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镇土地统一智能调查模式及其应用
1
作者 唐铁 刘敏 +2 位作者 彭笃明 廖丹霞 张禾裕 《国土资源导刊》 2023年第1期63-70,共8页
本文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顶层设计,基于“感知-互联-认知”逻辑,提出了一套村镇统一智能调查模式。该模式通过集成村镇土地权籍信息自主采集与处理技术、村镇土地多维度多要素可追溯调查技术以及高分遥感智能主动调查监测技术,创... 本文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顶层设计,基于“感知-互联-认知”逻辑,提出了一套村镇统一智能调查模式。该模式通过集成村镇土地权籍信息自主采集与处理技术、村镇土地多维度多要素可追溯调查技术以及高分遥感智能主动调查监测技术,创新构建了东部发达地区土地精准调查、中部两型社会地区土地综合调查、西部快速发展地区土地高效调查一体化的“资源-生态类”和“村镇土地权益类”两种统一调查子模式。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模式在“省-市-县-乡-村”多层级,在国土变更调查、农村宅基地和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耕地保护一张图更新等不同领域业务中的应用,推动并展望我国村镇土地调查技术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智能调查 调查模式 调查监测体系 跨领域 多层级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700例临床分析及184倒重度窒息的智能调查
2
作者 曹乃文 侯美娟 +1 位作者 谢莹 王桂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5期451-452,共2页
新生儿窒息是严重且常见的产时并发病,是新生儿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窒息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以及对智能发育的影响,现将我院活产新生儿14756例中的室息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部分重度窒息儿采用丹佛智能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诊断 治疗 智能调查
下载PDF
健康体检小儿400例气质及智能调查
3
作者 范莉枝 《中国乡村医药》 2006年第1期50-51,共2页
难养育儿童是指难于适应环境,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发生继发性健康、发育和行为等方面问题的儿童。它包括无规律性、低适应性、高反应强度、情绪消极、低任务定向(注意间期、注意力易分散)、低感觉阈等气质特征。它是小儿气质或行为... 难养育儿童是指难于适应环境,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发生继发性健康、发育和行为等方面问题的儿童。它包括无规律性、低适应性、高反应强度、情绪消极、低任务定向(注意间期、注意力易分散)、低感觉阈等气质特征。它是小儿气质或行为类型的正常个体差异,其本身并非行为异常或疾病。为了解难养育儿童的气质及智能发育情况,现对40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进行了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特征 智能调查 健康体检 小儿 行为类型 发育情况 适应环境 亲子关系 反应强度 个体差异
下载PDF
智能化国土调查中的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方法研究
4
作者 朱裕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0020-0023,共4页
本文介绍了智能化国土调查的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以及其设计。在数据挖掘方法方面,包括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特征工程以及模型选择和训练。数据清洗方法涉及缺失值填充和异常值检测,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归一化和特征选择。特... 本文介绍了智能化国土调查的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以及其设计。在数据挖掘方法方面,包括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特征工程以及模型选择和训练。数据清洗方法涉及缺失值填充和异常值检测,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归一化和特征选择。特征工程涵盖特征选择方法和特征工程实践。模型选择和训练阶段涉及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调整参数、交叉验证和评估模型性能。在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方面,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和关键功能模块设计,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展示和系统维护模块。通过构建智能化国土调查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国土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国土调查 数据挖掘 决策支持系统
下载PDF
全民健身政策如何影响群众体育锻炼意愿的调查实验设计
5
作者 张焱 《体育世界》 2024年第6期157-159,共3页
文章着重介绍了天津市全民健身政策如何影响群众体育锻炼意愿的调查实验设计,从选取调查对象、通过智能调查系统设计调查问卷两方面开展研究设计。
关键词 全民健身政策 调查实验 智能调查系统
下载PDF
智能地质调查体系与架构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超岭 李丰丹 +3 位作者 李健强 刘园园 刘畅 吕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用了近10年时间,在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领域基本完成了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过程。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大环境下,未来5至10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本文基... 中国地质调查局用了近10年时间,在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领域基本完成了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过程。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大环境下,未来5至10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本文基于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业务管理全面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空间与普适计算概念给出了智能地质调查定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的天地空一体化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式,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 天地空一体化 野外数据采集情境(上下文)感知
下载PDF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体系与架构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超岭 李丰丹 +3 位作者 吕霞 李健强 刘畅 刘园园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2期143-151,159,共10页
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把数字地质调查方式提升到地质调查过程智能化方式,本文以云计算、云GIS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针对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和业务管理过程... 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把数字地质调查方式提升到地质调查过程智能化方式,本文以云计算、云GIS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针对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和业务管理过程的环节,指出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建设是智能地质调查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天地空一体化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成功验证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 野外数据采集情境(上下文)感知
下载PDF
智能地质调查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50
8
作者 李超岭 李健强 +2 位作者 张宏春 龚爱华 魏东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88-1299,共12页
