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围封年限贵州中部暖性草丛草地的特征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磊磊 王普昶 +3 位作者 杨胜林 宋高翔 莫本田 陈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1-175,共5页
为合理利用喀斯特暖性草丛草地,通过调查2010—2012年贵州中部喀斯特暖性草丛放牧与围封区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不同围封年限对草地基况、草地初级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围封区以白健秆(Eulalia kunth)、金茅(Eu... 为合理利用喀斯特暖性草丛草地,通过调查2010—2012年贵州中部喀斯特暖性草丛放牧与围封区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不同围封年限对草地基况、草地初级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围封区以白健秆(Eulalia kunth)、金茅(Eulalia specios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矛叶荩草(Arthraxon lanceolatus)和十字苔草(Carex cruciata)为主的建群种相对地上现存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草地基况得分增加,连续放牧、围封1年和围封2年的草地基况等级分别为低劣或一般、良好和极佳;围封1年和围封2年的草地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放牧和围封3年的(P<0.05),且围封区草地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放牧区(P<0.05);随围封年限的增加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一直增加,但3个指数在同年内围封和放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草地基况得分的增加,草地初级生产力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多样性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短时间的围封(2年)有利于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较长时间(>2年)的围封有利于草地多样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性草丛 草地基况 围封年限 草地初级生产力 多样 特征变化 贵州
下载PDF
山东省暖性草丛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和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永强 董智 +4 位作者 丁晨曦 王雅楣 贾继文 张佳楠 焦树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7,共11页
了解山东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和碳通量变化规律对于全国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野外面上调查取样和固定加强点静态箱法(LI-840红外分析仪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暖性草丛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 了解山东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和碳通量变化规律对于全国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野外面上调查取样和固定加强点静态箱法(LI-840红外分析仪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暖性草丛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碳通量季节动态以及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对各种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暖性草丛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2.74 Mg C·hm^(–2),碳密度的构成排序为土壤碳密度(89%)>生物量碳密度(9%)>凋落物碳密度(2%),山东暖性草丛碳库总储量约为15.88 Tg C;结缕草(Zoysia japonica)暖性草丛生态系统NEE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非生长季节(11月至次年4月)向外界净排放CO_2,表现为碳源效应;生长季节(4–9月)则为净吸收CO_2,表现为碳汇效应,峰值月份的平均固碳速率在–2.58––4.46μmol CO_2·m^(–2)·s^(–1)之间;2012和2013年泰山小流域暖性草丛NEE年平均值分别为–0.43μmol CO_2·m^(–2)·s^(–1)和–0.31μmol CO_2·m^(–2)·s^(–1),都表现为碳汇效应;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土壤10cm深度温度(Ts)和含水量(W)是结缕草暖性草丛生态系统NEE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月份NEE动态的影响因素各异,且因子间存在着互作效应,主成分分析表明,NEE的季节动态主要受温度、水分和光强等因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性草丛 结缕草 碳库 固碳现状 碳通量
原文传递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暖性(灌)草丛类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威 李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4,共14页
利用方式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不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对减缓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封未利用、... 利用方式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不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对减缓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两种典型草地(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固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暖性灌草丛植被生物量在零散放牧+割草条件下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和全年放牧方式(P<0.05)。在围封未利用条件下,暖性草丛植被生物量显著大于暖性灌草丛(P<0.05)。两种草地地上碳密度和根系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植被碳密度来看,暖性草丛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围封未利用>零散放牧+割草>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暖性灌草丛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季节性放牧条件下暖性草丛土壤碳密度(13369.07g C·m^(-2))显著大于围封未利用方式(2544.25g C·m^(-2))(P<0.05);暖性灌草丛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零散放牧+割草>围封未利用>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论在何种利用方式下,两种类型草地的植被碳密度均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分别达到87.42%与81.5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主要由土壤所贡献,分别达到91.72%与84.9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密度是决定河南两种类型草地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而与利用方式无关。本研究可为河南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精确评估河南草地固碳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灌)草丛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分布
下载PDF
山西省运城市暖性灌草丛生产力测定
4
作者 陈文红 杨玲 +1 位作者 王晓鸽 王强华 《草业与畜牧》 2009年第1期55-57,共3页
通过3年来的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了全市暖性灌草丛的生产概况,对天然草地利用、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草丛 生产力 利用
下载PDF
河南暖性灌草丛类分类研究
5
作者 张云霞 王跃卿 杨浩哲 《郑州师范教育》 2024年第4期10-15,共6页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预判草地类、布设样地,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样地样方内植物进行鉴别,测量植被覆盖度、高度、产草量等信息,从而对河南暖性灌草丛类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河南暖性灌草丛类是河南天然草地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预判草地类、布设样地,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样地样方内植物进行鉴别,测量植被覆盖度、高度、产草量等信息,从而对河南暖性灌草丛类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河南暖性灌草丛类是河南天然草地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共可划分为11个草地型。对这11个草地型的资源状况、利用状况、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草丛 草地型 分类 天然草地
原文传递
围封补播对辽西北灌草丛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迪 张道宏 陶金山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29-31,共3页
