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暖湿气流中大暴雨成因的中尺度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程正欣 包澄澜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0-485,共6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暴雨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国外发现了六种与锋面相联的雨带,其中有暖区雨带。国内,在华南、华东甚至内蒙均发现了暖区暴雨。从天气学分析得知,这些暖区暴雨不同于一般的锋面降水,它与冷空气没有联系,用一般的锋面抬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暴雨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国外发现了六种与锋面相联的雨带,其中有暖区雨带。国内,在华南、华东甚至内蒙均发现了暖区暴雨。从天气学分析得知,这些暖区暴雨不同于一般的锋面降水,它与冷空气没有联系,用一般的锋面抬升及位势不稳定理论无法解释这类暴雨。它的发生是与暖湿气流内部的不稳定有关,如对称不稳定、重力惯性波不稳定等均能造成暖区内的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湿气流 暴雨 成因
下载PDF
高寒地区列车遭遇暖湿气流后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损伤响应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明学 李圣鑫 +3 位作者 余梦 皇甫立志 容彬 熊光耀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4-1511,共8页
利用轮轨滚动试验机模拟了-40℃环境工况下不同湿度(10%~99%)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响应行为。低温环境下轮轨界面遭遇暖湿气流时,黏着系数会迅速减小,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黏着系数减小的幅度和恢复时间均增加;... 利用轮轨滚动试验机模拟了-40℃环境工况下不同湿度(10%~99%)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响应行为。低温环境下轮轨界面遭遇暖湿气流时,黏着系数会迅速减小,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黏着系数减小的幅度和恢复时间均增加;同时,与未遭遇暖湿的轮轨界面相比,黏着系数、磨损量、塑性变形层厚度均明显增大,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平均黏着系数减小,磨损量和塑性变形层厚度增大。在低温无湿气作用工况下,车轮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剖面裂纹以表层裂纹为主;低温间歇暖湿气流作用下,车轮磨损机制主要以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磨损表面出现氧化磨屑堆积而成的第三体层,剖面裂纹出现了多层裂纹和次表层裂纹。低温环境下,暖湿气流对列车的轮轨界面黏着和车轮损伤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黏着系数的瞬时大幅减小以及车轮材料更为严重的磨耗和疲劳损伤。因此,高寒地区应特别注意暖湿气流对列车轮轨损伤和黏着的影响,以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环境 暖湿气流 高速轮轨界面 黏着系数 响应行为
下载PDF
暖湿气流对不同服役温度下轮轨界面黏着与损伤的响应行为研究
3
作者 李圣鑫 李佳强 +4 位作者 刘林 刘少鹏 皇甫立志 熊光耀 沈明学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8,共9页
为研究不同服役温度下高湿度暖湿气流对车轮材料黏着与损伤的影响,为列车轮轨的安全可靠服役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作者利用轮轨滚动接触磨损/疲劳试验机模拟宽温环境(-55~60℃)下,着重考察间歇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 为研究不同服役温度下高湿度暖湿气流对车轮材料黏着与损伤的影响,为列车轮轨的安全可靠服役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作者利用轮轨滚动接触磨损/疲劳试验机模拟宽温环境(-55~60℃)下,着重考察间歇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同种暖湿气流(RH 99%)作用下,环境温度对轮轨滚动接触界面的黏着与损伤存在显著影响;在低温环境下,轮轨间的黏着系数会瞬时大幅度下跌,而高温环境下反而出现轻微上升的现象.在低温工况下暖湿气流诱导下的车轮损伤(如塑性变形和表面疲劳裂纹等)明显高于高温环境,磨损机制由低温环境下的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逐渐转变为高温环境下的氧化磨损、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因此,为进一步保障高寒地区列车通过隧道等湿热环境时的安全可靠运行,暖湿气流诱导列车轮轨低黏着状态的行为须予以关注和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界面 暖湿气流 宽温环境 黏着系数 响应行为
下载PDF
地形、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北京一次局地强降水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章翠红 夏茹娣 王咏青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促进河北西北部对流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北京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北京中部地区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则是新生的局地性雷暴单体,由雷暴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在边界层交绥和辐合所触发。北京西北部地形促使冷池出流下山速度加快、冷池出流高度抬高,以及偏东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作用,则是局地雷暴新生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新生 复杂地形 冷池出流 暖湿气流 局地暴雨
下载PDF
2023年7月10~12日海北中到大雨天气成因分析
5
作者 马宝瑞 黎永鹏 甄国赟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3期635-646,共12页
本文利用站点实况数据、MICAPS数据、刚察风廓线雷达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3年7月10~12日青海省海北州出现的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发生发展与维持的动力条件来自高层南亚高压、中层短波槽及低层切变和热低... 本文利用站点实况数据、MICAPS数据、刚察风廓线雷达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3年7月10~12日青海省海北州出现的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发生发展与维持的动力条件来自高层南亚高压、中层短波槽及低层切变和热低压共同形成的高低空配置;孟加拉湾的水汽是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西南气流在海北地区低层的动力输送下形成充沛的水汽供应;高温、高湿的环境贮存了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中尺度系统的动力抬升和冷空气的入侵均有利于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进一步增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导致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刚察风廓线雷达显示强降水开始前探测高度迅速增大,有短波槽在降水时段过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到大雨 冷空气 南亚高压 短波槽 不稳定能量 偏南暖湿气流
