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尔滨普罗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以《灿星》为代表
1
作者 薛展嵘 《今古文创》 2024年第6期11-14,共4页
哈尔滨普罗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是东北新文学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潮下发生新变而呈现出的文学形态,同时也涵盖本埠所译介的苏俄文学。《灿星》周刊于1928年诞生于哈尔滨,以发表无产阶级文学和译介苏俄文学著称。本文选取《灿星... 哈尔滨普罗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是东北新文学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潮下发生新变而呈现出的文学形态,同时也涵盖本埠所译介的苏俄文学。《灿星》周刊于1928年诞生于哈尔滨,以发表无产阶级文学和译介苏俄文学著称。本文选取《灿星》周刊为该时期哈尔滨普罗文学代表,围绕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现代传媒、苏俄文化三个层面的影响,探究其文学生成发展的成因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文学 哈尔滨 《灿星》 苏俄文学
下载PDF
“大众化”的文学与政治——1930年代台湾普罗文学运动的展开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舒洁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3,共10页
1930年代前期,台湾文学进入了普罗文学运动的高涨期。本文从1927年文化协会改组谈起,通过文协、台湾作家协会、台湾文艺作家协会等几个标志性组织团体的理论与活动,探讨文艺的大众化问题在台湾的发生与转化,同时在台日普罗文学运动与国... 1930年代前期,台湾文学进入了普罗文学运动的高涨期。本文从1927年文化协会改组谈起,通过文协、台湾作家协会、台湾文艺作家协会等几个标志性组织团体的理论与活动,探讨文艺的大众化问题在台湾的发生与转化,同时在台日普罗文学运动与国际左翼思想交流的跨境视野下,勾勒出台湾普罗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与政治从结合到分离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普罗文学 文协 “纳普”
下载PDF
“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的发轫之作——论《野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样式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古大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祭》 普罗文学 “革命浪漫谛克” 文学样式
下载PDF
论日本普罗文学运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1-64,共4页
日本普罗文学运动强调"政治首位性",主张作家通过创作参加与国家权力对抗的斗争。诠释政策风云变幻,印证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轨迹,成为其显著特征。文学团体被赋予了党派的形态,学术论争的起因和归结点也大都来自于政治因素,... 日本普罗文学运动强调"政治首位性",主张作家通过创作参加与国家权力对抗的斗争。诠释政策风云变幻,印证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轨迹,成为其显著特征。文学团体被赋予了党派的形态,学术论争的起因和归结点也大都来自于政治因素,文学阵营也在政治漩涡中裂变为三个派别,相互对峙内耗,阻碍文学发展,并给其后亦步亦趋的中国普罗文学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普罗文学运动 政治首位性
下载PDF
危机的发明与走向“现代派”之路——论施蛰存及其友人的早期普罗文学创作
5
作者 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35-44,共10页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普罗文学 困境 创作危机 “现代派”
下载PDF
革命空间的审美之维——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普罗文学
6
作者 刘畅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6-39,共4页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目,从而成为左翼文学美学规范建立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文学 政治美学 审美意识形态
下载PDF
历史的误读——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关系之一种考察
7
作者 方明星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8-71,76,共5页
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和文学观念,他们发生的你死我活的论战更让人容易将其当成两个敌对的派别,但细究两派的起源语境及发展历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从文学史的角度对... 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和文学观念,他们发生的你死我活的论战更让人容易将其当成两个敌对的派别,但细究两派的起源语境及发展历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两派文学作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文学 新感觉派
下载PDF
从新发现的三篇佚文看梁实秋对“普罗文学”的态度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89年第Z1期59-63,共5页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艺阵营曾与“新月派”重要人物之一梁实秋展开过一场针锋相对的文艺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梁实秋先后发表了《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关键词 梁实秋 普罗文学 文学与革命》 左翼文艺 “新月派” 阶级性 二十年代 重要人物 佚文 鲁迅
下载PDF
“左翼文学的大众化与世界性——小林多喜二、鲁迅与普罗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9
作者 延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5-87,共3页
关键词 小林多喜二 左翼文学 学术研讨会 普罗文学 鲁迅 世界性 大众化 《蟹工船》
下载PDF
普罗文学的先声──毛泽东早期诗词(联)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
10
作者 董正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4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早期 毛泽东诗词 普罗文学 诗词创作 现代文学 民主革命 近代诗歌 早期诗词
下载PDF
普罗文学的建构焦虑与创作主体的再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维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建构普罗文学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个伟大理想,但这一理想由于受到自身悖论和外在理论的冲击,自始至终存在着表达主体缺位的焦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的特殊语境中充当了普罗文学的缔造者,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认定的阶级... 建构普罗文学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个伟大理想,但这一理想由于受到自身悖论和外在理论的冲击,自始至终存在着表达主体缺位的焦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的特殊语境中充当了普罗文学的缔造者,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认定的阶级根性,又使对他的改造走向了失败;中国的普罗文学最终选择了主体的工农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文学 知识主体 焦虑 思想改造 血统化
原文传递
“革命加恋爱”:早期普罗文学中的模式化书写及其嬗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权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70,共8页
关键词 普罗文学 模式化 《冲出云围的月亮》 小说创作 创作潮流 蒋光慈
