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影剂智能跟踪血管摄影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董继伟 张兆琪 范占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与分段采集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评价Bolus chase技术(造影剂智能跟踪血管摄影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双下肢血管造影,20例采用Bolus chase技术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2... 目的:与分段采集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评价Bolus chase技术(造影剂智能跟踪血管摄影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双下肢血管造影,20例采用Bolus chase技术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29例行分段采集下肢动脉DSA检查,并对影像资料的图像质量、造影剂用量和检查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下肢动脉正常5例(10.2%),管壁不规则13例(27.5%),单侧或双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31例(63.3%)。Bolus chase技术与分段采集下肢动脉DSA技术,2者的图像质量分级分别为Ⅰ级12例和16例(P>0.05);Ⅱ级8例和12例(P>0.05)。前者造影剂平均注射剂量为(43.0±5.7)mL,后者造影剂平均注射剂量为(92.0±5.3)mL,前者平均总造影时间为(9.3±1.3)min,后者平均总造影时间为(15.3±3.3)min,造影剂平均注射剂量与平均总造影时间的P值均<0.05。结论:Bolus chase在获得大范围高质量下肢动脉全景图像质量上与传统的DSA方法相当,但减低了对比剂用量和缩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智能跟踪血管摄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
下载PDF
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建新 刘剑 +1 位作者 王霄英 唐光健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BT)和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为肺动脉栓塞而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患者中,筛选出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38例,其中采用BT法者20例、PTDC法者18例。BT法的兴趣... 目的:探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BT)和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为肺动脉栓塞而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患者中,筛选出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38例,其中采用BT法者20例、PTDC法者18例。BT法的兴趣区选在取主动脉弓上1cm水平的头臂静脉内,阈值设为100HU,触发后延迟3.2s开始增强扫描;PTDC法的兴趣区选在支气管隆突水平肺动脉主干内。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双上肺动脉与肺静脉、下肺动脉与肺静脉的密度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T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PTD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右上肺前叶和右肺下叶的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左上肺前叶和左下肺下叶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和0.019)。结论:选择头臂静脉BT法CTPA检查较PTDC扫描减少了对比剂剂量和患者受照剂量,而且图像质量好于PTDC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智能跟踪技术 肺动脉 触发 对比剂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畅 左晨 +3 位作者 许水妹 王晓阳 陈振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与团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以...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与团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以下3组:采用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且监测位置设于肺动脉的肺动脉组(30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l,用量为40 ml)、监测位置设于上腔静脉的上腔静脉组(24例,对比剂用量为40 ml)和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的测试技术组(26例,小剂量测试团注对比剂15 ml,注射对比剂25 ml),3组其他扫描参数均相同。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对所得的CTPA影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主观评分,对比3组横断面图像测量的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结果:80例患者中76例患者肺动脉干及>3级肺动脉分支均显影,静脉污染在可接受水平,达到诊断要求。3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6,P<0.05)。3组肺动脉干平均CT值均>250 HU,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腔静脉组和测试技术组的肺静脉平均CT值均低于肺动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75,t=12.687;P<0.05);测试技术组的上腔静脉平均CT值低于肺动脉组和上腔静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94,t=20.290;P<0.05)。结论: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相对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可精确获得对比剂在肺动脉的峰值时间,所得到的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 肺栓塞 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 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解析16排螺旋CT预扫描及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的应用
4
作者 高克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1期136-137,共2页
目的对16排螺旋CT预扫描以及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临床患者198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问顺序分成对照组和... 目的对16排螺旋CT预扫描以及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临床患者198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问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增强扫描时接受预扫描和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对照组未采取预扫描和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对这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图像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CT增强扫描造影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在CT增强扫描中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CT图像质量,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预扫描 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改善肺动脉
5
作者 李昌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205-208,共4页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PTDC)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T)在改善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效果。方法 收集到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段内(2021年10月-2022年5月)对其进行选取(60例),均行CTPA检查,按照随机...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PTDC)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T)在改善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效果。方法 收集到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段内(2021年10月-2022年5月)对其进行选取(60例),均行CTPA检查,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30例)。其中30例选择BT,作为对照组,另30例选择PTDC,作为观察组,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成像质量。结果 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静脉、上腔静脉增强后C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BT改善CTPA效果相比,采用PTDC可获得对比剂在肺动脉更为精确获的峰值时间,提高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PTDC) 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T) 增强CT值
下载PDF
