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小丽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2,共3页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它的跨文化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自我属性和多元性,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品格,都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它的跨文化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自我属性和多元性,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品格,都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跨文化传播 普适主题 混合策略 联合制片策略
下载PDF
闵安琪《红杜鹃》中的“文革”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唐书哲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从启蒙现代性的角度来看,美华作家闵安琪《红杜鹃》中的"文革"书写是作家在西方语境下,从叙事者的主体性、行政系统对私人领域的入侵和人性解放的"解放叙事"等方面用普遍人性和民主自由等"现代性"普适价... 从启蒙现代性的角度来看,美华作家闵安琪《红杜鹃》中的"文革"书写是作家在西方语境下,从叙事者的主体性、行政系统对私人领域的入侵和人性解放的"解放叙事"等方面用普遍人性和民主自由等"现代性"普适价值观反观"文革"时期的中国,是一种隐蔽和深层的自我东方化书写。首先,作家通过叙事者的选择和抗争凸显其主体意识和工具理性精神;其次,作家通过"蚊帐"和"芦苇荡"等幽闭意象折射出行政系统对私人领域的殖民;最后,作家遵循"受苦——抗争——救赎"的叙事范式,肯定理性和自由的价值,有着主题性、连惯性、统一性,是一种关于人性解放的"现代性"元叙事。《红杜鹃》通过"文革"书写所探讨的自由和人性等主题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普适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闵安琪 《红杜鹃》 现代性 “文革”书写 普适主题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双维度理论中的整合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袁星洁 向志强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48,共6页
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营构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与"双赢",双维度理论中的"整合"策略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模因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其复制路径主要是在生存机器、文化... 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营构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与"双赢",双维度理论中的"整合"策略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模因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其复制路径主要是在生存机器、文化模因复合体、运输载体之间展开的。只有与对象国的文化模因与感受有机结合,才能获得传播上的共鸣。二次编码是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对接,在语言的转换上,主要是建立概念解釋系统;在文化对接上,主要是实现"文化转移"。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折扣,"普适主题"为我们在不同文化间找到"契合点"或者"转换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情感层面上,要排除偏见定势;在认知层面上,要积累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在行为机制上,要培养高超的交往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适应 “整合” “文化模因”策略 “二次编码”策略 普适主题”策略
下载PDF
美国华人新移民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叙事
4
作者 唐书哲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74-80,共7页
美国华人新移民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叙事有如下特点:首先,它表现出明显的地方色彩,作家通过对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搭建了记忆的参照框架,通过文学创作在精神上回归故国。在语言文化上,作家通过文化翻译形成了一种带有族裔色彩的英语,... 美国华人新移民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叙事有如下特点:首先,它表现出明显的地方色彩,作家通过对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搭建了记忆的参照框架,通过文学创作在精神上回归故国。在语言文化上,作家通过文化翻译形成了一种带有族裔色彩的英语,既迎合了多元文化主义对差异的追求,又对标准英语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辖域化处理。在主题上,它探讨人生的荒诞无奈、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战争与人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作家在西方语境下用启蒙现代性中工具理性和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反观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自我东方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人新移民英语文学 中国叙事 地方色彩 文化翻译 普适主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