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哈尔滨普罗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以《灿星》为代表 |
薛展嵘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2
|
“大众化”的文学与政治——1930年代台湾普罗文学运动的展开 |
吴舒洁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3
|
“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的发轫之作——论《野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样式意义 |
古大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4
|
论日本普罗文学运动 |
刘静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5
|
危机的发明与走向“现代派”之路——论施蛰存及其友人的早期普罗文学创作 |
王宇平
|
《现代中文学刊》
|
2009 |
0 |
|
6
|
革命空间的审美之维——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普罗文学 |
刘畅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7
|
历史的误读——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关系之一种考察 |
方明星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7 |
0 |
|
8
|
从新发现的三篇佚文看梁实秋对“普罗文学”的态度 |
刘丽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89 |
1
|
|
9
|
“左翼文学的大众化与世界性——小林多喜二、鲁迅与普罗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延缘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0
|
普罗文学的先声──毛泽东早期诗词(联)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 |
董正春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1999 |
0 |
|
11
|
普罗文学的建构焦虑与创作主体的再造 |
方维保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2
|
“革命加恋爱”:早期普罗文学中的模式化书写及其嬗变 |
熊权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3
|
创造社、波西米亚与“普罗文学” |
刘东玲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4
|
洪灵菲与“普罗文学” |
郁奇虹
|
《广州研究》
|
1984 |
2
|
|
15
|
普罗文学的预设正义和暴力叙事 |
刘畅
|
《创作评谭》
|
2008 |
0 |
|
16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兴盛原因再考察 |
卢毅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7
|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对“左联”的影响 |
靳明全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2
|
|
18
|
创造社后期的“文学梦” |
陈红旗
|
《郭沫若学刊》
|
2006 |
1
|
|
19
|
前期左翼文学的历史经验 |
张大明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20
|
周作人的新文学探源之路 |
沈卫威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