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县清水沟北侧高位泥石流暴发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兰昌义 赵昌坤 《四川地震》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通过对清水沟北侧泥石流的现场调查分析,得出该地暴发大规模泥石流主要是由于沟源大型滑坡产生的固体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的高位泥石流,在通过沟道卡口时形成堵溃,泥石流冲出量成倍放大,最后堆积于沟道中下游,在后期暴雨作用下,松散泥... 通过对清水沟北侧泥石流的现场调查分析,得出该地暴发大规模泥石流主要是由于沟源大型滑坡产生的固体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的高位泥石流,在通过沟道卡口时形成堵溃,泥石流冲出量成倍放大,最后堆积于沟道中下游,在后期暴雨作用下,松散泥石流堆积体作为物源继续拉槽形成泥石流。针对这种泥石流暴发特征提出治理方案:在相邻清水沟出口处修建两道谷坊坝和一段排导槽,对该处泥石流沟采取排导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沟北侧 高位泥石流 暴发特征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九寨沟景区丹祖沟泥石流暴发特征研究
2
作者 兰昌义 郑贵 陈淋册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第1期99-103,共5页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丹祖沟泥石流的勘查研究发现,该沟主沟开阔平缓,沟口未见大型泥石流堆积扇,各支沟均暴发过不同规模泥石流并在主支沟交汇段淤积。该沟特有的主支沟沟道条件及水动力特征造成历史上支沟发生泥石流主要固体物质未冲出主沟...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丹祖沟泥石流的勘查研究发现,该沟主沟开阔平缓,沟口未见大型泥石流堆积扇,各支沟均暴发过不同规模泥石流并在主支沟交汇段淤积。该沟特有的主支沟沟道条件及水动力特征造成历史上支沟发生泥石流主要固体物质未冲出主沟口,洪水及高含砂水流沿主沟道地表径流及岩溶通道地下补给方式流入五花海、镜海,使海子内水体浑浊,从而影响沟内重要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暴发特征 岩溶地区 水源特征
下载PDF
河池地区麻疹暴发特征分析
3
作者 彭超坤 《医学文选》 2002年第4期520-521,共2页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河池地区 麻疹 暴发特征
下载PDF
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调查处理报告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名树 孙长喜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年第5期28-29,共2页
目的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特征、原因,总结处理经验,评价控制效果,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边调查、边处理的方法,对每例患者进行调查登记,疫情扑灭后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疫情波及3... 目的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特征、原因,总结处理经验,评价控制效果,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边调查、边处理的方法,对每例患者进行调查登记,疫情扑灭后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疫情波及3个年级、22个班,共发病219例,罹患率127.62‰;发病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31岁,以15岁年龄组发病最高,罹患率226.32‰,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及时准确地隔离治疗病人是控制流行的重要措施;加强卫生宣教,提高学生特别是男生的个人防病知识,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流行的重要方法;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洗刷用品分开,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点环节;健全学校传染病预警机制,强化疫情报告意识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暴发特征 控制效果 隔离措施 卫生习惯 预警机制 传播途径
下载PDF
棘冠海星暴发及其对珊瑚礁的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姚秋翠 余克服 +4 位作者 廖芝衡 陈飚 俞小鹏 韦芬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517-7528,共12页
棘冠海星的反复暴发是导致印度—太平洋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对棘冠海星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棘冠海星及其暴发的生态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雌性棘冠海星个体每... 棘冠海星的反复暴发是导致印度—太平洋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对棘冠海星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棘冠海星及其暴发的生态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雌性棘冠海星个体每年产卵数量高达50万—2亿个,环境因素变化只要导致幼虫和幼体存活率的轻微提高,成体就将得到大量补充;2)棘冠海星暴发的阈值为1000—1500个/km^(2),暴发周期为10—27 a,每次暴发持续1—10 a,最终可能以“种群集体感染疾病而崩溃”结束;3)棘冠海星暴发对印度洋及太平洋东部和北部珊瑚礁的破坏性非常小,却直接导致太平洋的西部和南部珊瑚礁90%以上的珊瑚死亡,并通过改变珊瑚群落组成、减少珊瑚和鱼类多样性而对珊瑚礁产生间接影响;4)关于棘冠海星暴发原因的假说中“陆地营养物质输入假说”和“捕食者过度捕捞假说”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可,但都不能解释所有的暴发事件;5)应对棘冠海星暴发的主要策略有改善水质、设立保护区、投放天敌和人工清理等,其中人工清理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但迄今并没有发现可长期抑制棘冠海星暴发的方法。因此,急需加强对棘冠海星的深入研究,探查其暴发的根本原因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冠海星 珊瑚天敌 珊瑚礁退化 暴发特征 应对策略
下载PDF
一起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沈纪川 周秀珍 +3 位作者 刘维斯 刘远 狄飚 何淑兴 《中国校医》 200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2 0 0 4年广州市番禺区一起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学校胃肠炎疫情暴发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30例,其中3例患者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出诺瓦克病毒抗原。结论本次胃肠... 目的探讨2 0 0 4年广州市番禺区一起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学校胃肠炎疫情暴发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30例,其中3例患者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出诺瓦克病毒抗原。结论本次胃肠炎暴发疫情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传染来源尚未查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性胃肠炎 诺瓦克样病毒 现场流行病学 2004年 暴发特征 报告病例 病毒抗原 暴发疫情 传染来源 番禺区 广州市
