360~340Ma)、碰撞晚期(340~330Ma)、后碰撞早期(330~320Ma)以及后碰撞伸展阶段(320~280Ma)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岩浆活动 晚碰撞 碰撞 希勒库都克 新疆
下载PDF
嫩江—黑河晚古生代碰撞过程的岩石构造建造学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晓平 汪岩 +3 位作者 那福超 付俊彧 杨雅军 谭红艳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4期1064-1071,共8页
根据嫩江—黑河地区古生代地质体岩石组合特征,恢复原岩建造类型,并在分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组合关系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基础上,探讨嫩江—黑河晚古生代陆陆碰撞带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开始沿嫩江—... 根据嫩江—黑河地区古生代地质体岩石组合特征,恢复原岩建造类型,并在分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组合关系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基础上,探讨嫩江—黑河晚古生代陆陆碰撞带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开始沿嫩江—黑河一线汇聚拼贴,早石炭世洋陆俯冲阶段形成了岛弧与弧后盆地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侵位;早二叠世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了中二叠世弧后残余盆地。总体具有从俯冲-碰撞造山向造山后伸展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黑河地区 古生代碰撞 构造建造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相关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慧 李曰俊 +5 位作者 陈志勇 文磊 黄理力 刘亚雷 郑多明 李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34-2664,共31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洋壳俯冲完毕,古阿尔金洋闭合,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型造山,西昆仑山发生的是增生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世-早志留世同碰撞构造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缝合带 原特提斯 增生型造山 碰撞型造山 地震解释
下载PDF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被引量:209
5
作者 侯增谦 潘小菲 +1 位作者 杨志明 曲晓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2-351,共20页
世界范围内大型—巨型斑岩铜矿多数产于岩浆弧(岛弧、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岩浆起源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综合研究了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产于中国大陆环境的若干大型—巨型斑岩铜矿。研究发现,这些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虽然其基... 世界范围内大型—巨型斑岩铜矿多数产于岩浆弧(岛弧、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岩浆起源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综合研究了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产于中国大陆环境的若干大型—巨型斑岩铜矿。研究发现,这些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虽然其基本地质特征与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具有广泛的类似性,但其动力学背景、含矿斑岩性质、岩浆起源演化、金属富集过程及其构造控制机制却独具特色。这些大陆环境斑岩铜矿至少可产出于4类环境:晚碰撞走滑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大陆环境含矿斑岩以高钾质为特征,多具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特征,通常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其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陆间碰撞期的地壳大规模增厚以及其后的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形成含矿岩浆的主导性机制。含矿岩浆的金属初始富集通常经历两阶段过程:(1)幔源物质直接供给金属阶段;(2)伴随含水、高氧逸度埃达克质岩浆演化金属富集阶段。在第一阶段,幔源物质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供给金属:(1)以幔源组分为主的新生下地壳直接熔融;(2)拆沉下地壳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岩石圈发生水/岩反应。在第二富集阶段,下地壳角闪榴辉岩熔融过程中角闪石大量分解产生富水的、高度氧化的埃达克质熔体,其分异演化使金属元素作为不相容元素得以在残浆中富集。大陆环境含矿斑岩的浅成侵位主要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切割造山带的断裂系统和基底线性断裂构造控制。与走滑断裂系统相伴发育的走滑拉分盆地、切割造山带的张性断裂与平行造山带的逆冲断裂带交汇部位以及不同方向的线性断裂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常常控制斑岩岩浆—热液系统的空间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含矿斑岩 碰撞 晚碰撞 岩浆起源 动力学机制 大陆环境
下载PDF
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龙升 彭建堂 +2 位作者 张东亮 胡阿香 阳杰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湘西大溶溪钨矿床在空间、成因上与大神山花岗岩关系密切,但目前大神山花岗岩的研究程度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对其成岩机理、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对大溶溪钨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的认识。本文对大神山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 湘西大溶溪钨矿床在空间、成因上与大神山花岗岩关系密切,但目前大神山花岗岩的研究程度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对其成岩机理、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对大溶溪钨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的认识。本文对大神山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该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成岩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大神山花岗岩呈岩株产出,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24.3±1.0)Ma。