该文以朝阳县、义县和凌源市为样点,探究围封补播对暖性灌草丛类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效果。补播采用条播、穴播及环山等高开沟的方式,补播沙打旺、草木樨、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优良牧草和生态恢复草。结果表明,围封补播可显著提高退... 该文以朝阳县、义县和凌源市为样点,探究围封补播对暖性灌草丛类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效果。补播采用条播、穴播及环山等高开沟的方式,补播沙打旺、草木樨、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优良牧草和生态恢复草。结果表明,围封补播可显著提高退化暖性灌草丛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采用围封补播的方式,可促进辽西北退化暖性灌草丛植物群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丛 围封补播 植物群落 辽西北
下载PDF
山西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雄伟 李刚 +1 位作者 董宽虎 赵祥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对山西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温性草原和温性山地草甸4种主要类型草地土壤0~5cm、5~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0cm和70~100cm不同垂直剖面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的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4种主要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 对山西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温性草原和温性山地草甸4种主要类型草地土壤0~5cm、5~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0cm和70~100cm不同垂直剖面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的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4种主要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7.98~145.62g/kg之间,平均为131.42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6.78kg/m^2,暖性草丛类最高,为7.25kg/m^2,其次为暖性灌草丛类和温性草原类,温性山地草甸类最小,为6.32kg/m^2。4种主要类型草地土壤有机碳表聚性明显,表层土壤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52.85%、49.12%、46.79%和50.36%。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不同类型草地减少的程度不同。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暖性类草地0~100cm土层平均土壤碳密度均高于温性类草地。4种主要草地土壤总碳储量为257.39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丛 暖性草丛 草原 山地草甸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密度 碳分配
下载PDF
山西4类主要天然草地的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任敏 谭振宇 +4 位作者 张智袁 高永强 赵祥 任国华 苏宗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66-2377,共12页
通过对山西省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原类、温性山地草甸类4类主要天然草地的70个大样地进行调查,测定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分析4个海拔梯度,6个纬度梯度和5个经度梯度的生物量变化规律,旨在掌握山西天然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 通过对山西省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原类、温性山地草甸类4类主要天然草地的70个大样地进行调查,测定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分析4个海拔梯度,6个纬度梯度和5个经度梯度的生物量变化规律,旨在掌握山西天然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充分了解山西草地生态系统及合理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山西省主要类型天然草地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海拔1 200-1 600 m的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高,分别为1 412.86和2 037.87g·m^(-2);而地上活体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则是在<800m的海拔处最高,分别为301.5和105.97g·m^(-2)。随纬度从南向北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南边略高于北边(P>0.05)。随经度从西向东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暖性草丛类草地的地上活体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余3类草地类型(P<0.05)。暖性草丛类和温性山地草甸类草地的凋落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暖性灌草丛类和温性草原类草地(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丛 暖性草丛 草原 山地草甸 海拔 经纬度 活体生物量
下载PDF
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草地类型分布及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白龙 段博文 +7 位作者 陈曦 王正文 于景华 曹伟 吕林有 周婵 曲波 马凤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6-1735,共10页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横跨暖温带和中温带,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了掌握草地类型分布及其植物区系特征,本研究基于气象数据和野外植物调查数据,对辽西低山丘陵区草地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伊万诺夫湿润...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横跨暖温带和中温带,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了掌握草地类型分布及其植物区系特征,本研究基于气象数据和野外植物调查数据,对辽西低山丘陵区草地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伊万诺夫湿润度在0.3~1.2之间,辽西低山丘陵区属于半干旱区;温性草原类共出现436种植物,暖性灌草丛类共出现298种。根据优势种特征将温性草原类划分为3个草地型,暖性灌草丛类划分为4个草地型。温带分布型属在温性草原类和暖性灌草丛类中分别占59.40%和60.50%,远高于热带分布型的22.00%和20.20%,植物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暖性灌草丛类中广泛分布着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等热带分布型的喜暖性植物,成为草本层的优势种。温性草原类的植物区系丰富度指数为5.512,高于暖性灌草丛类的4.980,温带分布型和热带分布型的相互渗透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草丛 植物区系 辽西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Analysis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Warm-temperature Tussock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1
10
作者 霍可以 蔡璐 +2 位作者 王普昶 赵丽丽 罗天琼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6期875-878,904,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grazing and fencing on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subtropical natural warmtemperature tussock. [Method] With the natural warm tempera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grazing and fencing on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subtropical natural warmtemperature tussock. [Method] With the natural warm temperature tussock in Longli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study area, monthly, seasonal and annual dynamics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were investigate continuously during 2010 -2012,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 Under grazing and fencing conditions, grassland present biomass and forage growth of warm temperature tussock in Longli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both increased first and decreased, reaching the maximum from August to October. Fenc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ductivity of natural grassland but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Concl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livestock balance, the suitable stocking capacity of warm-temperature tussock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3.45 -4.66 sheep/hm2 , which has high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can be borne by farmers and herds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ZHOU Natural warm-temperature tussock Grassland productivity Grassland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