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朦胧诗的模糊性与象征手法
1
作者
韩芍夷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文章从“朦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
文章从“朦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朦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模糊性
晦涩型
多值
型
象征手法
暗示性
可拟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朦胧诗的模糊性与象征手法
1
作者
韩芍夷
机构
椰城杂志社
出处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文摘
文章从“朦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朦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关键词
朦胧诗
模糊性
晦涩型
多值
型
象征手法
暗示性
可拟性
Keywords
hazy verse
obscurity
abstruseness
ambiguity
symbolism
allusiveness
comparability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朦胧诗的模糊性与象征手法
韩芍夷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