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中心城区宗教遗产空间的现代转型与景观表征——以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源 李险峰 《华中建筑》 2022年第1期95-99,共5页
北京历史上曾有着丰富的宗教空间资源,如今这些宗教遗产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嬗变。以北京中心城区的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案例研究,可知诸多此类遗产通过转型为宗教服务、文博展览、办公办学... 北京历史上曾有着丰富的宗教空间资源,如今这些宗教遗产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嬗变。以北京中心城区的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案例研究,可知诸多此类遗产通过转型为宗教服务、文博展览、办公办学、商务休闲和文化旅游五类空间来重新融入当代都市。同时,伴随居民集体记忆与日常生活的介入,汉传佛教遗产在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景观表征现实,遗产景观的突变与再定义将遗产本体转变为映射多元社会文化与首都发展变迁的直观媒介。总之,通过分析与解读北京中心城区汉传佛教遗产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与景观表征现象,有助于重新审视宗教遗产空间的当代都市语境,从而为相关遗产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汉传佛教 遗产 现代转型 景观表征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市旅游地个性及其文化景观表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郴 黄震方 +1 位作者 张捷 葛军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6-1903,共18页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思路展开,缺乏对地方适用性的考量,且尚未深入到对个性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的探讨。基于此,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选取城市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着眼地方特性,系统构建城市旅游地个性量表,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案例地城市南京的个性测量和分析,并以城市文化景观作为表征媒介,深入探究城市旅游地个性的景观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旅游地个性主要包含态度、气质、性格、能力四大特征;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旅游地个性的重要表征媒介,包含现代空间景观、传统空间景观、生态景观、生活景观、社会景观五大维度;以上景观维度及其所辖景观元素在表征城市旅游地个性方面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过程及结论为包括旅游地在内的地方精神属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是对精神层面人地关系认识上的丰富。机器学习这一智能化探索型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为处理地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高维非线性噪声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精神属性 城市旅游地个性 文化景观表征 机器学习 南京市
原文传递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被引量:40
3
作者 王云才 陈照方 成玉宁 《风景园林》 2021年第7期107-113,共7页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生命共同体 乡村景观 景观特征 景观性格 景观表征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的景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春兰 刘庆莹 +1 位作者 潘笛 杨璧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17,共6页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长江三峡 古塔 选址解析 景观表征 营建智慧
下载PDF
以身心康养为导向的乡村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的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亚丽 李国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第4期89-90,共2页
乡村田园养老是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效促进身心康养并且提高农园使用效率是此类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以身心康养为导向的生态化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乡村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通过阐述身心康养景观设计相关理... 乡村田园养老是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效促进身心康养并且提高农园使用效率是此类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以身心康养为导向的生态化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乡村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通过阐述身心康养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并简要地分析身心康养与乡村农业景观的关联性。基于调研考察提出了影响乡村农业旅游景观中身心康养的景观表征,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归纳总结出建设乡村农业旅游区的身心康养景观5项规划设计方法,旨在进一步为身心康养在乡村农业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康养 乡村农业旅游 身心康养的景观表征 景观设计方法
下载PDF
画说“景观再造”
6
作者 杨劲松 《当代美术家》 2013年第5期52-53,共2页
“景观”本来就是被制造出来的东西。早些年,我们习惯用习俗或文化的方式来解译人与自然互为表里的关系,有“一花一世界”,“明心见境”等传神状物性表达。但此类景观表征,依赖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约定俗成的集体性经验家积,类似的“景... “景观”本来就是被制造出来的东西。早些年,我们习惯用习俗或文化的方式来解译人与自然互为表里的关系,有“一花一世界”,“明心见境”等传神状物性表达。但此类景观表征,依赖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约定俗成的集体性经验家积,类似的“景观”女口园林、假山、禅院、修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再造 景观表征 假山 人与自然 性表达 个人修养 约定俗成 互为表里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我国城乡历史聚落“景观-文化”构成关系解析——以西南地区历史聚落为例 被引量:48
7
作者 肖竞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89-97,共9页
以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的视角重新考查我国城乡历史聚落。希望通过对其环境、格局、簇群、街道、地标以及活态行为6大景观载体表征及其文化意涵的梳理与解析,从价值传承的角度厘清城乡历史聚落保护实践的目标对象与行动... 以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的视角重新考查我国城乡历史聚落。希望通过对其环境、格局、簇群、街道、地标以及活态行为6大景观载体表征及其文化意涵的梳理与解析,从价值传承的角度厘清城乡历史聚落保护实践的目标对象与行动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历史聚落 景观表征 文化意涵
原文传递
《我的安东妮亚》中内布拉斯加边疆景观的国家维度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榕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40,共21页
薇拉·凯瑟是美国最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之一,然而,人们往往会因此忽略她笔下的内布拉斯加草原具有超越乡土的景观指涉。本文以《我的安东妮亚》为考察对象,分析凯瑟借助草原边疆景观表征对锻造美国国家属性的边疆空间的彰显、对"... 薇拉·凯瑟是美国最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之一,然而,人们往往会因此忽略她笔下的内布拉斯加草原具有超越乡土的景观指涉。本文以《我的安东妮亚》为考察对象,分析凯瑟借助草原边疆景观表征对锻造美国国家属性的边疆空间的彰显、对"进步时代"美国景观的现代化进程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美国共同体家园的建构,以此探究凯瑟地域景观表征的国家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拉·凯瑟 《我的安东妮亚》 景观表征 美国边疆 进步时代
原文传递
关中平原历史地名演变中的文化政治格局——基于批判地名学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晨 程林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56,84,共8页
基于GIS技术,分析从夏到明清,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格局和命名方式的演变规律。从景观表征和布尔迪厄符号权利视角,借鉴批判地名学研究理论,揭示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格局和命名方式演变过程中的文化政治格局。研究发现:(1)作为关中平... 基于GIS技术,分析从夏到明清,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格局和命名方式的演变规律。从景观表征和布尔迪厄符号权利视角,借鉴批判地名学研究理论,揭示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格局和命名方式演变过程中的文化政治格局。研究发现:(1)作为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置换的高密度区域,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政治中心区,以及以潼关、陈仓(今宝鸡)为核心的军事中心区构成了政治权利空间斗争的中心;而零星分布于外围的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区则体现出其作为政治权利空间斗争边缘区的历史稳定性。(2)统治阶层和群众围绕宫殿陵寝、官宦氏族、人物姓氏、意愿祈福及祭祀庙宇类地名展开命名博弈,各阶层均希望借助地名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表达"自我"价值和愿望。(3)关中平原历史地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名的命名与变更整体上呈现出去阶层意识形态、关注民生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名 景观表征 批判地名学 文化政治 关中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