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鲁番出土《乐毅论》习字残片研究--兼论王羲之书迹在新疆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1
作者 赖以儒 《吐鲁番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11-123,154,155,共15页
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五〇七号墓出土73TAM507:012/10号文书残片,与本墓出土的其他二十二件文书拆自同一纸帽,其书写内容为王羲之《乐毅论》“夫求古”三字的习字。本文通过考察该片王羲之《乐毅论》习字残片,校录《乐毅论》文本,比较吐... 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五〇七号墓出土73TAM507:012/10号文书残片,与本墓出土的其他二十二件文书拆自同一纸帽,其书写内容为王羲之《乐毅论》“夫求古”三字的习字。本文通过考察该片王羲之《乐毅论》习字残片,校录《乐毅论》文本,比较吐鲁番出土《乐毅论》习字残片与传世晋唐本的异同,研究其书写风格、范本来源及其性质,认为该习字残片的范本应是冯承素在贞观十三年时期的摹本,西州设立后传至吐鲁番地区成为习字范本。本文进一步考察了王羲之书迹在唐朝新疆地区的传播与接受,对王羲之书迹《尚想黄绮帖》《兰亭序》《乐毅论》及王羲之尺牍在新疆地区的写本、习字情况作了具体描述,研究认为吐鲁番出土王羲之尺牍“羲之顿首死罪”为王羲之已佚尺牍中的文字。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王羲之书迹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唐朝书学制度及身言书判的选官制度在天下各州及西域的具体体现,更是以王羲之书迹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渐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乐毅论》 王羲之 研究
下载PDF
版刻书迹的趣味与价值
2
作者 谷卿 《中国书画》 2023年第6期123-123,共1页
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书法研究的“文化转向”,版刻书迹越来越成为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对象和艺术家激发创意的资源。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也是知识和信息复制、传播的重要方式。不过,相比印刷而成的书籍所... 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书法研究的“文化转向”,版刻书迹越来越成为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对象和艺术家激发创意的资源。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也是知识和信息复制、传播的重要方式。不过,相比印刷而成的书籍所具备的形质统一多成品属性,其用以凝定和保存文本的功能在历史语境中实际更值得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版印刷 书法研究 版刻 知识和信息 历史语境 激发创意
下载PDF
书迹、文献与文物相互释证——从沙孟海古文字考释观谈起
3
作者 袁文甲 《大学书法》 2023年第6期97-103,共7页
在古文字考释中,沙孟海先生是较早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书法文物资料相互释证的学者,他的具体方法是以文物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结合考古学,以出土文物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互证,以古器物刊刻资料与拓本及书法书迹资料互证。这种借助多... 在古文字考释中,沙孟海先生是较早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书法文物资料相互释证的学者,他的具体方法是以文物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结合考古学,以出土文物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互证,以古器物刊刻资料与拓本及书法书迹资料互证。这种借助多种新学问及新资料的相互释证方法,打破了过去过于依赖传世文献释证的情结,也是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基础上的突破。在具体文字考释上,沙孟海侧重对于汉字形、音、义的综合分析及辩证比较。本文以沙孟海古文字考释观为线索,结合沙孟海先生相关研究成果,对沙孟海以书迹、文献与文物相互释证的方法法进行探讨,以增加书法学研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文物 古文字考释 书法研究
下载PDF
北魏龙门石窟造像和书迹艺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龙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10-113,120,共5页
对北魏龙门石窟艺术的研究,向来被人为割裂成了造像和书法两个联系不大的方面,各自为阵,分别为美术考古和书法艺术两个领域所热情关注,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作全面审视和探讨的情况却基本没有。本文分别从其历史地位、艺术特色及对后世... 对北魏龙门石窟艺术的研究,向来被人为割裂成了造像和书法两个联系不大的方面,各自为阵,分别为美术考古和书法艺术两个领域所热情关注,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作全面审视和探讨的情况却基本没有。本文分别从其历史地位、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入手,意在还北魏龙门石窟艺术一个真实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龙门石窟 造像艺术 艺术 特色及影响
下载PDF
唐代篆书书迹及书法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玲英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7-80,共4页
唐代篆书力扫汉魏晋等的颓靡,勃然中兴,笔者通过对传统典籍文献与近代以来出土的碑志的发掘整理,初步统计唐代篆书家有160余人,篆书书迹有1400余通(件),大大丰富了唐篆面貌,其书家之众,书迹之多非前朝可以比肩。
关键词 唐代 篆书 书家
下载PDF
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斌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86-90,共5页
两《唐书》中《李邕传》对李邕的记载不尽相同,存有谬误.参考两传及其它文献确定了李邕的籍贯和生卒年.根据这些线索,进一步对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中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证.