相比于华南地区其它印支期花岗岩,大神山花岗岩具有酸度、碱度偏低,而富含MgO、CaO的特点,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该花岗岩稀土总量较低,表现出富轻稀土、弱负铕异常、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特征;成矿元素W含量极高,Ba/Rb、Ni/Co、Rb/Sr值普遍较低,显示其岩浆结晶分异不充分。从成因上看,大神山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强烈会聚之后的后碰撞晚造山阶段,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与下地壳局部熔融所形成的幔、壳混熔岩浆不断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大神山花岗岩 印支期I型花岗岩 碰撞造山阶段 湘西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古地磁结果及二叠纪中国大陆的重建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燕平 R.沙普斯 +6 位作者 M.麦克威廉斯 A.考克斯 李永安 李强 高振家 张正坤 翟永健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2期22-33,共12页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的三个剖面中采集的标本,获得了两个古地磁极:一个获自灰岩剖面(λ=65°N,φ=163°E,K=128,A_(?5)=4°,n=11).另一个获自两个玄武岩剖面(λ=55°N,φ=172°E,K=66,A_(95)=4°,n=21)...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的三个剖面中采集的标本,获得了两个古地磁极:一个获自灰岩剖面(λ=65°N,φ=163°E,K=128,A_(?5)=4°,n=11).另一个获自两个玄武岩剖面(λ=55°N,φ=172°E,K=66,A_(95)=4°,n=21).结合原先已发表的数据,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古地磁场为λ=61°N,φ=177°E.K=98.A_(95)=9°,N=4.塔里木地块古纬度比中朝、扬子地块高得多,认为这些地块是分开的大陆地块.晚二叠世.塔里木、西伯利亚、中朝、扬子地块之间发生过重要的相对运动表明.地质上推断的晚古生代碰撞、并合作用在中亚及东亚的复合构造演变才刚刚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二叠统 古地磁极相对运动 古生代碰撞 并合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ongbai-Hong'an orogen in central China: From oceanic subduction/accretion to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被引量:39
8
作者 LIU XiaoChun LI SanZhong JAHN Bor-M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477-1496,共20页
The Tongbai-Hong'an orogen is located in a key tectonic position linking the Qinling orogen to the west and the Dabie-Sulu orogen to the east. Because the orogen preserves a Paleozoic accretionary orogenic system ... The Tongbai-Hong'an orogen is located in a key tectonic position linking the Qinling orogen to the west and the Dabie-Sulu orogen to the east. Because the orogen preserves a Paleozoic accretionary orogenic system in the north and a latest PaleozoicMesozoic collisional orogenic system in the south, it may serve as an ideal place to stud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data in the past 20 years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processes of the Tongbai-Hong'an orogen involved four stages during the Phanerozoic:(1) Early Paleozoic(490–420 Ma) oceanic subduction, arc magmatism 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created a new Andean-typ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on the North China Block;(2) Late Paleozoic(340–310 Ma) oceanic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 generated separated 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a medium P/T Wuguan-Guishan complex belt in the south of the Shandan-Songpa fault and a high P/T Xiongdian eclogite belt 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Mesozoic HP metamorphic terrane;(3) Latest Paleozoic-Early Mesozoic(255–200 Ma)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formed the Tongbai HP terrane in the west and the Hong'an HP/UHP terrane in the east as a consequence of deep subduction towards the east and syn-subduction detachment/exhumation of the down-going slab;(4) Late Mesozoic(140–120 Ma) extension, voluminous magma intrusion and tectonic extrusion led to the final exhumation of the Tongbai-Hong'an-Dabie HP/UHP terrane and the wedge-shaped architecture of the terrane narrowing towards the west. However, many open questions still remain about the details of each evolutionary stage and earlier history of the orogen. Besides an extensive study directly on the Tongbai-Hong'an orogen in the future,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n the "soft-collisional" Qinling orogen in the west and the "hard-collisional" Dabie-Sulu orogen in the east is required to establish a general tectonic model for the whole Qinling-TongbaiHong'an-Dabie-Sulu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subduction ACCRETIO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OLLISION Tongbai-Hong'an oroge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