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理、良知与爱——甘地非暴力主义的形上学基础 |
王楷
|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
2023 |
0 |
|
2
|
智媒时代网络暴力主义话语的生成机理与治理策略 |
严丹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3
|
甘地非暴力主义评价问题再探讨 |
柴俊青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
|
|
4
|
印度教“非暴力主义”对“全球伦理”的构建作用 |
欧东明
|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
2011 |
0 |
|
5
|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南洋”殖民“暴力主义”镜像窥探 |
罗克凌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0 |
|
6
|
非暴力主义与“和”谐文化 |
王旭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0 |
0 |
|
7
|
人性与兽性的典型——甘地非暴力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之比较 |
骆娴梅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0 |
|
8
|
论印度的苦感文化与甘地的非暴力主义 |
王孟懿
陆文林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9
|
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全部学问的拱顶——非暴力主义 |
张志军
|
《社会科学论坛》
|
2006 |
0 |
|
10
|
浅谈甘地非暴力主义的宗教性与民族性 |
李义中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2
|
|
11
|
略论甘地“非暴力主义”的渊源 |
冯春龙
|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 |
1
|
|
12
|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
朱明忠
|
《南亚研究》
CSSCI
|
2002 |
10
|
|
13
|
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 |
汤宜庄
|
《南亚研究》
|
1987 |
2
|
|
14
|
对非暴力主义应基本肯定 |
张一平
|
《世界历史》
|
1981 |
2
|
|
15
|
非暴力主义与世界和平论 |
曾琦云
|
《法音》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6
|
“东突”民族分裂主义与暴力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成因分析 |
樊有辉
|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3 |
4
|
|
17
|
反暴力极端主义策略的梳理与思考——以澳大利亚“去极端化”为中心 |
穆赤桑杰
兰迪
|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8
|
试论王造时的“新国家主义”观 |
刘雅丽
吴坤荣
|
《兰州学刊》
|
2004 |
1
|
|
19
|
联合国防止暴力极端主义的行动与挑战 |
杨友孙
袁胜育
|
《国际关系研究》
CSSCI
|
2024 |
1
|
|
20
|
我国边疆暴力恐怖活动治理问题研究 |
朱碧波
|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
201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