下载PDF
2023年双流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数值诊断分析
6
作者 王松 杨显玉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5期1267-1283,共1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强降水过程,文章使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实习台提供的天气形势场,探空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网站获取的ERA5数据集,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和物理量场数值分析,对发生在2023年7月12日凌晨的暴雨过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强降水过程,文章使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实习台提供的天气形势场,探空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网站获取的ERA5数据集,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和物理量场数值分析,对发生在2023年7月12日凌晨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500 hPa上四川盆地位于一个低槽前部,副热带高压位于长江流域。由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反气旋环流和槽前西南气流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引导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向四川盆地输送。700 hPa高度上四川盆地以西存在低槽,成都位于低槽前部,受偏南气流影响,存在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盆地以北为偏北风,向盆地内输送干冷气流。850 hPa高度上四川盆地处在暖区内,存在低压区和气旋性旋转的风,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暖湿气流通过重庆进入盆地。2) 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水汽来自于偏南气流,经贵州、重庆到达成都,高温高湿水汽的到来使得成都上空大气变得非常不稳定。下层暖湿,上层干冷,有利于对流的产生。水汽输送持续了整个暴雨过程,使得在暴雨结束后成都市850 hPa比湿略有上升,伴随着一个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3) 暴雨过程中的垂直运动较为强烈;散度场上500 hPa辐散、850 hPa辐合的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加强;500 hPa成都地区位于低槽前部,槽前正涡度平流促使低层低压发展,加强低层气流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4) 在热力条件上,成都市上空假相当位温场存在一个高值区,并且IC −1,CIN为130.2 J·kg−1,在以上的环流形势中,气块能够获取到足够能量越过LFC从而产生对流,使得暴雨产生。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Shuangliu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utilizes weather situation fields provided by the internship station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nding data, and the ERA5 dataset obtained from the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Through meteorological diagnos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physical fields, the heavy rain process occurring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July 12, 2023, is diagnos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At 500 hPa, the Sichuan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front of a trough with the subtropical high situated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Due to the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southwest airflow in front of the trough, it is conducive to guiding the low-level southwest warm and moist airflow towards the Sichuan Basin. At 700 hPa, there is a trough to the west of the Sichuan Basin, with Chengdu located at the front of the trough, influenced by the southerly airflow, which facilitates the transport of southwest warm and moist air. To the north of the basin, there is a northerly wind, transporting dry and cold air into the basin. At 850 hPa, the Sichuan Basin is within a warm sector, with a low-pressure area and cyclonic wind rotation, providing dynamic conditions for precipitation. The warm and moist airflows into the basin through Chongqing. 2) The moisture for this heavy precipitation weather process comes from the southerly airflow, passing through Guizhou and Chongqing to reach Chengdu. The arrival of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humidity moisture makes the atmosphere above Chengdu very unstable. The lower layer is warm and moist, while the upper layer is dry and col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convection. The moisture transport lasted throughout the heavy rain process, resulting in a slight increase in specific humidity at 850 hPa in Chengdu after the rain, accompanied by a strong moisture convergence center. 