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物审美意象的自由──论《静静的顿河》中景物形象的独立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季芳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15-18,共4页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多元的。《静静的顿河》中的景物描写有着自己完整的体系,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意象,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与其它类型的审美意象实现着辨证的统一。本文试阐述这一现象并探究造...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多元的。《静静的顿河》中的景物描写有着自己完整的体系,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意象,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与其它类型的审美意象实现着辨证的统一。本文试阐述这一现象并探究造成这种矛盾与统一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静静的顿河》 景物形象 独立性 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苏联 肖洛霍夫
下载PDF
浅论歌曲的形象感
2
作者 李秀琴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2-64,共3页
本文对歌曲表达的具体物象感即人物形象感、音响形象感、景物形象感及其特征与规律进行了揭示与描述。
关键词 歌曲 人物形象 拟声形象 景物形象
下载PDF
诗歌鉴赏形象分析题探讨
3
作者 张晓蕾 《课外语文(下)》 2016年第4期151-151,共1页
形象分析题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鉴赏者的学生得分率较低。本文从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个角度入手,探讨结合诗词文本分析鉴赏形象的方法。
关键词 诗歌形象鉴赏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下载PDF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鉴赏古诗的形象
4
作者 罗乐 《俪人(教师)》 2016年第9期93-93,共1页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古诗,深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五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对当时国况...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古诗,深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五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对当时国况、家境、心境及遭遇的一个最真实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下载PDF
浅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形象之美
5
作者 张丽梅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28期82-85,共4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形象丰富多样,美好独特,既有人物形象之美,如忠士、悲士、狂士、隐士、羁人、谪人、闺人;又有景物形象之美,如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意境之美以及具体的事物之美等。品读这些美好的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洗礼...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形象丰富多样,美好独特,既有人物形象之美,如忠士、悲士、狂士、隐士、羁人、谪人、闺人;又有景物形象之美,如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意境之美以及具体的事物之美等。品读这些美好的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宋词选读》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下载PDF
基于深刻认知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转化——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6
作者 陈欢 《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1期39-42,共4页
学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五篇写景抒情散文,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知晓它们好在何处,即能鉴赏;但仅停留在鉴赏层面是不能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立足教材篇目,集中教学点,使学生通过项目学习... 学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五篇写景抒情散文,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知晓它们好在何处,即能鉴赏;但仅停留在鉴赏层面是不能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立足教材篇目,集中教学点,使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一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字背后的运行秘密。在充分利用和深刻认识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鉴赏其他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形成写作一般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学习成果转化成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景抒情散文 意象 景物形象 “我” 教学转化 鉴赏与写作
下载PDF
豪气与灵气——读彭诚散文集《永远的神女》
7
作者 王诚良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女性 审美人格 山意象 艺术灵气 艺术豪气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彭诚 散文集 《永远的神女》
下载PDF
“景象”与“物象”辨疑
8
作者 韩延明 《读写月报》 2021年第31期30-32,共3页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 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 载体 景象 寄托
原文传递
“景象”与“物象”辨疑
9
作者 韩延明 《语文月刊》 2022年第1期75-78,共4页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 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 载体 景象 寄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