原文传递
创造社、波西米亚与“普罗文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东玲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0-150,共11页
创造社早期具有鲜明的艺术先锋性,"个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其反叛传统与社会的精神来源。他们非主流、边缘知识分子文艺群落的生存方式,具有流散性的波西米亚特点。波西米亚文艺群落,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与流动性... 创造社早期具有鲜明的艺术先锋性,"个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其反叛传统与社会的精神来源。他们非主流、边缘知识分子文艺群落的生存方式,具有流散性的波西米亚特点。波西米亚文艺群落,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与流动性,在时代激变中极易转向激进知识分子。创造社核心人物郭沫若、成仿吾等于"国民革命"时期积极投身时代政治,初步接受无产阶级文学观,成为文艺界的政治先锋。自20年代末创造社倡导"普罗文学"运动,到"左联"成立,普罗文学吸引了大量激进青年知识分子对革命文学的兴趣。普罗作家共有的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批判精神,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追求,这种生存体验均对这一个群落性的知识分子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文学写作呈现出的左翼倾向性(激进化的左翼政治书写),以及"普罗文学"时期依旧浓郁的个人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普罗文学书写时代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波西米亚 文艺群落 民粹主义 普罗文学
原文传递
洪灵菲与“普罗文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郁奇虹 《广州研究》 1984年第4期80-83,共4页
洪灵菲是“左联”时期的优秀革命作家。在左翼文化运动中,他既担任过领导职务,又辛勤地进行理论探求和创作实践,写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论文,也翻译过高尔基等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著作。在宣传马列主义文艺思想方面和创作实... 洪灵菲是“左联”时期的优秀革命作家。在左翼文化运动中,他既担任过领导职务,又辛勤地进行理论探求和创作实践,写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论文,也翻译过高尔基等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著作。在宣传马列主义文艺思想方面和创作实践方面,他都取得了成绩,对于发展革命文学,起过一定的作用。他的小说“表现了那一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普罗文学 大革命失败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说 创作实践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三十年代 马列主义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普罗文学的预设正义和暴力叙事
15
作者 刘畅 《创作评谭》 2008年第2期28-31,共4页
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普罗"一词就是英文Proletarian(意为无产者、无产阶级的)译音"普罗列塔利亚"的缩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中,普罗文学运动作为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端于1928年,结束于1930年,即以大... 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普罗"一词就是英文Proletarian(意为无产者、无产阶级的)译音"普罗列塔利亚"的缩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中,普罗文学运动作为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端于1928年,结束于1930年,即以大革命失败后太阳社的成立与后期创造社立场的转变为其形成的标志,而以左联的成立和柔石、殷夫等"五烈士"遇害作为其高潮结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文学运动 无产阶级文学 现代文学 柔石 罗文 阶级敌人 工农大众 福本主义 蒋光慈 “五四”文学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兴盛原因再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毅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6,共10页
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兴盛,与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背景和出版环境密切相关。生产环节,一批作家形成了非常明确的革命文学生产的主体意识。消费环节,左翼文学恰好契合苦闷彷徨的知识青年的精神需求。流通环节,一些书店竞相刊登和出版... 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兴盛,与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背景和出版环境密切相关。生产环节,一批作家形成了非常明确的革命文学生产的主体意识。消费环节,左翼文学恰好契合苦闷彷徨的知识青年的精神需求。流通环节,一些书店竞相刊登和出版这类作品。除了得益于读者、作者、出版界的三方良性互动,国民党的查禁即监管环节不乏漏洞,也为相关作品留下了生存空间。另外,左翼文学能够在遭受重创后迅速复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符合抗日这一时代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普罗文学 左翼文化运动 左联 国民党文化政策
下载PDF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对“左联”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靳明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无产阶级文学 “左联” “新写实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文艺大众化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左翼文艺 普罗文学 艺术大众化 日本
下载PDF
创造社后期的“文学梦”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红旗 《郭沫若学刊》 2006年第2期65-71,共7页
后期创造社积极译介马列主义学说,推动1928革命文学论争进程,倡导“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促使左翼文艺界实现了知识体系上的更替和文化观念上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和新文学话语的革命现代性生成。
关键词 创造社 普罗文学 革命现代性
下载PDF
前期左翼文学的历史经验
19
作者 张大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左翼文学 历史经验 普罗文学 历史价值 国际思潮 文学 中国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周作人的新文学探源之路
20
作者 沈卫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1-83,87+85-86,共6页
周作人的新文学探源之路沈卫威(河南大学中文系)趋向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相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派,如林纾、梅光迪、吴宓、胡先、章士钊、黄侃,周作人无疑是属于他们的对立面,即文化激进派。就中国新文学建设这一最基本... 周作人的新文学探源之路沈卫威(河南大学中文系)趋向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相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派,如林纾、梅光迪、吴宓、胡先、章士钊、黄侃,周作人无疑是属于他们的对立面,即文化激进派。就中国新文学建设这一最基本的文化范畴来说,胡适贡献了由“白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公安派 中国新文学 “革命文学 五四新文学运动 文化激进主义 钱钟书 普罗文学 胡适 载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