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生物环境因子对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昌彬 王金星 +3 位作者 刘存仁 吴中华 陈忠科 张红卫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63,共6页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值、温度、氨态氮浓度 ,感染后 5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 ,即在盐度水平不变 ,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 ,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带毒对虾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氮浓度和pH值 ,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间从南到北推移的现象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正交设计 非生物性环境因子 温度 盐度 pH值 人工感染试验
下载PDF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及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娓 冯江 +2 位作者 王振堂 孙刚 包振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28-730,共3页
通过对虾的室内人工感染和野外群体感染 ,建立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模型 ,分析了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 .结果表明 ,合理投饲蝇蛆的对虾 ,5 0 %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 3~ 5倍 ;病毒感染对虾7~ 10d前投喂蝇幼 ,蝇幼激活了对虾酚氧... 通过对虾的室内人工感染和野外群体感染 ,建立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模型 ,分析了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 .结果表明 ,合理投饲蝇蛆的对虾 ,5 0 %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 3~ 5倍 ;病毒感染对虾7~ 10d前投喂蝇幼 ,蝇幼激活了对虾酚氧化酶系统 ,酚氧化酶活力较对照组提高约 3倍 ;对虾群体感染模型的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群体感染 投饲蝇幼 抗病机制
下载PDF
东海区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防疫对策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国兴 耿隆坤 +2 位作者 沈亚林 王建钢 周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共3页
关键词 虾病 对虾 养殖 暴发性流行病 病源 防疫 病害
下载PDF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血液病理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吴垠 邢殿楼 +3 位作者 祝国芹 桂远明 王斌 李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3-57,共5页
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与健康虾比较,自然发病与人工感染病虾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减少,而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 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与健康虾比较,自然发病与人工感染病虾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减少,而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加。对人工感染试验病虾跟踪检测显示,对虾在病毒感染后24h,出现AKP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下降,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出现变化的血液指标增多,变化幅度也急速增加。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杆状病毒急性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患病虾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迅即受到严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血液病理学
下载PDF
闽南养殖九孔鲍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朝霞 王军 +3 位作者 苏永全 周化民 鄢庆枇 吕嘉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3-368,共6页
从1999年春季东山县九孔鲍暴发流行病的病鲍内脏提取病原粗提液,经电镜观察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病原主要是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细菌为两种弧菌,病毒为球形,其发生基质为细胞质中一种双层膜的泡状结构,观察到病原入侵后引起鲍的组织细胞... 从1999年春季东山县九孔鲍暴发流行病的病鲍内脏提取病原粗提液,经电镜观察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病原主要是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细菌为两种弧菌,病毒为球形,其发生基质为细胞质中一种双层膜的泡状结构,观察到病原入侵后引起鲍的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病理变化,探讨病原的入侵途径,提出预防该流行病的一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鲍 暴发性流行病 病原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入侵途径 预防措施 福建
下载PDF
天津地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病理及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云祥 李秀梅 孙金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5,共5页
关键词 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病因 病理 传播途径
下载PDF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研究Ⅱ.病原体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金星 刘昌彬 +3 位作者 张红卫 赵晶 赵双宜 张燕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5-98,T001,共5页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典型病虾的头胸部和肝胰腺,通过差速和超速离心,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各地样品提纯后,均可见大量杆状病毒,其长度为380~410nm,直径为90~100nm,与组织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相比...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典型病虾的头胸部和肝胰腺,通过差速和超速离心,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各地样品提纯后,均可见大量杆状病毒,其长度为380~410nm,直径为90~100nm,与组织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相比,其长度较大,而直径较小.感染实验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暴发性流行病 中国对虾 病原体
