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临床试验设计中样本量的计算
1
作者 吕筱薇 王春宝 +4 位作者 刘铨权 郭靖 段丽红 龙建军 王玉龙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6期1-5,I0008,共6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居不下。脑卒中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的临床治疗上,踝关节的康复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整个神经系统的康复,而且踝关节的康复是进行步态训练的基础,是患者下地行走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对踝关节...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居不下。脑卒中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的临床治疗上,踝关节的康复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整个神经系统的康复,而且踝关节的康复是进行步态训练的基础,是患者下地行走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对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的临床试验设计中样本量计算的研究,旨在为精准筛选今后康复智能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实用场景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智能康复机器人 临床试验 样本量计算
下载PDF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易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8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机器人组),各50例。常规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机器人组),各50例。常规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组训练基础上应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升高,步频、步速均增大,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图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肽Y(NPY)、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且还有利于患者脑功能重建,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康复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巨刺疗法联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手功能主动运动诱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青 马奎军 +3 位作者 王虹 王艳 董海彦 陈琦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8期1436-1440,共5页
目的探讨巨刺疗法联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手功能主动运动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予对症药物(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等及二级预防治疗)及常规康... 目的探讨巨刺疗法联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手功能主动运动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予对症药物(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等及二级预防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上肢智能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巨刺疗法。患者入院后在第1次治疗前进行双上肢功能量表(UEF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上肢部分(FMA-U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上肢三角肌及胸大肌表面肌电值测定腕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关节活动度评定,疗程结束后再次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UEFI评分和FMA-UE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治疗组干预后UEFI评分和FMA-U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侧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不同方式干预后,治疗组患者患侧半球MEP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最大振幅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ADL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治疗组干预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疗法可通过刺激大脑半球皮层运动区的兴奋性,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上肢功能与手腕关节活动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巨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性期 巨刺疗法 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手功能 主动运动
下载PDF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4
作者 罗洪令 《科技与健康》 2023年第17期27-30,共4页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的治疗效果。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下...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的治疗效果。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FAC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6分钟行走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能够提升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行走能力,患者治疗满意度高,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偏瘫 运动障碍 康复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联合智能康复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偏瘫及对BBS、FMA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齐琳 甄巧霞 +2 位作者 刘翠 闫红娇 刘爱贤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SLAI)联合智能康复机器人(IRR)治疗脑卒中偏瘫(SH)及对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治疗的SH患者11... 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SLAI)联合智能康复机器人(IRR)治疗脑卒中偏瘫(SH)及对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治疗的SH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57)、对照组(n=57)。对照组行IRR治疗,联合组行SLAI联合IRR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大脑后动脉(PCA)、中动脉(MCA)及前动脉(ACA)等颅内血管平均血液流速、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PCA、MCA、ACA平均血液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PCA、MCA、ACA平均血液流速为(41.69±4.35)、(61.97±6.33)、(50.06±5.22)cm/s,均高于对照组[(37.85±3.89)、(57.75±5.98)、(45.64±4.73)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及上肢、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BBS评分及上肢、下肢FMA评分为(51.97±5.32)、(53.89±5.52)、(30.98±3.27)分,均高于对照组[(47.29±4.94)、(46.97±4.90)、(26.86±2.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AI联合IRR治疗SH可改善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提高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 智能康复机器人 平衡能力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联合PNF技术在不完全性截瘫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腾明辉 郑幼珍 蒙爱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期41-44,48,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不完全性截瘫脊髓损伤(SCI)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不完全性截瘫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不完全性截瘫脊髓损伤(SCI)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不完全性截瘫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PNF技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试验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独立性评估量表(SCIM)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分级≥3级占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AC分级≥3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完全性截瘫SCI患者治疗中,在必要的PNF技术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不完全性截瘫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头穴丛刺留针结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肩关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朱荣华 朱新汉 +5 位作者 窦正川 戴军龙 朱瑶瑶 吴玫玫 杨蕾蕾 杨梅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7-1083,共7页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留针结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组、机器人组以及联合组,每组30例。头穴组头穴丛刺留针干预,机器人组给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联...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留针结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组、机器人组以及联合组,每组30例。头穴组头穴丛刺留针干预,机器人组给予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给予头穴丛刺留针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组患者均1次/d,5 d/周,连续4周。分别评价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FMA-U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通过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内嵌评估系统评估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活动度。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患者上肢三角肌及胸大肌的表面肌电值(sEMG)。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3组患者FMA-UE评分和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患侧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患者胸大肌前束的sEMG降低,3组患者三角肌前束的sEMG均升高(P<0.05)。与头穴组和机器人组比较,联合组干预后FMA-UE评分和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患侧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胸大肌前束sEMG明显降低(P<0.05),三角肌前束sEMG明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留针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穴丛刺留针 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恢复期 肩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
8
