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9—2020年夏季山东极端暴雨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环流分型
1
作者 曹倩 黄菲 +1 位作者 欧阳婧怡 曲颖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利用山东省8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CMA)热带... 利用山东省8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CMA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69—2020年夏季(6—8月)发生在山东的857例极端暴雨事件(Extreme rainstorm events, ERE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环流分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夏季EREs主要集中在7和8月,8月极端暴雨降水量占当月总降水量的比值最大,可达53.5%。山东夏季极端暴雨降水量以及极端暴雨发生日数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8月的增加趋势最明显。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影响山东夏季EREs的大气环流系统进行分型,发现影响山东夏季出现EREs的环流系统主要有4类,其中,影响ERE最多的环流系统是北方气旋型,约占事件总频次的33.1%;其次是高空急流型,占比约11.3%;南方气旋型和热带气旋型的环流型影响相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7%和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事件 环流型 南方气旋 北方气旋 高空急流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以郑州市“7·20”暴雨事件为例
2
作者 王德运 张露丹 吴祈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2,46,共13页
近年来强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事件趋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而客观、准确地开展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城市灾害点部分基础数据资料的缺失和滞后限制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 近年来强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事件趋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而客观、准确地开展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城市灾害点部分基础数据资料的缺失和滞后限制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相关灾害信息逐渐汇集成一种具有海量、时效性强和主题明确等特征的社交媒体数据资源,将其引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对于准确刻画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全貌无疑具有显著意义。以2021年郑州市“7·20”暴雨事件为例,首先从气象因素、基础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选取了13个影响因子,然后基于爬虫技术获取微博数据中的内涝点信息,最后基于GBDT、XGB、RF和AdaB 4种机器学习模型对郑州市“7·20”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基于上述模型得到的4组指标权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一致性,在各影响因子中,道路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半小时最大降雨量和日最大降雨量在4组指标重要性排序中均位列前5,表明上述影响因子是本次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②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上述4种模型评估结果间的相关程度较高,所得出的极高风险区均集中在郑州市五大主城区的中心部分、中牟市东北部、新密市米村镇及城关镇、巩义市巩义站周边;③上述4种模型的AUC和ACC值均超过0.7,证实了机器学习模型在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相较于GBDT、XGB和RF模型,AdaB模型的评估结果精度最高,且得到的高风险与极高风险区的Rei值之和最大,表明其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本研究通过将社交媒体数据引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为郑州市及其他城市在类似强降水事件下的洪涝灾害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机器学习模型 社交媒体数据 郑州市“7·20”暴雨事件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地暖季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
3
作者 周芳弛 李国平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就达到雨量最大值,而川东北山地的峰值时间集中在暴雨事件中段。(2)盆周山地的暴雨系统整体呈自南向北由前半夜向后半夜传播的特征。川西南山地和川东北山地的暴雨系统分别呈现较弱的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传播,而川西山地的暴雨系统则存在明显的自西向东的传播特征。(3)长历时暴雨事件的峰值出现时间略落后于短历时暴雨事件。暴雨持续时间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经向差异,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一带,暴雨雨量、频次和峰值基本不随持续时间变化,但川西南山地的暴雨峰值则随持续时间的加长而推迟。(4)在四川省大部区域,单站暴雨事件的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的特征。在成都平原西南部、东部以及川东北山地,夜间暴雨事件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和频次在较高海拔越易出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周山地 单站暴雨事件 暖季 日变化 海拔高度
下载PDF
2008-2017年四川省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江一啸 李山山 +2 位作者 李国平 李超 陈杨瑞雪 《暴雨灾害》 2023年第6期670-678,共9页
突发性山地暴雨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我国西南山区重大自然灾害。本文利用2008-2017年国家站10 a的小时降水量数据,对四川省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开展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10 a间四川省共出现了979次突发性山地... 突发性山地暴雨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我国西南山区重大自然灾害。本文利用2008-2017年国家站10 a的小时降水量数据,对四川省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开展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10 a间四川省共出现了979次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平均每年约98次,大多数地区出现5次以上,突发性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南部山区、西部山区,西部山区频次远远大于东部山区,与地形影响密切相关。(2)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从4月开始增多,6-7月显著增长,7月之后渐渐减少;夜间多于白天,事件日变化的高频次先从四川西部山区下午16时开始,到深夜转为东部山区最高,表现出强降水有一个从西向东发展传播的过程。(3)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续时间大多集中在3~12 h,平均持续时间6月、7月和9月较长,而5月和8月较短,平均持续时间东部山区明显比西部山区长。(4)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年平均累计雨量在80~120 mm之间,且7月最多,8月次之,5月和9月最小。2015年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频次最少,但年平均累计雨量最多,说明2015年突发性暴雨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 统计特征 暴雨事件频次 日变化 暴雨强度