3) The vertical movement during the heavy rain process is relatively strong;the divergence at 500 hPa and convergence at 850 hPa a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upward motion;at 500 hPa, the Chengdu area is at the front of the trough, and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in front of the troug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w-level low pressure, strengthening the upward motion of the airflow at low levels, providing good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avy rain. 4) In terms of therm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high-value area in the pseudo-adiabatic potential temperature field above Chengdu, and IC −1, and CIN is 130.2 J·kg−1. Under the above circulation conditions, the air mass can obtain enough energy to cross the LFC, thus generating convection and resulting in heavy 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强降水 天气学诊断 暖湿气流 假相当位温
下载PDF
秋季为何更显天朗气清
7
作者 本刊 《发明与创新(下旬刊)》 2024年第10期52-52,共1页
夏季过后,我国很多地方都迎来了天高云淡的好天气。随着南下冷空气逐渐加强,南方的暖湿气流收起了往日的嚣张气焰,受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影响,盛行的下沉气流降低了雨水的“出勤率”。
关键词 南下冷空气 下沉气流 副热带高压 暖湿气流 天高云淡 出勤率 天气
下载PDF
一次冰雹云演变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杰 李文莉 +2 位作者 康凤琴 渠永兴 孙旭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8-763,共6页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当日青海湖以北的对流冷云单体在东移过程中,结合了西南部暖舌带来的暖湿气流,午后受地面增温出现了爆发性发展。(1)17:00云团发展最旺盛,云顶温度最低值达到-44℃,并确定冰雹发生的云顶温度临界值为-39.2℃,云顶亮温为221K;(2)冰雹云温度水平梯度介于20~35℃/50km之间,表现为有雹无灾的冰雹强度特征;(3)卫星数据表明,此时雹云与其它云团不同,具有粒子有效半径较大,气溶胶光学厚度也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云顶温度 云团 暖湿气流 环流场 冷云 大气能量 增温 天气 利用
下载PDF
一次“高影响天气”的弱降雪过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蒋建莹 史历 倪允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1-237,共7页
该文对2001年12月7日下午北京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由于受500hPa小槽东移及850hPa东移小高压后部带来的来自东海和南海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 该文对2001年12月7日下午北京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由于受500hPa小槽东移及850hPa东移小高压后部带来的来自东海和南海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对这次降雪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仅模拟出了北京地区的降雪量,而且对这次过程大尺度背景场的演变、触发机制和水汽源有很好的表述。利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对这次弱降雪过程引起交通大阻塞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说明建立城市预警系统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过程 数值研究 2001年12月 数值模拟研究 500hPa 诊断分析 北京地区 模拟结果 MM5模式 天气过程 暖湿气流 模拟能力 触发机制 预警系统 小高压 降雪量 背景场 大尺度 东海
下载PDF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1 位作者 杨军 王巍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0-529,共10页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2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2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性下沉运动,消散主要是干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雾顶下降阶段出现了双层结构,中层逆温是逆温主层,属于下沉逆温及平流逆温,主逆温层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风速随高度呈现多峰分布,中层急流与强度较弱的中上层和上层急流合并后,又与下层急流出现了一强一弱的波动;在风速较小时,风场趋于均匀化;雾消散时,低层风场趋于线性化;雾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比湿场与风场有较好的时空分布对应性,主逆温层强中心也是逆湿强中心,风场与温度场共同主导了比湿场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暖湿气流 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天津机场地区冻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54
11
作者 吕胜辉 王积国 邱菊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6-460,共5页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 ,对天津机场地区 1979~ 2 0 0 2年出现的 3次冻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了冻雨发生的天气形势特点和大气垂直结构特征 :地面受低压控制 ,高空处在槽前 ,有明显的增温现象 ,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强盛 ,存在低空急流 ;85 0...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 ,对天津机场地区 1979~ 2 0 0 2年出现的 3次冻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了冻雨发生的天气形势特点和大气垂直结构特征 :地面受低压控制 ,高空处在槽前 ,有明显的增温现象 ,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强盛 ,存在低空急流 ;85 0hPa到地面存在逆温层 ;70 0~ 5 0 0hPa之间有冰晶层 ,冰晶层内的温度为 - 10~ - 14℃ ;85 0hPa附近为暖层 ,暖层底部的高度在 1 0~ 2 0km左右 ,暖层的厚度大约为 1 0~ 2 0km ,暖层内的温度大约为 0~2℃ ;从地面到 1 0~ 2 0km的高度存在冷层 ,冷层内温度大约为 0~ - 2℃。以 2 0 0 2年 12月 13~ 14日的冻雨天气为代表个例 ,利用客观分析产品进行诊断分析 ,总结出冻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为冻雨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天气分析 天气预报 500hPa 暖湿气流 冰晶 低空急流 场地 雨天 温度
下载PDF
