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欲现象学的开端与发展——普凡德尔与胡塞尔的共同尝试 被引量:5
1
作者 倪梁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24,共16页
亚历山大·普凡德尔(A.Pf?nder)和舍勒一样,都可以主张自己是现象学运动的共同发起人。如果在胡塞尔那里得到展开的主要是认知现象学或知性现象学,那么舍勒所思考的就主要是情感现象学或感受现象学,而普凡德尔则从一开始所指向的就... 亚历山大·普凡德尔(A.Pf?nder)和舍勒一样,都可以主张自己是现象学运动的共同发起人。如果在胡塞尔那里得到展开的主要是认知现象学或知性现象学,那么舍勒所思考的就主要是情感现象学或感受现象学,而普凡德尔则从一开始所指向的就是意欲现象学或意志现象学。意欲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在意欲分析中蕴涵着对意识的结构研究和发生研究两方面的可能性,而且因此也进一步蕴涵着对从理论意向性到实践意向性,或者也可以说,从实践意向性到理论意向性的意识发生研究的双重可能性。因而可以说,意欲现象学在此意义上构成整个意识现象学研究的多重意义上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欲现象学 普凡德尔 胡塞尔
下载PDF
还原与动感——论胡塞尔与普凡德尔的西费尔德会面之现象学意义
2
作者 陈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共12页
在与普凡德尔探讨感知难题的西费尔德会面中,胡塞尔获得了超越论还原的观念。基于这一观念,感知难题被表述为如何理解感知对象固持的同一性与感觉的流动的杂多性之间的统一。胡塞尔对这一感知难题的研究使感知现象学获得一个全新的研究... 在与普凡德尔探讨感知难题的西费尔德会面中,胡塞尔获得了超越论还原的观念。基于这一观念,感知难题被表述为如何理解感知对象固持的同一性与感觉的流动的杂多性之间的统一。胡塞尔对这一感知难题的研究使感知现象学获得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动感构造。动感是身体运动被还原后的感觉,它作为自身并不展示而在功能上使得其他感觉展示出来的特殊感觉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动感组元、图像组元和联结这两者的动机引发。动感组元是时间性的流动,贯穿于其中的是纵意向性,图像组元是感觉内容的延展,贯穿于其中的是横意向性,两者通过"如果-那么"的动机引发规则结合成唯一的一条意识流。动感构造处在发生构造之最底层,只有通过动感,感性领域的构造才得以可能,进而,感性对象以及其他经验的构造才得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现象学 普凡德尔 动感 构造
下载PDF
性格现象学的问题与可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倪梁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42,178,共22页
普凡德尔的性格学研究是否可以被称作“性格现象学”?名称问题当然只是次要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关系并取决于首要的方法问题,即普凡德尔在他的性格研究和性格分析中使用的手段是否属于现象学的方法。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的回答:如果意... 普凡德尔的性格学研究是否可以被称作“性格现象学”?名称问题当然只是次要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关系并取决于首要的方法问题,即普凡德尔在他的性格研究和性格分析中使用的手段是否属于现象学的方法。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的回答:如果意识现象学的方法由两方面构成:作为超越论还原的反思和作为本质还原的本质直观,那么普凡德尔的性格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毫无疑问首先是本质的、理论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现象学”,接下来才可能是他所说的“性格价值论”和“性格法则学”。而且他的性格学也有别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及其实验观察方式,因为普凡德尔的性格研究主要是在对本己主体的反思和对他人主体的同感理解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格 现象学 普凡德尔 胡塞尔 荣格
下载PDF
意欲现象学的论题、领域与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倪梁康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60-72,197,共14页
意欲现象学的研究与认识现象学的研究都起步于1900年。普凡德尔与胡塞尔在意识现象学的各个方面都互有影响。意欲行为在整个意识领域的知情意三分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对意欲的分析既可以通过对作为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的意欲之区分来进... 意欲现象学的研究与认识现象学的研究都起步于1900年。普凡德尔与胡塞尔在意识现象学的各个方面都互有影响。意欲行为在整个意识领域的知情意三分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对意欲的分析既可以通过对作为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的意欲之区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对意愿、意志与意动三个本质因素的把握与析取来进行。意欲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在意欲分析中蕴涵着对意识的结构研究和发生研究两方面的可能性,而且因此也进一步蕴涵着对从理论意向性到实践意向性,或者也可以说,从实践意向性到理论意向性的意识发生研究的双重可能性。因而,意欲现象学在此意义上构成整个意识现象学研究的多重意义上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普凡德尔 意志现象学 理论意向性 实践意向性
下载PDF
“实践应当!”——胡塞尔的意志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曾云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CSSCI 2009年第1期233-253,共21页
"意志"现象被认为是理解人类行动领域的中心。②在已经出版的胡塞尔全集28卷(1908/1914)的三次伦理学和价值哲学的讲座中,1914年"意志现象学"部分是惟一全面和系统的价值和伦理现象学研究。在胡塞尔的伦理学研究中... "意志"现象被认为是理解人类行动领域的中心。②在已经出版的胡塞尔全集28卷(1908/1914)的三次伦理学和价值哲学的讲座中,1914年"意志现象学"部分是惟一全面和系统的价值和伦理现象学研究。在胡塞尔的伦理学研究中,它相对独立于伦理学和逻辑学之间的类比思想,是胡塞尔专门增加的一个特殊的意识行为现象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研究 价值哲学 意向性 现象学研究 意识行为 普凡德尔 人类行动 客体对象 存在者 客体化
原文传递
[当代德国现象学]遗稿附录
6
作者 马克斯·舍勒 倪梁康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181-188,共8页
现象学哲学有别于德国现有种种哲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不是作为立场哲学而是作为纯然的实事哲学(Sachphilosophie)出场,并且不是作为一个人的'体系'(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而是作为整整一个圈子的人出场,这些人并未在特定... 现象学哲学有别于德国现有种种哲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不是作为立场哲学而是作为纯然的实事哲学(Sachphilosophie)出场,并且不是作为一个人的'体系'(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而是作为整整一个圈子的人出场,这些人并未在特定的教义、命题、定理上而是在一种特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研究的技艺)上达成了一致。因此,例如,如果赋予E.胡塞尔———正是其《逻辑研究》(1901)最初为这个现象学圈子提供了某种中心(《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凡德尔 《逻辑研究》 当代德国哲学 描述心理学 海德格尔 胡塞尔 《存在与时间》 现象学运动 司各脱 费希特 存在论 宗教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