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葆华与中国“现代派”诗歌
1
作者 张洁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不仅带动了现代主义诗潮的成长、同时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他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用于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带动一批年轻诗人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现代主义 诗歌 北平 30年代
下载PDF
从曹葆华的悼诗看“新青年”眼中的郭沫若
2
作者 陈俐 《郭沫若学刊》 2009年第2期14-18,共5页
本文以曹葆华三十年代为郭沫若所写悼诗为例,从当时新进青年对郭沫若其人其诗接受的角度,来说明革命家的郭沫若比文学家的郭沫若更有感召力,以至于人们对郭沫若诗歌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情绪内涵的关注和评价,压倒了郭沫若在诗歌艺术方面开... 本文以曹葆华三十年代为郭沫若所写悼诗为例,从当时新进青年对郭沫若其人其诗接受的角度,来说明革命家的郭沫若比文学家的郭沫若更有感召力,以至于人们对郭沫若诗歌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情绪内涵的关注和评价,压倒了郭沫若在诗歌艺术方面开创性成就。闻一多与曹葆华的通信中,在十四行诗方面对郭沫若和曹葆华的比较性评价出现偏差,便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曹葆华 革命家 十四行诗
下载PDF
曹葆华的新诗探索与诗论译介思想
3
作者 孙玉石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56-63,共8页
本文通过对于曹葆华作品的文本分析,参考当时的史料,讨论曹葆华由袒露豪放向隐藏深潜发展的艺术轨迹,以及诸如象征性新颖意象的创造等等艺手法,指出曹葆华以他忠实于理想渴求和真诚人格的灵魂,抒写了对于人类的真诚大爱,对于社会... 本文通过对于曹葆华作品的文本分析,参考当时的史料,讨论曹葆华由袒露豪放向隐藏深潜发展的艺术轨迹,以及诸如象征性新颖意象的创造等等艺手法,指出曹葆华以他忠实于理想渴求和真诚人格的灵魂,抒写了对于人类的真诚大爱,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热忱关切,对于个人美好爱情的珍贵凝想,对于光明合理人生理想的炽热追求,对于现实社会诸多黑暗残忍的愤怒抗争和诅咒。此外,通过曹葆华对于艾略特、瑞恰慈理论的译介,分析曹葆华1930年代对于西方现代性文学批评和诗学理论的译介所做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新诗艺术 译介
下载PDF
曹葆华与“现代诗论”
4
作者 秦雅萌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1期43-54,共12页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新秀,曹葆华陆续翻译并集结成书的《现代诗论》和《科学与诗》,为中国文坛与学界理解法国象征主义、英美新批评与现代派理论提供了较早的系统性参考,反映了新诗界与西方现代诗学资源的自觉对话。曹葆华的诗学实...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新秀,曹葆华陆续翻译并集结成书的《现代诗论》和《科学与诗》,为中国文坛与学界理解法国象征主义、英美新批评与现代派理论提供了较早的系统性参考,反映了新诗界与西方现代诗学资源的自觉对话。曹葆华的诗学实践在现代派诗人群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其诗歌道路与清华的学院氛围、北平的诗坛动向密不可分。曹葆华的诗论翻译、人际关系与诗歌创作形成了互动局面,共同推进了清华诗人群在北平文坛的影响力,使以学院为中心的创作、编辑、社团等活动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平诗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现代诗论 《诗与批评》 清华大学
下载PDF
现代诗人曹葆华走向延安的诗与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4-111,共8页
30年代,一批现代主义诗人开始"向左转",甚至奔赴延安,成为革命知识分子,曹葆华就是其中的一员。本文以新近发现的史料和曹葆华在奔赴延安期间写下的诗歌相互印证,揭示曹葆华奔赴延安的前后经过及历史转换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30年代,一批现代主义诗人开始"向左转",甚至奔赴延安,成为革命知识分子,曹葆华就是其中的一员。本文以新近发现的史料和曹葆华在奔赴延安期间写下的诗歌相互印证,揭示曹葆华奔赴延安的前后经过及历史转换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此为个案,说明这一批浪漫诗人或现代派诗人,是怎样在外力的推动下,将变革中国的良好愿望,最终变为实际的革命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延安诗歌 《生产之歌》
原文传递
曹葆华十四行诗创作的场域和独特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俐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7-55,191,共9页