“03.8”辽宁地区暴雨过程成因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健 寿绍文 +1 位作者 陈力强 何玉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2,F003,共6页
对2 0 0 3年8月5~6日辽宁地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中尺度MM5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华北气旋在渤海西岸生成后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中纬度... 对2 0 0 3年8月5~6日辽宁地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中尺度MM5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华北气旋在渤海西岸生成后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中纬度短波槽的充分发展引导贝加尔湖冷空气的南下、副高的稳定与加强和低空急流的建立输送大量暖湿气流是华北气旋生成的重要条件。而“干侵入”则是造成此次华北气旋迅速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诊断分析 辽宁地区 2003年8月 成因 MM5模式 雷达回波 环流形势 模拟结果 影响系统 贝加尔湖 充分发展 暖湿气流 低空急流 中尺度 气旋 华北 冷空气 中纬度 原因 西岸 渤海 副高
下载PDF
一条中尺度雨带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腾飞 张杰 郭荣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7,共8页
该文利用 3830 /CC单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和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 2 2日在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下 ,对流回波发展形成中尺度NNE—SSW向带状回波的演变及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是造成这次中尺度雨带的... 该文利用 3830 /CC单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和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 2 2日在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下 ,对流回波发展形成中尺度NNE—SSW向带状回波的演变及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是造成这次中尺度雨带的直接影响系统 ,偏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沿着带状输送 ,利于带状回波的维持和发展 ;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层风随高度顺转 (暖平流 )、高空有急流和出现逆风区的阶段 ,副高外围偏南气流为带状回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汽和热力条件 ,而高空倒槽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 ,湿位涡的分布特征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带状回波和雨带出现在斜压不稳定和正压稳定而中低层为负涡度环流的潜在不稳定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多普勒雷达回波 副高 暖湿气流 强降水 逆风区 湿位涡 带状 分析 影响
下载PDF
南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天气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灿 张端禹 +2 位作者 冯明 吴义城 杨荆安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321-327,共7页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1961—2008年的南方极端低温冰雪典型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1961—2008年我国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共发生了5次;这5次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主要是受西风槽和南支槽...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1961—2008年的南方极端低温冰雪典型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1961—2008年我国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共发生了5次;这5次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主要是受西风槽和南支槽、中层低涡和切变线、西南急流、地面强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多股冷空气不断南下,前沿冷锋抵达黔滇地区、低层冷垫上空暖湿气流强盛、垂直结构逆温长时期维持是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的重要特征;根据环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西南气流和偏西气流两种类型,前者降水和降温基本上是同时发生,形成雨雪冰冻天气,而后者一般是先降水、后降温,且后期降温剧烈,以低温冰冻天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冰雪天气 西风(南支)低槽 暖湿气流 冷空气垫(楔) 逆温层
下载PDF
突发气象灾害的生态效应: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被引量:25
15
作者 曹坤芳 常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4,共2页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受拉尼娜现象及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影响,北方强烈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交汇,导致湖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等19个省区市遭受大范围的特大冰雪灾害。冻雨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成...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受拉尼娜现象及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影响,北方强烈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交汇,导致湖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等19个省区市遭受大范围的特大冰雪灾害。冻雨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成冰。直径1cm左右的树枝上结冰的厚度可超过10cm,冰重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数十倍,导致林木折干、倒伏、翻蔸、弯斜、断枝、断冠、劈裂、爆裂等,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冰雪灾害 中国南方 生态效应 气象灾害 大气环流异常 拉尼娜现象 暖湿气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绍武 闻新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在冬半年欧亚大陆常为高气压控制,这个庞大的高气压在亚洲东部造成强劲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东亚冬季风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成员[1-2],冬季风给大部地区带来严寒,在与从低纬度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时形成雨雪。