下载PDF
北上台风造成黑龙江省暴雨事件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承伟 曹蕾 +4 位作者 王晓雪 张桂华 高梦竹 赵柠 庞博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39-45,共7页
把北上台风影响黑龙江省且造成暴雨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个暴雨台风事件,根据影响的强度及方式分为3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变性型和水汽型。利用1981—2020年CMA最佳数据集和黑龙江省84个国家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黑龙江省暴雨台风... 把北上台风影响黑龙江省且造成暴雨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个暴雨台风事件,根据影响的强度及方式分为3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变性型和水汽型。利用1981—2020年CMA最佳数据集和黑龙江省84个国家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黑龙江省暴雨台风事件共有29个,均出现在7—9月,8月最多,9月最少。多数台风都在35°N以北登陆,其中在朝鲜半岛附近向东北移动入日本海的路径最多,由朝鲜半岛或者辽宁进入东北地区的路径次之。对比各类型发现,热带气旋型在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方面表现最强,变性型次之。研究中发现,暴雨台风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95—2011年为弱影响期,1981—1994年和2012—2020年为2个强影响期,后一个强影响期中暴雨台风事件明显增多,年内时间跨度更大,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值更大,热带气旋型和变性型的影响系统更强,但路径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台风事件 气候特征 强影响期 弱影响期
下载PDF
基于高原气象雷达的暴雨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6
作者 李枷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11期39-42,共4页
暴雨事件对于军队的行动和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提高军队对暴雨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本文基于高原气象雷达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套暴雨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高原气象雷达实时采集和处理数据,提取和分析暴雨事件的特征,生成... 暴雨事件对于军队的行动和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提高军队对暴雨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本文基于高原气象雷达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套暴雨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高原气象雷达实时采集和处理数据,提取和分析暴雨事件的特征,生成并发布预警信息。采用数据质量控制和优化技术,优化雷达观测网的布局,并综合分析雷达数据与其他气象要素,以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的研究与实践为军队在暴雨事件中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支持,将对提升军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军事行动的成功展开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象雷达 暴雨事件监测与预警 系统
下载PDF
WRF模式不同陆面方案对一次暴雨事件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曾新民 吴志皇 +4 位作者 宋帅 熊仕焱 郑益群 周祖刚 刘华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8,共13页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3.1版本及National Centers for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分析资料,就2003年6月下旬我国江淮及南方地区的强降水事件,以24h短期天气模拟的方式,研究了模式中四个...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3.1版本及National Centers for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分析资料,就2003年6月下旬我国江淮及南方地区的强降水事件,以24h短期天气模拟的方式,研究了模式中四个不同陆面方案对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事件模拟对不同陆面方案是比较敏感的,模拟区域内雨量级别越高,不同方案的TS评分差异就越大,较大范围雨量可存在30%的差异,四种方案的暴雨中心值可存在100%~150%的较大差别;不同陆面方案还导致了模拟平均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系统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分布具有地域特点;陆面方案通过两种机理对模拟降水产生重要影响,即主要影响地表蒸发量,以及主要影响低层环流及水汽辐合,从而分别影响模拟的较大范围降水(如,平均约7%、最大约30%的较大范围雨量差异)及包含模拟降水中心的较小范围暴雨(如,方案间暴雨中心雨量可存在100%~150%的较大差别).可见,不同陆面过程可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程度上影响暴雨天气,改进陆面方案可以提高WRF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陆面方案 暴雨事件 短期天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26
8
作者 孙继松 雷蕾 +1 位作者 于波 丁青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9-623,共15页