MSCT智能跟踪与目测手动触发在头部CTA成像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立新 金建军 王彩云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1期6768-6770,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MSCT智能跟踪技术与目测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在头部CTA成像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40 CT对50例临床怀疑头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分成甲乙两组,甲组23例采用智能跟踪技术与乙组27例目测手动触发... 目的:对比研究MSCT智能跟踪技术与目测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在头部CTA成像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40 CT对50例临床怀疑头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分成甲乙两组,甲组23例采用智能跟踪技术与乙组27例目测手动触发技术进行头部动脉CTA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syngo V32工作站对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分别对甲乙两组病例进行图像质量评定,其中甲组图像质量分别为甲级20例、乙级3例,乙组图像质量分别为甲级15例、乙级6例、丙级6例。结论:恰当的采用智能跟踪技术与目测手动触发扫描技术进行头部CTA数据采集,将二者结合运用,可以确保检查的成功并且得到质量较好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跟踪技术 目测手动触发技术 头部CTA 成像技术
下载PDF
640层CT肺动脉成像检查方法的技术探讨
7
作者 门肾力 崔现成 《医疗装备》 2011年第11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640层CT肺动脉成像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30例行肺动脉成像的患者应640层CT的薄层扫描,在固定造影剂量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扫描条件,运用造影剂跟踪技术法,准确启动扫描程序。结果:30例中25例肺主干动脉及各级分支动脉同时... 目的:探讨640层CT肺动脉成像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30例行肺动脉成像的患者应640层CT的薄层扫描,在固定造影剂量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扫描条件,运用造影剂跟踪技术法,准确启动扫描程序。结果:30例中25例肺主干动脉及各级分支动脉同时增强显著,段以下4、5、6肺动脉清晰显示。5例增强偏早,肺主干动脉干及肺段以上动脉充盈欠佳。诊断率占100%,其中优秀率占83.3%。结论:640层CT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参数可行实用,并且薄层的容积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降低了部分容积效应,为图像后处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提高了对外周肺动脉的显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肺动脉成像 智能跟踪技术 对比剂
下载PDF
Smart Prep技术在长期化疗患者增强CT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徐快乐 吕维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1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长期化疗患者增强CT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长期化疗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Smart Prep技术扫描,对照组用常规经验法扫描。结果实验组全部成功,对照组失败3例,统计分析两组结果P=0.014。结论Sm...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长期化疗患者增强CT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长期化疗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Smart Prep技术扫描,对照组用常规经验法扫描。结果实验组全部成功,对照组失败3例,统计分析两组结果P=0.014。结论Smart Prep技术在增强扫描中不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强CT检查的成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跟踪技术 增强 化疗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
下载PDF
CTPA过程中兴趣区位置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 张晞 郑福玲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6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CT肺动脉成像(CTPA)兴趣区(ROI)位置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疑诊肺动脉栓塞、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检查中兴趣区(ROI)置于右心房(心房组)、置于右心室(心室组)各40... 目的探讨CT肺动脉成像(CTPA)兴趣区(ROI)位置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疑诊肺动脉栓塞、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检查中兴趣区(ROI)置于右心房(心房组)、置于右心室(心室组)各40例,触发阈值80 HU。采用双盲法对两组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双肺上叶前段肺动脉与肺静脉、下肺动脉与肺静脉、右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的密度差。结果心房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心室组;心房组左肺上叶前段、左肺下叶肺动静脉、右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密度差高于心室组,P均<0.05;两组右肺上叶前段和下叶肺动静脉密度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PA时ROI置于右心房时图像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肺动脉 智能跟踪技术 对比剂
下载PDF
Scene-adaptive hierarchical data association and depth-invariant part-based appearance model for indoor multiple objects tracking 被引量:1
10
作者 Hong Liu Can Wang Yuan Gao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2016年第3期210-224,共15页
Indoor multi-tracking is more challenging compared with outdoor tasks due to frequent occlusion, view-truncation, severe scale change and pose variation, which may bring considerable unreliability and ambiguity to tar... Indoor multi-tracking is more challenging compared with outdoor tasks due to frequent occlusion, view-truncation, severe scale change and pose variation, which may bring considerable unreliability and ambiguity to target representation and data association. So discriminative and reliable target representation is vital for accurate data association in multi-tracking. Pervious works always combine bunch of features to increase the discriminative power, but this is prone to error accumulation and unnecessary computational cost, which may increase ambiguity on the contrary. Moreover, reliability of a same feature in different scenes may vary a lot, especially for currently widespread network cameras, which are settled in various and complex indoor scenes, previous fixed feature selection schemes cannot meet general requirements. To properly handle these problems, first, we propose a scene-adaptive hierarchical data association scheme, which adaptively selects features with higher reliability on target representation in the applied scene, and gradually combines features to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of discriminating ambiguous targets; second, a novel depth-invariant part-based appearance model using RGB-D data is proposed which makes the appearance model robust to scale change, partial occlusion and view-truncation. The introduce of RGB-D data increases the diversity of features, which provides more types of features for feature selection in data association and enhances the final multi-tracking performance. We validate our method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scene-adaptive feature selection scheme, hierarchical data association scheme and RGB-D based appearance modeling scheme in various indoor scenes, which demonstrates its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n improving multi-tracking performances in various indoor sc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objects tracking Scene-adaptive Data association Appearance model RGB-D da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