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现象的物种差异及可能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崔钟丹 吴菁 +2 位作者 唐佳 陈其才 付子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22,共16页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会受到噪声的负面影响.强烈的噪声会损伤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影响因素、...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会受到噪声的负面影响.强烈的噪声会损伤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影响因素、噪声所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总结,发现NIHL主要与突触结构肿胀、谷氨酸引起的可逆兴奋性中毒以及活性氧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带状体损伤、α激动型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alpha stimulating,GNAS)基因的mRNA及其上游lncRNA Sept7的表达量上调等因素有关.比较噪声暴露后不同物种听力损失情况的差异,发现鱼类和鸟类由于具有毛细胞再生能力而能够较快从听力损伤中恢复,啮齿类较容易受到噪声影响,而回声定位鲸类噪声暴露后的暂时性听觉阈移较小,非常有趣的是回声定位蝙蝠在噪声高强度暴露后未表现出暂时性听觉阈移的现象.上述结论提示,对不同物种的比较生理研究可深入揭示NIHL机制,并为听力保护以及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后修复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听力损失 暂时性阈值偏移 永久性阈值偏移 隐性听力损失 毛细胞 物种差异 生理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