地质调查数据主要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多样性的数据构成。由非结构化多样性数据文件组成的报告,由于技术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目录文件方式进行存储。这种存储方式导致数据的查询、统计、更新等操作不但低效,而且非常不利于检索、... 地质调查数据主要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多样性的数据构成。由非结构化多样性数据文件组成的报告,由于技术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目录文件方式进行存储。这种存储方式导致数据的查询、统计、更新等操作不但低效,而且非常不利于检索、查询、挖掘等应用,使得数据服务能力极低。通过把Hadoop生态体系融入中国地质调查云平台架构,基于Hadoop HDFS和HBase存储架构,建立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基础内容库存储组织模式,采用Lucene全文搜索引擎架和地质领域本体词库构建快速随机访问的索引文件机制,改变了多样化、碎片化的复杂地质调查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阅读、搜索和应用模式,为智能地质调查提供精确、快速服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非结构化数据 分布式存储系统Hbase Hadoop生态体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调查的校园活动空间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寿佳 甄峰 +1 位作者 曹阳 秦萧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108,共4页
城市空间规划与研究注重人的移动活动和需求,而通过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获得个体的时空间和活动信息,这对于探索基于人的时空活动的空间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校园学生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引入智能手机... 城市空间规划与研究注重人的移动活动和需求,而通过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获得个体的时空间和活动信息,这对于探索基于人的时空活动的空间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校园学生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引入智能手机移动调查方法,从活动轨迹、活动内容和活动空间关系等方面对校园学生活动空间进行评价,通过停留活动分析来识别活动缺乏的空间,通过离差系数和主次活动的占比分析来识别功能缺乏、功能单一与功能混合等空间,并结合5类功能空间提出3类校园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手机移动调查 停留活动 移动活动 功能空间 南京大学
下载PDF
地质调查数据资源描述框架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雯倩 李丰丹 +1 位作者 龚爱华 吕霞 《矿产勘查》 2023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是为地质调查项目人员提供数据获取、组织、存储、集成、综合处理与发布的全过程应用服务的工作空间。为更快地发现、定位和获取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中各种形态的地质调查数据资源,满足地质调查业务系统之间数据资源交换...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是为地质调查项目人员提供数据获取、组织、存储、集成、综合处理与发布的全过程应用服务的工作空间。为更快地发现、定位和获取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中各种形态的地质调查数据资源,满足地质调查业务系统之间数据资源交换、集成、共享和发布的需要,促使野外调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评价与应用、数据共享服务等过程对数据的应用变得更加科学,并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本文通过借鉴资源描述框架RDF描述资源的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思想,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的数据资源描述框架,定义了实体系统和分类系统以及各部分的关系和约束规则,使这些数据资源具有了可识别、可分类、可关联以及可扩展的特性,实现了对数据资源的统一描述,解决了不同数据模型之间的通讯问题,为统一调度与管理数据资源以及最大化挖掘价值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资源描述框架 实体系统 分类系统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 数据治理
下载PDF
智慧城市地下管线三维智能服务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伯钢 顾娟 +1 位作者 宣兆新 田文革 《北京测绘》 2020年第12期1677-1682,共6页
本文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地下管线三维智能服务的需求,综合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构建了智慧城市地下管线三维智能服务技术体系,对地下管线无接触智能调查技术、多源异构地下管线数据智能处理... 本文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地下管线三维智能服务的需求,综合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构建了智慧城市地下管线三维智能服务技术体系,对地下管线无接触智能调查技术、多源异构地下管线数据智能处理和时空数据中心技术、地下管线精准三维自动建模技术以及地下管线三维智能分析与诊断平台等进行了研究和工具、系统研发,研发成果在地下管线调查探测、隐患排查、数据建库、三维建模、信息平台和智能服务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在北京市进行全面的集成和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接触智能调查探测 智能处理与数据中心 三维自动建模 三维智能服务平台
下载PDF
覆盖区智能地质填图的探索与实践——以森林沼泽区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虹 杨晓 +3 位作者 田世攀 胡健民 邱士东 王东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41,共24页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主要分布于基岩裸露地区,很少涉及覆盖区。为了满足和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未来中国地质填图工作必须向覆盖区推进。所以,利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按照地质填...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主要分布于基岩裸露地区,很少涉及覆盖区。为了满足和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未来中国地质填图工作必须向覆盖区推进。所以,利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按照地质填图的要求对海量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是实现覆盖区智能化地质填图的关键环节。以浅覆盖森林沼泽区为例,充分利用航空磁测、土壤地球化学等结构化数据和遥感影像、地表地质等非结构化数据,开展聚类分析与人机交互深度学习2种算法模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数据的聚类分析无法进行有效的地质单元划分,而利用多源数据进行人机交互深度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预测模型结果图件经检验与实际地质单元基本一致。本次试验,充分利用了机器学习功能和特殊算法,实现了计算机代替地质人员进行地质填图的探索,为森林沼泽区地质填图工作中设计地质图、工作部署和成果总结提供了示范案例,为覆盖区智能地质填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地质调查 覆盖区 大数据 深度学习 聚类分析 森林沼泽区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天地技术合一的野外地质工作现代化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超岭 刘畅 +3 位作者 刘圆圆 李丰丹 李健强 吕霞 《地理信息世界》 201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在无人、无通讯信号的艰险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其传统模式是小组独立作战,工作环境基本与世隔绝。由于卫星电话或电台在成本和使用上不便,使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处在极其原始状态下,保障生命安全和地质工作调查精度困难极大。通过3S技术... 在无人、无通讯信号的艰险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其传统模式是小组独立作战,工作环境基本与世隔绝。由于卫星电话或电台在成本和使用上不便,使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处在极其原始状态下,保障生命安全和地质工作调查精度困难极大。通过3S技术、IP通讯卫星技术与北斗系统、网格GIS和"云"计算技术的集成,构建北斗系统与网格组合的静动态4级组网模式和多种资源的协同技术,形成天地空技术合一的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安全保障的技术架构与智能地质调查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网格GIS 北斗系统 智能地质调查模式
