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的设计及环境湿度的控制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振纲 黄云战 +5 位作者 周红杰 赵永洁 孙婷婷 熊同强 龚加顺 袁文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5-399,共5页
传统的普洱茶发酵是采用人工在车间内自然渥堆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保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对普洱茶生产厂房和发酵车间进行设计和研究,将微生物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生产规范化,并具有科... 传统的普洱茶发酵是采用人工在车间内自然渥堆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保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对普洱茶生产厂房和发酵车间进行设计和研究,将微生物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生产规范化,并具有科学性。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结合了传统发酵的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控制技术及设备,由湿度传感器、PLC主控设备、计算机处理系统、加湿设备和监控系统等构成。本文通过构建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对车间内的环境湿度进行控制,使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环境稳定,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了生产试验,得到试验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处理,从试验数据中找出普洱茶发酵湿度对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的一些规律,为普洱茶发酵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科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发酵 清洁化车间 环境湿度 设计 控制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样品细菌和真菌DNA同时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婷婷 赵明 +4 位作者 李亚莉 张春花 梁丽 袁文侠 周红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49-253,共5页
为建立提取普洱茶发酵样品中微生物DNA的方法。首先比较了3种发酵样品中菌体收集方法,其次改进了omega小量植物DNA提取试剂盒的提取方法,以DNA的纯度、提取率和细菌16S rDNA、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PCR扩增为指标,评价提取DNA质量。实验... 为建立提取普洱茶发酵样品中微生物DNA的方法。首先比较了3种发酵样品中菌体收集方法,其次改进了omega小量植物DNA提取试剂盒的提取方法,以DNA的纯度、提取率和细菌16S rDNA、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PCR扩增为指标,评价提取DNA质量。实验发现茶样(5g)加Tween-NaCl缓冲液(50mL),静置30min,超声波振荡10min,离心(10min,12000r/min)的菌体收集方法和在omega小量植物DNA提取试剂盒中引入液氮研磨、溶菌酶和破壁酶联合裂解细胞的方法提取的DNA纯度好,可以分别扩增出细菌16S rDNA和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建立了普洱茶发酵样品细菌和真菌DNA同时提取方法,为开展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培养技术 动态变化 微生物群落 普洱茶发酵 同时提取
下载PDF
Ⅱ型普洱茶发酵罐的改正设计与试验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罗新文 黄云战 +1 位作者 熊同强 李贵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157-159,共3页
[目的]实现普洱茶加工过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更加完的善理论依据,继续完善普洱茶自动发酵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改造研制工作。[方法]就Ⅱ型普洱茶发酵罐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改正设计,并用改正后的发酵罐进行批量普洱茶发酵试验。[结果]改... [目的]实现普洱茶加工过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更加完的善理论依据,继续完善普洱茶自动发酵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改造研制工作。[方法]就Ⅱ型普洱茶发酵罐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改正设计,并用改正后的发酵罐进行批量普洱茶发酵试验。[结果]改正后的Ⅱ型发酵罐,设计结构合理,环境内发酵普洱茶较传统发酵升温快,发酵周期短,品质相对稳定。[结论]研究得到相关的试验参数,可为普洱茶发酵的清洁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普洱茶发酵 改正设计 试验分析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潮水机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杨锋 黄云战 +4 位作者 郝强 周红杰 王钊 赵永洁 汪溪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目前,专用的普洱茶发酵潮水设备还很少,结构工艺也不尽合理,限制了普洱茶加工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因此,加快对普洱茶潮水机械的研制并使其产业化生产,将对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传统普洱茶加工潮水过程劳动强度大、... 目前,专用的普洱茶发酵潮水设备还很少,结构工艺也不尽合理,限制了普洱茶加工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因此,加快对普洱茶潮水机械的研制并使其产业化生产,将对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传统普洱茶加工潮水过程劳动强度大、卫生程度差,效率低、潮水不均匀等问题,对原有潮水机械的设计原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改进设计出滚筒式潮水机械,克服了原先的皮带式输送潮水的缺点,并结合单片机、皮带秤、电动调速阀等元件,设计出一套自动控制的潮水系统,提高普洱茶潮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发酵 潮水机械 滚筒式 设计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数控与传统发酵普洱茶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兴华 念波 +7 位作者 段双梅 严亮 杨瑞娟 崔廷宏 蒋勋 郑文忠 赵明 罗朝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143,共6页
分别应用数控与传统方法进行普洱茶发酵,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样品的化学成分,结合电子鼻和感官审评比较发酵样品品质特征,并测定比较出堆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2种发酵过程水浸出物、茶多酚、茶黄素... 分别应用数控与传统方法进行普洱茶发酵,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样品的化学成分,结合电子鼻和感官审评比较发酵样品品质特征,并测定比较出堆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2种发酵过程水浸出物、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儿茶素含量降低,茶褐素、咖啡碱含量增加,但数控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变化速度更快,且"堆味"更少。数控发酵出堆样的总抗氧化活性、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能力低于传统发酵,羟自由基清除活性高于传统发酵,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之,数控与传统发酵茶叶化学物质变化规律相同,但发酵速度更快,香气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发酵 数字化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电子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可培养方法的勐海发酵普洱茶细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欣 姚粟 +7 位作者 白飞荣 田海霞 赵婷 马跃 刘海新 李颂 郝彬秀 王春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1,共7页
以勐海地区百中堂茶厂发酵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传统可培养方法,对普洱茶从晒青毛茶原料到发酵完成过程中9个时间节点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丰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到6... 以勐海地区百中堂茶厂发酵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传统可培养方法,对普洱茶从晒青毛茶原料到发酵完成过程中9个时间节点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丰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到61个属,212个OTU,发酵前期以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泛菌属(Pantoea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为主,而发酵中、后期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及小短杆菌属(Brachybacterium sp.)为优势菌群稳定存在。通过可培养方法,从发酵过程中分离到细菌18个属,30个种,优势菌属包括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小短杆菌属(Brachybacterium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泛菌属(Pantoea sp.)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普洱茶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post-fermentation by four Aspergillus strains on the aroma of pu-erh tea 被引量:5
7
作者 叶静 王文光 +4 位作者 李军 郭晓宇 赵明波 姜勇 屠鹏飞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84-290,共7页
Arom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lavor, taste, and quality of pu-erh tea, and the post-fermentation proces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roma of pu-erh tea.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influence... Arom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lavor, taste, and quality of pu-erh tea, and the post-fermentation proces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roma of pu-erh tea.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ungi fermentation on the flavor of pu-erh tea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pu-erh tea fermented by four Aspergillus strains, including A. niger, A. oryzae, /1. awamori, and A. glaueu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using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AE-DLLME-GC-MS), and a total of 63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un-dried green tea, fermented pu-erh tea contained high levels of methoxyphenolic compounds, such as 1,2,3-trimethoxybenzene, which was the most abundant one. Our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methoxyphenolic compounds were produced by the activity of Aspergillus during the post-fermentation process, and A. niger and A. awamori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i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roma quality of pu-erh t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erh tea ASPERGILLUS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Volatile compounds GC-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