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 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任意一个区县代表站24 h内降水量≥100 mm,且暴雨区内至少有一个自动气象站降水强度≥40 mm/h)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生命周期的单体或多单体组织合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暴雨中心一般位于北京西部山前地区或中心城区,这种分布与低空偏东气流的地形强迫作用或城市强迫作用有关;"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Ⅱ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事件往往与两次不同属性的降水过程有关:锋前暖区对流过程和锋面附近的对流过程。因此,降水分布往往平行于低空急流轴或锋面。(2)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过程局地性更强,全市平均降水量远小于暴雨量级(50 mm),其中,由混合型降水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是由几乎不移动的长生命周期单体反复生消造成的,对流高度相对较低;而深对流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由多单体组织、合并、加强造成,由于对流单体的上冲云顶很高,最低TBB一般低于-55℃,这类极端暴雨事件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第一阶段的强降水与单体对流发展过程对应,以后的短时强降水与对流单体组织、合并过程对应。(3)"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暴雨过程,初始阶段一般表现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对流带,即与锋面系统对应的对流带和与低空急流轴对应的暖区对流带,随着锋面对流带逐渐向暖区对流带移动,低空冷空气逐渐侵入到暖区对流带中,两条对流云带逐渐合并,对流活动进一步发展;或者由于暖区对流带截断锋面对流带的水汽入流,造成锋面对流减弱,而暖区对流带组织性更强,发展更加旺盛。与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过程不同,这类暴雨过程往往造成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暴雨(≥50 mm)甚至大暴雨(≥100 mm)。(4)不同类型的极端暴雨过程,大尺度水汽输送条件不同:"列车效应"造成的暴雨过程多数情况下由源于孟加拉湾和源于西太平洋的两支暖湿季风气流共同构成,大尺度水汽供应充沛;而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混合型降水造成的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与低空东南气流造成的近海水汽输送有关;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深对流主导的深对流暴雨过程中整层水汽含量并不大,多数情况下水汽输送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甚至仅在近地面层内。(5)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哪类性质的极端暴雨过程,在强降水发生时刻,雷达强回波高度一般在4 km以下,仅有极个别时刻强回波中心高于5 km。极端暴雨过程中,环境大气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小一般与对流发展高度(雷达回波顶高)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与强降水发生时刻回波强度、最强回波高度、降水强度的对应关系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事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华北地区降水事件变化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郝立生 闵锦忠 丁一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60-1167,共8页
使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3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EC环流资料,对华北降水事件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盛夏暴雨事件对夏季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变化有重要影响,近50年盛夏暴雨事件呈... 使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3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EC环流资料,对华北降水事件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盛夏暴雨事件对夏季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变化有重要影响,近50年盛夏暴雨事件呈显著线性减少趋势,这与东亚夏季风减弱使得从南边界进入华北的水汽通量大量减少以及副热带高压位置南移有关.此外,盛夏暴雨事件减少还与印度对流减弱和菲律宾对流加强、125°E越赤道气流减弱和145°E越赤道气流加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为认识华北降水减少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暴雨事件 季风 水汽通量 热带对流
下载PDF
辽宁暴雨事件影响的预评估和灾后速评估 被引量:37
10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盛永 戴廷仁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632,共7页
本文不同于通常的暴雨灾害事后灾情评估,而是单纯采用气象资料来实现暴雨事件的灾前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为此,通过对辽宁省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 本文不同于通常的暴雨灾害事后灾情评估,而是单纯采用气象资料来实现暴雨事件的灾前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为此,通过对辽宁省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采用定义域平移的办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另外,应用此模型对2005年汛期三次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评估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服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分析 暴雨事件 评估模型 距离函数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思敏 王浩 +1 位作者 严登华 秦天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4-1272,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 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暴雨事件进行场次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统计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气象学理论,以场次暴雨事件开始时间、达到雨强峰值历时、场次平均暴雨历时及暴雨事件发生频次4个指标分析不同年代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场次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宽幅化和极值化的变化趋势,暴雨发生时间出现了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暴雨历时及到达雨强峰值历时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在1990s-2000s进入一个增加时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流域内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历时不断增大,长历时高频次特征明显,尤其是近20 a来,淮河流域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出从流域部分地区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场次暴雨事件 时空演变 淮河流域