作者 熊华春 李杨 +6 位作者 肖宁 袁素雅 唐国皓 赵会玲 冯欢欢 孟文彬 芦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4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机器人干预组,每组22例。常规干预组给予基于任务导向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 目的:探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4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机器人干预组,每组22例。常规干预组给予基于任务导向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十米步行测试(10MWT)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走、跑、跳)评分。结果:治疗12及24周,两组患儿的10MWT步速、GMFM-88 D及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机器人干预组10MWT步速、GMFM-88 D及E能区评分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 任务导向训练 常规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联合PNF技术对T2以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研究
9
作者 腾明辉 蒙爱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65-0168,共4页
分析与讨论在T2以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患者中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联合使用的效果。方法 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60例T... 分析与讨论在T2以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患者中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联合使用的效果。方法 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60例T2以下ISCI患者进行研究,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三组,各20例,A组以常规康复治疗+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PNF技术治疗,B组以常规康复治疗+PNF技术治疗,C组以常规康复治疗,针对患者间平衡功能、下肢运动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结果 三组间MAS、WISC Ⅱ评分对比,治疗前未有差异(P>0.05),治疗后C组MAS评分低于A、B组,WISC Ⅱ评分高于A、B组;治疗前经对比患者BB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A组高于C组、B组;SCIM Ⅲ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具有差异(P<0.05),评分升高,A组高于C组、B组。结论 ISCI患者经过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PNF技术与常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以及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全性T2以下脊髓损伤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周俊香 杨卫远 +1 位作者 陈淑凤 叶晓霞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832-1835,共4页
目的:探究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2020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予... 目的:探究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2020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比两组上肢运动功能(WMFT)、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手功能、生活质量水平(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WMF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手功能评分(感觉功能、日常活动、腕关节尺偏/桡偏、腕关节屈伸、手指内收/外展)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手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偏瘫 wolf运动功能测试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4
11
作者 毕文倩 张锴文 +8 位作者 刘金 王娜 李海舰 张涵莱 吴金雨 王彤 王淑友 许晓冬 张建梁 《中国康复》 2023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另外,对照组患者进行抓握等常规手功能训练,观察组使用康复机...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另外,对照组患者进行抓握等常规手功能训练,观察组使用康复机器人手套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完成抓握、捡球、持物等动作。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的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分数及手功能评定分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但2组间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和3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WMFT及手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 Wolf运动功能评定 手功能评定
下载PDF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舒国建 王化高 张录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19期61-63,共3页
目的:研究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机器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使用人工辅助步行训练,... 目的:研究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机器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使用人工辅助步行训练,机器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情况、下肢功能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MBI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机器组治疗后的BBS、FMA、MBI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BBS评分 FMA评分 MBI评分
原文传递
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偏侧注意提醒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华艳 陆蓉蓉 +5 位作者 李策 解二康 杨青 陈婵 王瑜元 白玉龙 《中国康复》 2018年第5期502-504,共3页
目的:通过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偏侧注意提醒的康复治疗,观察1例右侧半球脑梗死后左侧忽略患者的偏侧忽略恢复和下肢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采用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训练为主的综合训练(即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偏侧注意提醒+常规康复治... 目的:通过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偏侧注意提醒的康复治疗,观察1例右侧半球脑梗死后左侧忽略患者的偏侧忽略恢复和下肢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采用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训练为主的综合训练(即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偏侧注意提醒+常规康复治疗)治疗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共治疗3周,每周5次。在治疗前后分别通过删除字母试验、星星删除试验、Albert线段划消试验、高声朗读试验、Schenkenberg二等分线段测验、绘图试验评价患者的视觉空间忽略症状,通过听觉测试及触觉测试评价患者的听觉和触觉忽略症状。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的步行功能,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过3周的治疗,患者的下肢FMA、BBS评分、FAC评级、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患者的删除字母试验、Albert线段划消试验评定中左侧划消数量仍然少于右侧,但较治疗前明显增多,Schenkenberg二等分线段测验评定中的中点偏移率较前明显降低;高声朗读试验评定中左侧文字朗读数量仍然少于右侧,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绘图试验评定中左侧图形完整性与右侧相当,较治疗前亦有好转;听觉及触觉测试评定中左侧听觉及触觉的探查能力与右侧相当,较前明显好转。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偏侧注意提醒治疗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较前明显好转,患者偏侧忽略症状亦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 下肢功能 偏侧注意提醒 脑卒中 偏侧忽略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玉玲 刘丽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20期88-91,共4页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多体位智能化(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MPI下肢康...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多体位智能化(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R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BS、FMA、M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AC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结合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卒中患者,可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虚拟现实技术 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 平衡能力 精神状态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智能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延辉 陈树耿 +6 位作者 李秋霞 崔莉 任梅 董媛媛 王力 曹乾 贾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3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 目的探讨智能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智能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的FMA、WMFT、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8、12周的FMA、WMFT、Barthe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的FMA、WMFT、Barthe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FMA、WMFT、Barthe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FMA、WMFT、Barthel评分改善值均较干预8周后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试验组的FMA、WMFT、Barthel评分改善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智能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手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本体感觉功能 常规康复治疗
下载PDF
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16
作者 陈启邱 黄帅潘泷璐 +1 位作者 张雨佳 张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172-175,共4页
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方案,明确作业治疗配合智能上肢机器人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筛选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根据患者康复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作业治疗配合智能上肢康复机... 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方案,明确作业治疗配合智能上肢机器人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筛选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根据患者康复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作业治疗配合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和对照组(单一作业治疗),各32例,对比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肘肩关节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肘关节、肩关节MAS评分更低,MBI、FMA-UE评分更高,且观察组肩关节主动水平外展、水平内收、前屈、后伸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上述评分及各方向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作业治疗配合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可行性强,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作业治疗 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