下载PDF
抗病毒药物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健 孙修涛 +2 位作者 刘萍 麻次松 王秀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1-85,共5页
抗病毒药物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试验THEEFFECTOFANANTIVIRUSDRUGONPREVENTINGANDCURINGSHRIMPEXPLOSIVEEPIDEMICDISEASE李健,孙修涛,刘萍,麻次松,... 抗病毒药物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试验THEEFFECTOFANANTIVIRUSDRUGONPREVENTINGANDCURINGSHRIMPEXPLOSIVEEPIDEMICDISEASE李健,孙修涛,刘萍,麻次松,王秀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流行病 抗病毒药物 防治
下载PDF
大连地区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霞 刘淑范 +3 位作者 李华 姜静颖 李君丰 邢殿楼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2-59,共8页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干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中都可观察到显著胀大,呈空泡状或被苏木精浓染的细胞核。胃是病理变化出现最早且最严重的器官。在电镜下,胃、甲壳下上皮细胞核中可见大量长270~350nm,宽100~120nm的杆状病毒颗粒,细胞核、线粒体出现胀大,嵴断裂、消失情况。干细胞、上皮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为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病理学
下载PDF
浙江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研究——Ⅰ.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离、致病性及生理生化特性 被引量:42
10
作者 沈锦玉 陈月英 +2 位作者 沈智华 钱冬 杨成亮 《科技通报》 1993年第6期397-401,共5页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病原 暴发性流行病
下载PDF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蔡生力 宋晓玲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51-58,共8页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杆状病毒 人工感染
下载PDF
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传播途径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5
12
作者 于佳 宋晓玲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91-98,共8页
关键词 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病原 传播途径
下载PDF
不同技术措施控制杂色鲍暴发性流行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军仪 孙燕燕 +2 位作者 李秉记 黄琨 黄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7-151,共5页
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鲍苗体长 18.12~ 2 3.82mm ,体重 0 .98~ 2 .5 6g ,在 5种模式下进行养殖 ,即 :1)养殖用海水以不同方式进行前处理 ;2 )以 2 4h不同补水倍数 ;3)不同“倒池”次数 ;4 )不同投喂次数投喂细基江蓠 (Gracil... 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鲍苗体长 18.12~ 2 3.82mm ,体重 0 .98~ 2 .5 6g ,在 5种模式下进行养殖 ,即 :1)养殖用海水以不同方式进行前处理 ;2 )以 2 4h不同补水倍数 ;3)不同“倒池”次数 ;4 )不同投喂次数投喂细基江蓠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5 )不同产地、相同规格的鲍苗比较养殖。模式 1)~ 4 )养殖周期均为 6个月 ,鲍苗取自广东陆丰 ;模式 5 )养殖周期为 1个月 ,鲍苗分别取自福建东山、广东汕尾及广东陆丰的养鲍场。结果显示 ,直接抽取海水的养殖池 2 4h内有机沉积物含量分别为单过滤海水池和双重过滤海水池的 4 .9和 5 .1倍 ,而不同处理海水养殖池中有机沉积物与鲍苗的成活率呈密切相关 ;2 4h内的补水量对水体理化因子及杂色鲍成活率影响极显著 ,未换水组的氨氮含量、弧菌数分别为“5倍补水组”的 1.3和 6 .9倍 ,而死亡率则为后者的 2 1.7倍 ;未“倒池”组单位面积的有机沉积物分别为倒池 1、2、3次的 1.2、3.5和 3.6倍 ,氨氮含量分别为 1.73、2 .3和 3.5倍 ,弧菌数量比实验组要大 2~ 4个数量级 ;投喂方式、次数及停喂对水质影响十分明显 ,“3d投喂 1次 +停喂 1次”组的成活率高于其他组 (x2 >x20 .0 5,P <0 .0 5 ) ,水体中的氨氮比其他各组减少 14 9%~ 4 6 2 % ,而弧菌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流行病 杂色鲍 养殖模式 养殖技术 病害控制
下载PDF
PCR检测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毒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夏春 刘津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4-367,共4页
An explosive epidemic disease of shrimp had occurred in China and the south Pacific coast. The causative agent is a new baculovirus called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HHNBV) in China, and the pa... An explosive epidemic disease of shrimp had occurred in China and the south Pacific coast. The causative agent is a new baculovirus called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HHNBV) in China, and the pathogen is very much similar to Japanese panaeid rod-shaped DNA virus (PRDV) which caused mass mortality of shrimp.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oth HHNBV and PRDV at molecular level, we have sequenced the PCR-targeted DNA fragment of HHNBV. One pair of PCR primers were prepared based on the PRDV DNA. The sequence of the PCR-targeted DNA of HHNBV is 975bp in length, and shares 99.7% homology with the PRDV. The sequence of PCR-targeted DNA of HHNBV-XIA differs from PRDV DNA in deleting three nucleotides (CAT) at 510~512 site.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quence classified HHNBV and PRDV as strain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暴发性流行病 HHNBV PCR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杆状病毒的提取纯化及病原性实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娓 冯江 +1 位作者 王振堂 张锋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1-64,共4页
