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纯粹普遍性的现象学澄清
1
作者 李朝东 王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103,共9页
探究“S是p”的判断形式中“p”的普遍性时会发现一个新的“类对象”,其普遍性即较高阶的普遍性。于是,在相关该对象的判断形式“S是p”中就有两个判断核心:一个是“S”中对象的个体核心,即共相(指实在中的普遍物);一个是“p”中对象的... 探究“S是p”的判断形式中“p”的普遍性时会发现一个新的“类对象”,其普遍性即较高阶的普遍性。于是,在相关该对象的判断形式“S是p”中就有两个判断核心:一个是“S”中对象的个体核心,即共相(指实在中的普遍物);一个是“p”中对象的总体核心,即普遍性(指超实在的普遍物)。据此,胡塞尔区分了两种意义的普遍性:一是“共相”,标示具体物中的共性因素;一是“普遍性”,标示观念对象或一个“一般对象”。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对“普遍性”的考究,就是以实在中的“共相”建构为始端,从低级的、在构建上简单的“经验性普遍性”向高级形态或普全形态的“纯粹普遍性”的不断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相 经验普遍性 纯粹普遍性 本质直观 本质变更
下载PDF
人文领域研究路向的反思——以“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研究路向为例
2
作者 袁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8-43,共6页
人文研究领域存在"追问真相"和"意义建构"两大研究路向,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生发。"追问真相"的研究路径之三个方面:知识性的发掘与梳理、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和对深层意蕴的探究与揭示,三... 人文研究领域存在"追问真相"和"意义建构"两大研究路向,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生发。"追问真相"的研究路径之三个方面:知识性的发掘与梳理、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和对深层意蕴的探究与揭示,三者皆以对"真相"的探寻为研究目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有何影响"以及"何以如此"等问题。其中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与人类认知过程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在西方传统中主要表现为对"逻辑的普遍性"之追寻,而中国古人则更倾向于追求"经验的普遍性"。两种普遍性各有其特点,在中西方传统中皆有所体现,只是各自有所侧重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 经验普遍性 逻辑的普遍性
下载PDF
从普遍性本质到普遍性外观:马克思历史性视域的确立
3
作者 吴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105,206,共23页
马克思思想中的历史性问题的提出,始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神秘性质的批判,这一批判揭示了后者以一种虚假的方式“设定”出了关于“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的直接目标在于,在不抹杀物质的东西相对于观念的... 马克思思想中的历史性问题的提出,始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神秘性质的批判,这一批判揭示了后者以一种虚假的方式“设定”出了关于“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的直接目标在于,在不抹杀物质的东西相对于观念的东西的外在性的前提下建立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普遍性经验对象的提出是这一工作的关键机制。普遍性经验对象在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一系列思想对话中经历了内涵变化,不仅与特定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而且其内在包含的“普遍性”维度通过向“普遍性外观”的转变而获得了历史性维度。马克思历史性视域的确立过程展现了重要的方法论特征,这对我们分析当代人类生活有着特别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性视域 普遍性经验对象 普遍性外观
原文传递
阐释的权力交接——浅论读者反应批评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庭曦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99-101,共3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从两个方面把阐释权从以往的作者、专业评论家手中移交给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通读者。作为批评主体,普通读者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评估甚至建构具有绝对意义——取消了鉴赏家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从两个方面把阐释权从以往的作者、专业评论家手中移交给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通读者。作为批评主体,普通读者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评估甚至建构具有绝对意义——取消了鉴赏家或者作者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读者反应批评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同时重视读者的普遍性经验和个体化体验,虽然自身仍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这种将阐释权力交与普通读者的批评思维正逐渐被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 文本阐释 普遍性经验 个体性体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