关键词 籍贯 生卒年 碑版书 考证
下载PDF
吐鲁番出土墓砖书迹研究现状及意义
7
作者 李子 张梅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7年第12期57-59,共3页
自1910年吐鲁番墓砖出土以来,其价值逐渐为世人所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吐鲁番出土碑刻墓志在字体演变与书法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吐鲁番出土墓砖书迹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土墓志文字的撰写十分平民化,既有中原... 自1910年吐鲁番墓砖出土以来,其价值逐渐为世人所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吐鲁番出土碑刻墓志在字体演变与书法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吐鲁番出土墓砖书迹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土墓志文字的撰写十分平民化,既有中原的书法艺术特点,也具有地域的特点,其存在对我们解读南北朝及唐代碑刻书法的书写形式和原貌,推动魏碑学习和创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墓砖书 研究现状 意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题画书迹”的社会文化意义
8
作者 晁岱双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98-99,共2页
  "题画",顾名思义,即"题写画作、为画而题字".这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
关键词 画作 题画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清代《琵琶行》书迹著录与流传
9
作者 陈才智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5-71,共7页
书法这一图像化媒介将观看与阅读融二为一,是《琵琶行》传播与接受的重要一翼。一方面推动《琵琶行》的经典化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其由经典文学走向更为大众所接受的通俗文艺领域。今存《琵琶行》书迹的载录,最早出自李清照,原迹久已失... 书法这一图像化媒介将观看与阅读融二为一,是《琵琶行》传播与接受的重要一翼。一方面推动《琵琶行》的经典化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其由经典文学走向更为大众所接受的通俗文艺领域。今存《琵琶行》书迹的载录,最早出自李清照,原迹久已失传。明代书《琵琶行》者甚众,书家感知《琵琶行》所蕴含的情思意趣,形诸笔端,各呈其趣。笔者撰有《白居易诗歌的图像化传播——以明代〈琵琶行〉书迹著录与流传为中心》,这里继续以清代《琵琶行》书迹著录与流传为中心,探讨白居易诗歌传播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琵琶行》
下载PDF
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10
作者 张传明(点评) 《书法教育》 2024年第4期74-79,共6页
王原祁曾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画学之路如此,书学亦如此。”临习古人书迹,通过模仿前人经典的书法作品,掌握书法精髓与书写技巧,是我们学好书法的必经之路,也是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必要方法。在学书... 王原祁曾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画学之路如此,书学亦如此。”临习古人书迹,通过模仿前人经典的书法作品,掌握书法精髓与书写技巧,是我们学好书法的必经之路,也是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必要方法。在学书过程中,经典范本的选择也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作品 临习 书写技巧 王原祁 画学 临古 经典范本
下载PDF
苏轼黄州书迹的文化记忆
11
作者 戚荣金 《理论观察》 2011年第4期58-60,共3页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研究古代书迹是一个新的研究视域。苏轼黄州时期的书迹以行书居多:与友人尺牍亲切自然;抄古人诗文寄予深意;书自作诗文风格多变。这些书迹为后人留下了稳定的文化记忆,集中反映了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创作、生活等各个...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研究古代书迹是一个新的研究视域。苏轼黄州时期的书迹以行书居多:与友人尺牍亲切自然;抄古人诗文寄予深意;书自作诗文风格多变。这些书迹为后人留下了稳定的文化记忆,集中反映了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创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为我们真实再现了一个活生生的苏轼形象。书写是思想和精神的呈现,苏轼黄州书迹实现了个体与群体社会跨越时空的广泛联系,进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州时期 文化记忆
下载PDF
宋代“书迹题跋”概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秀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334-335,共2页
宋代"书迹题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将集中对宋代的书迹题跋作较全面的扫描,以求达到对宋代书迹题跋的基本形态、形式及内容等方面能有较简明的宏观认识。
关键词 题跋 书法 鉴赏
下载PDF