下载PDF
2011年国内媒体报道城市暴雨事件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侯玉栋 李树平 +1 位作者 周巍巍 黄璐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4-49,共6页
近年来气候多变使得极端降雨事件以及内涝灾害频发。为及时了解城市暴雨状况及其影响和危害,对2011年我国媒体报道主要城市暴雨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不同城市降雨及灾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城市防洪排涝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城市暴雨事件 防洪 城市内涝
下载PDF
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盛永 戴廷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5期62-65,共4页
通过对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 通过对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采用定义域平移的办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另外,应用此模型对2005年汛期3次区域性暴雨灾害进行了评估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服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分析 暴雨事件 评估模型 距离函数
下载PDF
华南地区1961—2014年暴雨及典型暴雨事件统计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雨佳 张强 余予 《暴雨灾害》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利用1961—2014年华南地区连续无缺测的145个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该区域近54 a的暴雨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暴雨类型以日降水量为50~100 mm的情况居多,占暴雨总日数的80%。华南南部沿海地区观测到的... 利用1961—2014年华南地区连续无缺测的145个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该区域近54 a的暴雨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暴雨类型以日降水量为50~100 mm的情况居多,占暴雨总日数的80%。华南南部沿海地区观测到的暴雨日数多于其西北部内陆区域,南部沿海台站暴雨降水量占台站总降水量的比例超过39%,其中广东上川岛高达53.6%。近54 a华南地区站点平均年暴雨日数最多为2008年,约9 d,最少为1963年,约4 d。在54 a平均月分布上,6月份站点记录暴雨日数最多。逐年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约为0.3 d·(10 a)-1。华南地区1961—2014年共挑选出典型暴雨事件312个。华南地区暴雨日数和典型暴雨事件次数在前汛期略高于后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典型暴雨事件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山东省区域性暴雨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个例分析——以台风“利奇马”暴雨过程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粲 陈艳春 +2 位作者 刘焕彬 李娟 曹洁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0,共8页
利用山东省12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逐日、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在定义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基础上,选取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1 h降水量、暴雨站数和过程持续时间作为评估指标,构建山东省区域暴雨事件和单站暴雨事... 利用山东省12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逐日、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在定义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基础上,选取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1 h降水量、暴雨站数和过程持续时间作为评估指标,构建山东省区域暴雨事件和单站暴雨事件综合强度评估模型。针对判别出的545次区域暴雨事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区域暴雨事件发生次数呈现波动变化、缓慢下降趋势,但平均综合强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2011年以来上升趋势显著。区域暴雨事件集中发生于7、8月,其中以7月发生次数最多,8月平均综合强度最高。降雨中心主要分布于半岛东部和鲁南地区,不同时段分布配置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历史回算结果与灾情记录一致性较高,以台风“利奇马”暴雨过程为例,通过分县灾情验证表明暴雨事件综合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较为合理,尤其对历史重大暴雨事件吻合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暴雨事件 综合强度 时空变化 台风“利奇马”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黑龙江省暴雨事件灾害评估和预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亚滨 胡瑞卿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2期78-83,共6页
通过对黑龙江省1984-2013年各台站历史暴雨灾害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灾害等级划分,研究暴雨灾害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反映暴雨灾害程度的5项单指标及综合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估和预评估模型,最终实现... 通过对黑龙江省1984-2013年各台站历史暴雨灾害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灾害等级划分,研究暴雨灾害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反映暴雨灾害程度的5项单指标及综合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估和预评估模型,最终实现对暴雨灾害事件的快速评估。利用该评估模型方程对2013-2014年的明显暴雨灾害事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实况与评估结果基本相符,可以满足决策服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事件 灾害等级 灾害评估 灾害预评估 灰色关联度 黑龙江
下载PDF
中国区域性暴雨事件未来变化:RegCM4动力降尺度集合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波涛 蔡怡亨 韩振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0-419,共10页