秋末冬初以及冬末春初雨雪会... 在冬半年欧亚大陆常为高气压控制,这个庞大的高气压在亚洲东部造成强劲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东亚冬季风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成员[1-2],冬季风给大部地区带来严寒,在与从低纬度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时形成雨雪。秋末冬初以及冬末春初雨雪会白北向南扫过大半个中国,隆冬时则主要在江南形成雨雪。冬季风不仅影响中国的气候,其影响范围还可能扩展到南半球。但是,过去缺少对不同时间尺度冬季风变化的独立研究,对古季风尤其是这样。所以,这里着重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冬季风变化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气候系统 季风变化 时间尺度 气压控制 欧亚大陆 亚洲东部 暖湿气流
下载PDF
2003年6月30日梅雨锋大暴雨β和γ中尺度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反演 被引量:38
17
作者 周海光 王玉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1-312,共12页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强暴雨,文中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MUSCAT)对6月29~30日合肥和马鞍山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暴雨系统的中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此次梅雨锋暴...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强暴雨,文中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MUSCAT)对6月29~30日合肥和马鞍山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暴雨系统的中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此次梅雨锋暴雨是由β中尺度辐合带和嵌在辐合带上的γ中尺度涡旋共同作用引起的,辐合带上的波动活动对降水具有重要的触发和维持作用。在强降水时段的前期,无为附近中低层的γ中尺度涡旋在东—西走向的中尺度辐合带上自西向东移动,γ涡旋的移动与主雨区的移动基本同步,γ中尺度波动是该时段暴雨的重要动力因素;与此同时,在雨带的北区,γ中尺度涡旋活动比较频繁,但基本上是局地生消;在后期,西南暖湿气流和西风辐合,形成雨带上空的β中尺度辐合带,辐合带随着降水的减弱而减弱;最后,给出了此次暴雨的三维动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6月 双多普勒雷达 中尺度结构 大暴雨 中尺度涡旋 动力结构 辐合带 梅雨锋暴雨 淮河流域 风场反演 暴雨资料 雷达探测 反演技术 三维风场 暴雨系统 共同作用 动力因素 涡旋活动 暖湿气流 强暴雨 马鞍山 强降水 波动
下载PDF
“7·22”长江中游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 2 0 0 2年 7月 2 2~ 2 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 ,结合地面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 1 )大别山西侧的暴雨由中α尺度切变线上中β...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 2 0 0 2年 7月 2 2~ 2 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 ,结合地面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 1 )大别山西侧的暴雨由中α尺度切变线上中β尺度低涡造成 ,湘鄂交界地带的暴雨由切变线上气旋性扰动造成。 ( 2 )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为暴雨中尺度系统形成提供了启动机制 :在正涡度平流的作用下 ,对流层中低层降压产生变压风辐合造成上升运动 ,低层暖湿气流抬升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爆发形成局地对流产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天气系统 切变线 不稳定能量 暖湿气流 辐合 降压 爆发 流产
下载PDF
1998年华南大暴雨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场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袁佳双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98,共7页
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 1 998年 6月 1 8~ 2 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 ,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 ,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 ,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 ;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 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 1 998年 6月 1 8~ 2 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 ,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 ,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 ,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 ;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所切断 ,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分析 冷空气 华南大暴雨 1998年 天气过程分析 暖湿气流
下载PDF
北极地区楚克奇海域一次强逆温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立波 刘宇 邹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大气边界层资料 ,分析了楚克奇海域夏季一次强逆温过程。考察期间楚克奇海域上空的大气逆温强度 ( 6 3℃ /1 0 0m)远远超过了北极地区夏季的气候平均值 ( 0 5℃ /1 0 0m) ,该大气逆温存在明显的...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大气边界层资料 ,分析了楚克奇海域夏季一次强逆温过程。考察期间楚克奇海域上空的大气逆温强度 ( 6 3℃ /1 0 0m)远远超过了北极地区夏季的气候平均值 ( 0 5℃ /1 0 0m) ,该大气逆温存在明显的日变化 ,逆温强度自当地时间 0 0时到 1 8时逐步减弱。考察期间同样存在强大的逆湿结构 ,逆湿层内最大湿度差为 6 4gm- 3。稳定边界层内大气向地面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 ,输送最大值出现在夜间。研究同时段的大气环流资料后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楚克奇海域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大气环流 暖湿气流 大气逆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