试论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早期书体由隶向楷的演变兼及分期等问题——以吐鲁番出土书迹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澍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39,共7页
隶书向楷书演变是文字演变史、书法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十六国时期前后吐鲁番出土书迹的书体使用情况,然后结合其他地区出土魏晋时期书迹并参照其时吐鲁番当地与中原南北方书法的关系,重点探讨了十六国时期及南北朝早期日常... 隶书向楷书演变是文字演变史、书法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十六国时期前后吐鲁番出土书迹的书体使用情况,然后结合其他地区出土魏晋时期书迹并参照其时吐鲁番当地与中原南北方书法的关系,重点探讨了十六国时期及南北朝早期日常书写当中的隶楷演变过程,并归纳了隶楷之变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楷演变 十六国书法史 吐鲁番出土书 日常书写
下载PDF
王羲之书迹的日本传入及接受--以飞鸟-平安时代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清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1,I0011,共6页
飞鸟-平安时代的日本在文化上尚处于完全模仿中国的阶段,也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的高峰期,往来于中日之间的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使用王羲之书迹作为学书的范本的风气在贵族阶级间展开。其对日本风书道的形... 飞鸟-平安时代的日本在文化上尚处于完全模仿中国的阶段,也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的高峰期,往来于中日之间的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使用王羲之书迹作为学书的范本的风气在贵族阶级间展开。其对日本风书道的形成甚至后世日本风书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书 日本传入 学书 日本风
下载PDF
从馆藏书迹看林则徐家风 被引量:2
15
作者 雷玲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期66-67,共2页
本文择取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馆藏林则徐手稿《先妣事略》、文献《析产阄书》及《行书七言对联》三件书迹,从写作背景、文字内容等角度,阐述林则徐忠孝仁爱、清廉勤俭、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
关键词 林则徐 馆藏 家风
下载PDF
近十年来有关南北朝时期铭刻书迹研究综述
16
作者 刘淼 《美术大观》 2015年第8期53-53,共1页
本文是对近十年来有关南北朝时期铭刻书迹的研究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 铭刻书 风格特征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隋唐之前书迹的毁佚
17
作者 张志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4-35,共2页
书迹是人们书写留下的痕迹,它有多种载体。但在隋唐之前有大量书迹遭毁佚,战乱是这一时期书迹毁佚的主要原因,焚烧是主要方式,数量大是主要特点。
关键词 隋唐 毁佚 焚书
下载PDF
金华历代书家书迹考略
18
作者 何晓云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稽考了金华历代书家和书迹,上自唐朝,下至清末。并简略勾勒了金华古代书法发展史。
关键词 婺州 书家
下载PDF
岭南人文图说之一九七 孟鸿光生平及其印作书迹略论(上)
19
作者 邝以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F0003-F0004,共2页
三至于孟鸿光、陈澧二人何以一致推崇秦汉印,实与他们身处学海堂倡导素有“秦汉之学”称誉的朴学风气有关。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孟氏书法兼善秦汉风格的篆隶书白然也在情理之中。目前所见孟鸿光最早的篆书是1828年所刻“骆瑶光”一印的印... 三至于孟鸿光、陈澧二人何以一致推崇秦汉印,实与他们身处学海堂倡导素有“秦汉之学”称誉的朴学风气有关。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孟氏书法兼善秦汉风格的篆隶书白然也在情理之中。目前所见孟鸿光最早的篆书是1828年所刻“骆瑶光”一印的印款“道光戊子”。这四个篆字与他为金菁茅《浴日亭次韵诗》所题的“浴日亭图”(1838,版刻书迹)、为文川先生《道德经》所题的“集古句跋”(碑刻书法)都取法自秦代《峄山碑》《泰山刻石》等碑刻,字法朴茂,布白勾称,笔笔中锋,线条挺健,与其“悬腕中锋运刀”的印作互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白 学海堂 中锋 碑刻
下载PDF
岭南人文图说之一九七 孟鸿光生平及其印作书迹略论(上)
20
作者 邝以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孟鸿光是晚清岭南艺坛颇具代表的文人、书法篆刻家。他既在学海堂倡导训诂朴学的风气中,以特出奇丽的辞章与秀劲清逸的书法,成为其时学人书风的代表之一;又在近代岭南篆刻的风格嬗变中,以兼师浙派与秦汉印、元人印的多元审美,成为其时... 孟鸿光是晚清岭南艺坛颇具代表的文人、书法篆刻家。他既在学海堂倡导训诂朴学的风气中,以特出奇丽的辞章与秀劲清逸的书法,成为其时学人书风的代表之一;又在近代岭南篆刻的风格嬗变中,以兼师浙派与秦汉印、元人印的多元审美,成为其时印坛两种印风转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审美 风格嬗变 印风 学海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