19世纪30年代初,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孙大雨、朱湘、饶孟侃等人以清华园中学生社团"文学社"作为重要平台,开始十四行诗中国化的探索。正是在这种场域活动中,清华学子曹葆华得以和清华诗人闻一多、朱湘、罗念生、李惟建... 19世纪30年代初,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孙大雨、朱湘、饶孟侃等人以清华园中学生社团"文学社"作为重要平台,开始十四行诗中国化的探索。正是在这种场域活动中,清华学子曹葆华得以和清华诗人闻一多、朱湘、罗念生、李惟建、罗皑岚、柳无忌等诸校友形成了诗友关系,他们直接或间接给予曹葆华的指导与鼓励,促成曹葆华对十四行诗创作的兴趣和探索实践。他的十四行诗的独创价值,主要表现在格律韵式的多样化探索;吸收中国传统骈赋体以增强情感表现力度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营造和联缀方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新格律诗 十四行诗 音节 清华文学社
原文传递
传统与革命:曹葆华关于象征主义诗论的译介
7
作者 陈晓春 陈俐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8,192,共9页
上个世纪30年代,曹葆华对西方象征主义理论及作家介绍,是想从横的方面,以科学的分析,寻求古今中外诗歌的相通之处,提醒国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从纵的方面,找到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联结点。之后,在曹葆华的人生道路... 上个世纪30年代,曹葆华对西方象征主义理论及作家介绍,是想从横的方面,以科学的分析,寻求古今中外诗歌的相通之处,提醒国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从纵的方面,找到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联结点。之后,在曹葆华的人生道路中,以艾略特、瑞恰慈为代表的诗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没有遭到质疑和清算,在抵御外侮为要的那个时代里,反而成为他的转身于革命的潜在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现代诗学 曹葆华
原文传递
曹葆华无题诗的“梦境”抒写
8
作者 秦雅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30年代的曹葆华集中写作了数十首无题诗,其中多有"梦境"抒写所带来的内在化的叙事视角,获得了向内开掘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构建语义脉络的独特方式,而借用无题诗这一特殊的诗歌体式,诗人表达幽微隐秘的爱情体验,也兼可承载历... 30年代的曹葆华集中写作了数十首无题诗,其中多有"梦境"抒写所带来的内在化的叙事视角,获得了向内开掘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构建语义脉络的独特方式,而借用无题诗这一特殊的诗歌体式,诗人表达幽微隐秘的爱情体验,也兼可承载历史想象与现代意识,其背后所隐现的诗人的主体形象与写作姿态,则与抗战前夕古城北平的历史氛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无题诗 梦境 北平
原文传递
1930年代清华新诗学家的新批评引入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曹万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2,共4页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性的诗学方法与新批评方法统一,主张“细读”,强调分析读者的反映,强调批评也是对这种经验的再现和检验,并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学批评。他们对新批评的引入做出了贡献,但尚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曹葆华 爱略特 瑞恰慈 新批评
下载PDF
陈敬容:“让所有的虚饰层层剥落”
10
作者 雪川 《散文诗世界》 2019年第6期121-128,共8页
随着'新诗百年'的热议话题余兴尚在,复又念及心目中'峭然诗意,不让须眉'之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此处所引画龙点睛的八字批注,系陈敬容先生病故次年,即1990年夏,我回母校四川师大拜见杜道生教授,提及'敬容先生早年... 随着'新诗百年'的热议话题余兴尚在,复又念及心目中'峭然诗意,不让须眉'之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此处所引画龙点睛的八字批注,系陈敬容先生病故次年,即1990年夏,我回母校四川师大拜见杜道生教授,提及'敬容先生早年对我在学诗路上不吝赐教种种'时,杜老脱口而出的简劲语评。先生笑言,他与曹葆华沾亲带戚,算是曹、陈二人故交。'当初曹介绍陈到清华、北大听课时,我亦在北大苦读'。听说弟子有意搜集整理陈敬容诗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敬容 曹葆华 九叶派 现代诗 瓦雷里 九叶诗派 新诗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