区域性暴雨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估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动... 区域性暴雨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估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动力降尺度模拟,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我国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识别,并从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5个方面预估了其在RCP4.5情景下的未来变化。多模式预估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到21世纪末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与1986—2005年相比,无论在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还是末期(2080—2099年),位于“低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减少,而位于“高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增加。轻度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减少,而中度、重度和严重的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降水量均在我国东部区域大范围增加,并且三者增幅的空间分布型态较为一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地区,而且到21世纪末期的增加幅度大于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事件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降尺度 集合预估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客观识别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杰 赵俊虎 +1 位作者 李永华 邹旭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9-800,共12页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OITREE)和1961-2018年西南地区东部118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该区域近58年的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识别,确定了相应的OITREE方法的参数组,共识别得出246次区域性暴雨事件,其中25次达到极端强度,2004年9月3-6...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OITREE)和1961-2018年西南地区东部118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该区域近58年的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识别,确定了相应的OITREE方法的参数组,共识别得出246次区域性暴雨事件,其中25次达到极端强度,2004年9月3-6日发生的区域性暴雨事件是西南地区东部近58年来综合强度最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事件。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持续时间主要为2天,最长为5天;事件的累积强度集中在500~1000 mm之间,累积面积集中在10×10^(4)~20×10^(4) km^(2)。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多发于5-9月,其中7月最多,占总发生频次的31.7%。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的平原区是暴雨事件的频发和强度中心地区。近58年西南地区东部持续性区域暴雨事件增多[0.57次·(10a)^(-1)],持续时间延长[1.2 d·(10a)^(-1)],最大影响范围扩大[5.7×10^(4) km^(2)·(10a)^(-1)],极端强度也增强[73.4 mm·(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事件 客观识别 西南地区东部
下载PDF
从“7·23”温州动车事件到“7·21”北京暴雨事件——析政务微博的悄然嬗变
19
作者 徐文策 干逸恬 《新闻传播》 2013年第10期21-22,共2页
本文通过对"7·23"温州动车事件和"7·21"北京暴雨事件政务微博的比较研究,认为从温州动车事件到北京暴雨事件,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得到增强、运行也更为体制化;政务微博的正向关注度与正... 本文通过对"7·23"温州动车事件和"7·21"北京暴雨事件政务微博的比较研究,认为从温州动车事件到北京暴雨事件,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得到增强、运行也更为体制化;政务微博的正向关注度与正能量发挥的普遍性得到增强、其即时性也有所提高。从互动内容的比较来看,政务微博的运行已逐渐形成机制、官民互动性更为凸显、内容更为充实;微友及意见领袖态度倾向更为理性,政务微博引导舆论的能力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事件 暴雨事件 突发性事件
下载PDF
西南山区5-8月产生突发性暴雨事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婧羽 崔春光 +1 位作者 陈杨瑞雪 王晓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38,共18页
利用逐时的风云静止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和国家级地面站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暴雨事件,识别出2010-2018年5-8月与中国西南山区突发性暴雨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AHR-MCS),并得到... 利用逐时的风云静止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和国家级地面站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暴雨事件,识别出2010-2018年5-8月与中国西南山区突发性暴雨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AHR-MCS),并得到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AHR-MCS在7月出现最频繁,存在四川盆地(SR-A)、湖南西部(SR-B)、广西北部(SR-C)和贵州西南部(SR-D)4个不连续的频发区。经向扰动环流、整层水汽通量的异常辐合、低层更强的暖湿气流及其引起的偏强对流层低层风垂直切变(6-8月)是AHR-MCS出现和维持的有利条件。AHR-MCS是西南山区内生命期更长的那部分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移动方向偏东,但位置偏西(东)的SR-A、SR-D(SR-B、SR-C)频发区域内向东偏南(东偏北)方向移动得更多。成熟时,SR-A的发展高度更低,面积更小,SR-B和SR-C的云顶面积更大而SR-D则云顶高度更高。AHR-MCS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20-23时(北京时)达到峰值,其中生命期越长的生成(成熟)峰值出现时间越晚。对于不同频发区,SRA和SR-D也是单峰结构,但由于受大地形的热力影响前者生成(成熟)峰值明显晚于后者6(8) h;其余两个区域则呈现多峰结构。AHR-MCS对应的最大小时降水更易出现在发展阶段,与最低TBB出现的时间对应关系更好,早于成熟时;位置则多分布在相对于对流云团形心的第Ⅰ、Ⅲ象限;不仅容易出现在TBB低值区(低于-51℃)还常出现在TBB的梯度大值区(超过0.4℃/km),且两者占比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突发性暴雨事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统计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