下载PDF
一起中学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特征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韵红 郭锋 胡燕红 《职业与健康》 CAS 2011年第14期1650-1651,共2页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临床调查方法,确立流行强度、暴发的因素。结果 疫情发生于春夏交替季节,历时72天,共发病63例,罹患率6.31%,有一大二小3个高峰,病例分布...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临床调查方法,确立流行强度、暴发的因素。结果 疫情发生于春夏交替季节,历时72天,共发病63例,罹患率6.31%,有一大二小3个高峰,病例分布在17个班级。所有病例均无明确的腮腺炎疫苗免疫史。结论免疫力缺失、隔离措施不到位以及应急免疫覆盖率偏低是引起本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今后应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暴发特征 防控对策
原文传递
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特征和病原学、血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天勇 孙永清 +2 位作者 申化坤 袁东娅 陈真华 《医学动物防制》 2017年第10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特征和病原学、血清学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钩体病个案调查,采集病人血液;夹夜法测鼠密度,无菌解剖取双肾;无菌采集猪肾、蛙肾、牛中段尿;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学...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特征和病原学、血清学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钩体病个案调查,采集病人血液;夹夜法测鼠密度,无菌解剖取双肾;无菌采集猪肾、蛙肾、牛中段尿;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分离培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钩体病发病8 356例,发病率为878.71/10万;2 459份病人血液和宿主动物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钩体菌91株,阳性率为3.70%;病人血液钩体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鼠肾、鼠肾高于蛙肾(χ~2=427.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菌群菌型鉴定为5群8型。七日热群占59.46%,主要从病人血液和蛙肾中分离获得;黄疸出血群为25.68%,主要从鼠肾中分离获得。结论钩体病发病数多,流行强度大,其暴发流行的主要宿主是蛙类和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暴发流行特征 病原学 血清学
原文传递
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宋晓昀 李瑞 +1 位作者 张磊 郑晓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年第2期110-111,共2页
食源性疾病暴发涉及的人数多,造成的医疗和社会损失大。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特征,有助于认清食源性疾病流行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大连市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疾病暴发 大连市 监测资料 监测数据 暴发特征 流行趋势 发生规律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地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锐 罗燕 +2 位作者 冯志刚 周红宁 鱼爱水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8-230,共3页
目的分析2019年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为制定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流行因素;采集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 目的分析2019年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为制定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流行因素;采集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RT-PCR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及其双层叠帐捕蚊法检测蚊媒密度,综合评价防控效果。结果本次疫情是境外疫情引起的本地疫情暴发,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5例,其中本地病例15例,缅甸输入病例25例,景洪输入病例5例。发病年龄以20~59岁青壮年居多(占95.6%),男女比例1.5:1,职业均为农民。白纹伊蚊平均成蚊密度36只/人·h,未捕获埃及伊蚊。病例以轻型为主,均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乏力、肌肉关节痛及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特征。登革病毒血清型均为DENV-1。结论本次登革疫情病原的血清型为DENV-1型,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与云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要流行区有所不同,结果提示当地相关部门须重点关注境外疫情对当地疫情防控的影响,建议加强双边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提高境外防控机构防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白纹伊蚊 暴发疫情特征 中缅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轻粉散”治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11
作者 刘香升 《今日畜牧兽医》 1996年第4期27-27,共1页
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天气炎热季节,牛羊群居更易暴发流行。
关键词 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天气炎热季节 牛羊群居更易暴发流行.本病的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 大量流泪 进而发生角膜混浊 呈乳白色.当发现本病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措施 对患畜抓紧治疗.笔者近几年应用轻粉散治疗本病患牛127例、羊549例 治愈率达99% 介绍如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