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九世纪中期东亚书籍环流与阅读接受——以魏源《海国图志》为例
1
作者 武文杰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魏源《海国图志》是继林则徐《四洲志》后,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理类著作。魏源分别于1842年撰成《海国图志》50卷,1847年增扩为60卷,1852年又增补为100卷。该书首次于1845年由权大肯经陆路带回朝鲜,1851年由中国商船亥二号传... 魏源《海国图志》是继林则徐《四洲志》后,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理类著作。魏源分别于1842年撰成《海国图志》50卷,1847年增扩为60卷,1852年又增补为100卷。该书首次于1845年由权大肯经陆路带回朝鲜,1851年由中国商船亥二号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翻刻本因简明易读又回流至朝鲜,同时日本再版的热潮又影响了中国对此书价值的重新认知。文章通过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分析《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有限传播、日本上层知识分子和下层武士的阅读接受、朝鲜实学派两班官员及中人的辗转传阅,并论述阅读活动对所在国进步思潮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海国图志》 东亚书 阅读接受
下载PDF
唐与西域书籍环流的参与者
2
作者 李忠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124-129,共6页
唐与西域书籍交流活动频繁,从书籍流向来看,既有从唐朝向西域输出,也有西域向唐朝输出的现象。双方的共同利益是书籍环流的动力,唐朝是为了提升文化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西域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强国需求。书籍环流的参与者,主... 唐与西域书籍交流活动频繁,从书籍流向来看,既有从唐朝向西域输出,也有西域向唐朝输出的现象。双方的共同利益是书籍环流的动力,唐朝是为了提升文化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西域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强国需求。书籍环流的参与者,主要有赴西域的使节、西域质子、西域商人、唐与西域双方互往的僧侣。他们是唐与西域互通互动的桥梁,书籍环流的主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西域 媒介
下载PDF
书籍环流与晚清士人学术权威的建构——以俞樾书籍环流网络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越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8年第6期84-87,93,共5页
俞樾是晚清一代大儒,在著书过程中他有意识地传播自己的著作,并建立起广泛的书籍环流网络,同时在书籍环流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书籍往来活动逐渐获得当世之名,而对身后之名的忧虑又促使他将已经建立的书籍网络向不同维度延伸。
关键词 俞樾 网络 学术权威
下载PDF
晚近说唱“金山歌”的文本书写与书籍环流
4
作者 郑莹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1期122-129,共8页
“金山歌”是早期北美华人集体创作的重要文学作品,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在北美华埠和国内流通。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其俗文学体性、书写运作、传播接受这些过去或被忽视的内容应得到关注与考察。作为广东四十六字歌在北美的表现形式,“金山... “金山歌”是早期北美华人集体创作的重要文学作品,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在北美华埠和国内流通。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其俗文学体性、书写运作、传播接受这些过去或被忽视的内容应得到关注与考察。作为广东四十六字歌在北美的表现形式,“金山歌”的生成受到粤讴范式的影响。其文本的书写实践参与形塑了多元共生的北美文学场域,在赓续言志传统的同时也激发出该场域内雅俗消长的文学张力。“书籍环流”包含“金山歌”在北美和国内之间的出版传播与阅读接受,及由此呈现在粤调说唱文学之中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调说唱文学 “金山歌” 文本书写
下载PDF
书籍环流与东亚诗学——以《清脾录》为例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伯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4-184,207-208,共21页
以朝鲜诗话《清脾录》为个案,可以从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史上"环流无倦"的变化与书籍"环流"之间的关系。《清脾录》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其关注本国诗之外,还关注当时中国、日本、安南等国的诗,具有"东... 以朝鲜诗话《清脾录》为个案,可以从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史上"环流无倦"的变化与书籍"环流"之间的关系。《清脾录》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其关注本国诗之外,还关注当时中国、日本、安南等国的诗,具有"东亚视野"与"并世意识"。其抄本、刻本在朝鲜、中国、日本之间的流传,以及在文士间发生的阅读、删改、传播等事象,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三国文士眼中的他国文化,从中可见三国文化势力的此消彼长。从《清脾录》的阅读反响可知,"阅读"甚或"误读"与东亚诸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彼此的文化体认有关,而"东亚视野"在文学领域的呈现与发生影响,正通过书籍的"环流"得以体现。伴随东亚书籍"环流"现象产生的,是东亚诗学不同于18世纪以前的超越国界的弘阔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诗学 《清脾录》
原文传递
中國《孟子》學論著東傳朝鮮半島考論
6
作者 趙永剛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290-306,共17页
本文采用目録學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之方法,結合文獻史料之記載,考證出《孟子》東傳朝鮮半島最遲不晚於高麗太祖二十六年(943)。根據《高麗史》《朝鮮實録》《明實録》等歷史文獻記載,考證出《孟子集注》《孟子大全》傳入朝鮮半島的具體... 本文采用目録學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之方法,結合文獻史料之記載,考證出《孟子》東傳朝鮮半島最遲不晚於高麗太祖二十六年(943)。根據《高麗史》《朝鮮實録》《明實録》等歷史文獻記載,考證出《孟子集注》《孟子大全》傳入朝鮮半島的具體時間與學術影響。藉助《朝鮮時代書目叢刊》《韓國文集叢刊》《韓國經學資料集成》等文獻,考證出中國《孟子》學論著傳入朝鮮半島者共計24種。通過分析這些論著,可以看出朝鮮儒者對於中國《孟子》學論著之接受具有如下三個特點:理學著作佔據絶對優勢,對乾嘉漢學著作較爲漠視,焦循《孟子正義》等漢學名著未見著録;明遺民禁燬之作在異域受到重視,吕留良《孟子講義》等在海東廣爲流傳;爲滿足本國教育閲讀之需,中國《孟子》學論著的朝鮮翻刻本大量湧現,且回流中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東亞《孟子》學 東亞諸子學 儒學史 書籍環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