下载PDF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超岭 李丰丹 +2 位作者 吕霞 刘园园 刘畅 《中国科技成果》 2018年第13期28-30,共3页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通过构建地质调查智能空间,重造传统地质调查流程,为地质人员提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模式(AiBC)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为一体的智能空间工作环境,创新AiBC环境下的...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通过构建地质调查智能空间,重造传统地质调查流程,为地质人员提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模式(AiBC)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为一体的智能空间工作环境,创新AiBC环境下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目前在阿尔金成矿带、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地质调查项目中成功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 云计算 大数据 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出行便捷性的地铁站到达方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发才 傅忠宁 +1 位作者 秦永胜 张丰婷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为剖析城市居民到达地铁站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利用非集计理论,构建基于出行便捷性的地铁站到达方式选择多项Logit模型。根据上海市智能手机GPS定位数据,运用软件标定模型参数,获取影响出行者到达地铁站选用交通方式的主要出行便捷性因... 为剖析城市居民到达地铁站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利用非集计理论,构建基于出行便捷性的地铁站到达方式选择多项Logit模型。根据上海市智能手机GPS定位数据,运用软件标定模型参数,获取影响出行者到达地铁站选用交通方式的主要出行便捷性因素。结果表明:出行便捷性所包含的方便性、快捷性准则对地铁站到达方式选择的表征是全面的,接驳距离、步行时长等因素对地铁站到达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提升常规公交到达准点率和调整费率政策,广泛吸引地铁站周边1500 m以外的出行者,去选择中长距离下出行便捷性更好的常规公交和非机动车到达地铁站;同时健全基础交通设施,为短距离步行者提供便捷的人行通道,为长距离小汽车出行者提供更便捷的停车换乘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方式选择 出行便捷性 地铁站到达方式 智能手机调查数据 离散选择模型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tyles on Language Learning
16
作者 Seunghyun Roh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11期847-852,共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tyle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shows how different learn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students' adoptions of them. And it especially focuses on analyz...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tyle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shows how different learn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students' adoptions of them. And it especially focuses on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how M.I.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s a strategy, influence on language learning. For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adopts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As a result, the findings show that first, there are not enough clear explanation on relationship of strategies and styles, but overall, certain factors as verbal-linguistic and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s help language learners improve their language ability. Second, the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language learning. Third, the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can be trained and encouraged in language classrooms. Fourth, the appropriate learning material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learners' strategies and styles so that learning is more effective and successful.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EGIES STYLES M.I. (Multiple Intelligences) language learning
下载PDF
Digital Divide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ly Abled Community in Sri Lanka
17
作者 Nirosha Wedasingh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5期329-336,共8页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the country has rapidly happen after year 2009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many programs and initiations to develop ICT in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the country has rapidly happen after year 2009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many programs and initiations to develop ICT in the country after three decades of war was ended up. As a result disabled community can make many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 ICT and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a gap, which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Disability Digital Divid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empirically the current status of adoption of ICT and in turn the digital divide resulting from which in the disability community in Sri Lanka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is behavior. A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ed based survey (n = 107) was carried out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the disabled people who used ICT in the Colombo, Gampaha, and Kaluthara district. An empi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adoption of 10 basic,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ICT facilities and a number of factors to reflect the WWW, Smart phones, and Computer usage aspects of disabled community. Based on the Innovatiotr---Diffusion Theory, the status of Digital Divide of a disabled community was specified by means of an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community did not become innovators or early-adopters of ICT by adopting WWW or computer related technologies but was mostly confined to the smart phone related facilities.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highlight that the income of a disabled person, awareness about the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terest of new technology usag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 person, use of English language in day-to-day life gi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doption oflCT by the disabled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Divide DISABILITY Disability Digital Divid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