通过病毒纯化技术及电镜检测 ,发现患病的中国对虾体内有带囊膜的杆状病毒 .该病毒粒子大小为 (3 0 0~ 4 0 0 )nm× (1 60~ 1 80 )nm ,囊膜 2 0~4 0nm ,无包涵体 .人工回接实验表明 ,病虾的肝胰脏、中肠、胃、心肌组织内均分布... 通过病毒纯化技术及电镜检测 ,发现患病的中国对虾体内有带囊膜的杆状病毒 .该病毒粒子大小为 (3 0 0~ 4 0 0 )nm× (1 60~ 1 80 )nm ,囊膜 2 0~4 0nm ,无包涵体 .人工回接实验表明 ,病虾的肝胰脏、中肠、胃、心肌组织内均分布有大量的病毒粒子 ,该病毒粒子在形态、大小、囊膜的有无及包涵体的有无等诸方面均与感染前部分纯化的病毒粒子一致 .根据柯氏法则 ,患病的中国对虾是由杆状病毒的侵袭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杆状病毒 暴发性流行病 纯化 提取
下载PDF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运涛 徐洪涛 +1 位作者 李晨曦 相建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越冬亲虾 人工感染 暴发性流行病 病原
下载PDF
不同养殖措施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健 孙修涛 +5 位作者 刘德月 戴芳钰 赵法箴 赵炳炎 马云祥 吴尚国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水泥池、土池及不同水处理方法等不同措施养殖对虾 ,研究养殖措施与对虾暴发性病毒发生的关系 ,探讨合理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水泥池、沙滤水、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和使用防病药物等措施对防治暴发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 利用水泥池、土池及不同水处理方法等不同措施养殖对虾 ,研究养殖措施与对虾暴发性病毒发生的关系 ,探讨合理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水泥池、沙滤水、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和使用防病药物等措施对防治暴发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优质饵料强化对虾体质 ,合理使用防病药物及水质净化剂 ,优化养殖生态环境对增强对虾抗病能力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养殖措施 暴发性流行病 防治
下载PDF
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的中国对虾形态学研究 3.病虾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昌彬 张红卫 +4 位作者 王金星 毕祖刚 吕丽华 赵兴范 张荣芝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8-462,共5页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 ,观察经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中国对虾的鳃组织 ,发现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及少量的网状隔膜细胞被感染而引起血隙狭小 ,以及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增厚而影响其代谢功能 .另外 ,还观...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 ,观察经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中国对虾的鳃组织 ,发现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及少量的网状隔膜细胞被感染而引起血隙狭小 ,以及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增厚而影响其代谢功能 .另外 ,还观察到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有强烈的吞噬作用 .小颗粒细胞也具吞噬作用 ,在染色质凝聚结构等刺激下胞吐小颗粒 .大颗粒细胞也具有胞吐大颗粒功能 .与上述无颗粒细胞相比 ,胃结缔组织血窦内的浆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其释放物与病毒结合参与体液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暴发性流行病 超微结构 中国对虾 病毒感染 显微结构
下载PDF
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形态学研究 2.病虾中肠的显微和亚微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昌彬 张红卫 +2 位作者 刘存仁 毕祖刚 王金星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影响的基础上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虾中肠组织 .观察结果表明 :中肠上皮细胞水样变性 ,少量的上皮细胞被感染 ,肠腔内致病菌继发性感染 ,中肠肌细胞发生凋亡 .大颗粒细胞。
关键词 中肠 暴发性流行病 继发感染 细胞凋亡 中国对虾 病原感染 显微结构 形态学 亚微结构
下载PDF
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的中国对虾形态学研究 1.幽门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昌彬 张红卫 +2 位作者 刘存仁 王金星 毕祖刚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6-460,共5页
为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机理 ,进行人工感染实验 ,并对感染中国对虾的胃组织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系统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 :胃是该暴发性流行病病毒首先感染的主要的靶器官之一 ,暴发性流行病病毒能侵入胃壁多种细胞并在... 为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机理 ,进行人工感染实验 ,并对感染中国对虾的胃组织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系统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 :胃是该暴发性流行病病毒首先感染的主要的靶器官之一 ,暴发性流行病病毒能侵入胃壁多种细胞并在其中复制 ,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流行病 感染 中国对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