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本论”与曹魏政治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昆生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3期86-91,共6页
曹魏政权中后期,围绕着才、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四种论点: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它不仅是思想意识中的观点分歧,也是现实政治中以官吏选拔方式为主的统治实践所产生出的矛盾反映,表现出了曹魏政治运行中的种种矛盾,并影响着... 曹魏政权中后期,围绕着才、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四种论点: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它不仅是思想意识中的观点分歧,也是现实政治中以官吏选拔方式为主的统治实践所产生出的矛盾反映,表现出了曹魏政治运行中的种种矛盾,并影响着一个时期的统治措施制定和意识形态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本论 才、性问题 曹魏政治
下载PDF
王弼玄学理论与曹魏政治
2
作者 田汉云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曹魏正始年间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文化领域展开激烈斗争 ,双方极力争取学术精英的支持。王弼精心审时度势 ,采取了拥戴司马氏的立场。他致力于融会儒家与道家学说 ,与司马氏集团保持哲学、政治思想上的一致 ,并以学术论争的方式疏... 曹魏正始年间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文化领域展开激烈斗争 ,双方极力争取学术精英的支持。王弼精心审时度势 ,采取了拥戴司马氏的立场。他致力于融会儒家与道家学说 ,与司马氏集团保持哲学、政治思想上的一致 ,并以学术论争的方式疏离曹爽一派。他在《老子注》、《老子指略》中提出“崇本息末”的思想 ,具有批判曹魏政治弊端的性质 ;在《周易注》中阐发《乾卦》的内涵 ,着眼于为司马氏拟订夺取政权的战略方针。从政治倾向看 ,他是司马氏集团在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曹魏政治 司马师 曹爽 玄学
下载PDF
浮华交会与曹魏政治
3
作者 赵昆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2-58,共7页
浮华交会是东汉末以来存在于士大夫中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政治现象。曹魏历代君主对浮华交会之徒采取严厉打击,对浮华交会活动坚决取缔,但并没有阻止其存在,其一直伴随曹魏政治相始终。其是曹魏所实施的官吏选拔制度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浮华交会 曹魏政治 东汉
下载PDF
司马懿与曹魏政治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晓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8-96,共9页
司马懿青少年时代曾经学习儒术,但已于建安后期完成了向黄老形名派官僚的转化。他与曹魏王朝的关系,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其篡魏政变,是生存逼迫下的被动造反。高平陵政变虽然结束了曹氏的政治... 司马懿青少年时代曾经学习儒术,但已于建安后期完成了向黄老形名派官僚的转化。他与曹魏王朝的关系,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其篡魏政变,是生存逼迫下的被动造反。高平陵政变虽然结束了曹氏的政治统治,但是作为建安名士的政治代表,司马懿上台后所改变的,仅是正始名士早熟的玄学“改制”;所恢复和发展的,是曹丕、曹睿一脉相承的政治路线———黄老名法与儒术的结合,使魏晋之际的官方意识形态打上了明显的“礼法”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懿 曹魏政治 名法
下载PDF
曹魏时期“浮华交会”现象辨析
5
作者 李鹏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8-30,共3页
浮华交会现象渊源于汉末清议,为历代曹魏君主所打压却难以禁绝。其存续受汉末以来大族势力消长的影响,也与曹魏政治及其选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儒家伦理观念抽象出的"名誉",既是人物评价和选举的标准,也是士人参与浮... 浮华交会现象渊源于汉末清议,为历代曹魏君主所打压却难以禁绝。其存续受汉末以来大族势力消长的影响,也与曹魏政治及其选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儒家伦理观念抽象出的"名誉",既是人物评价和选举的标准,也是士人参与浮华交会的目的之一。可以说浮华交会是汉末以降于察举、征辟之外形成的另一条仕进之路,一条获取政治声誉的终南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清议 浮华交会 曹魏政治 九品中正制
下载PDF
析魏明帝禁浮华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蓉 薛振恺 蒋重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8-143,共6页
汉晋时“浮华”一词因使用场合不同而有多种含义 ,可以指奢靡 ,不守章句礼仪 ,有名无实及轻薄放纵的社会风气 ,也可以指朋党。魏明帝太和年间禁浮华则主要是从政治着眼 ,其真实意义在于严禁朋党。魏明帝本人虽口吃少言 ,却颇有大略 ,特... 汉晋时“浮华”一词因使用场合不同而有多种含义 ,可以指奢靡 ,不守章句礼仪 ,有名无实及轻薄放纵的社会风气 ,也可以指朋党。魏明帝太和年间禁浮华则主要是从政治着眼 ,其真实意义在于严禁朋党。魏明帝本人虽口吃少言 ,却颇有大略 ,特好法理 ,习于军事 ,且又雄心勃勃想要完成统一大业 ,因此对于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的当时名士颇为厌恶。太和二年的未遂政变 ,使明帝强烈感受到了叔父曹植的政治压力 ,由此直接导致了禁浮华的一系列举措。曹植在明帝继位时仍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 ,并且与当时名士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极有可能结为朋党 ,成为政治隐患。因此 ,魏明帝禁浮华主要是针对曹植的 ,曹植死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明帝 曹植 浮华 名士 曹魏政治
下载PDF
论曹魏权力合法性与思想演变的关系
7
作者 童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88,共7页
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与思想演变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曹操执政时期,其权力合法性存在很大的危机,执政者加强控制,士人不得不在观念上作出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在魏文帝、明帝时代,权力合法性危机得到缓解,政权内部集团的势力相... 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与思想演变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曹操执政时期,其权力合法性存在很大的危机,执政者加强控制,士人不得不在观念上作出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在魏文帝、明帝时代,权力合法性危机得到缓解,政权内部集团的势力相对平衡,总体上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司马氏专权时期,其僭越的权力形态寓含着合法性危机,使其加紧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玄学的思想活动失去了自由的环境,魏晋玄学至此告一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政治 权力合法性 魏晋玄学
原文传递
曹彪徙封吴王考
8
作者 陈姚奕 《汉字文化》 2024年第16期196-198,共3页
黄初三年,魏文帝以孙权不遣质子为由发动伐吴战争。出于政治斗争和削弱孙吴政权合法性的需要,魏文帝将封地距离孙吴最近的弋阳王曹彪徙封为吴王,以示废除孙权的吴王爵位。结合各方面因素考量,曹彪徙封为吴王的具体时间为黄初三年(222)... 黄初三年,魏文帝以孙权不遣质子为由发动伐吴战争。出于政治斗争和削弱孙吴政权合法性的需要,魏文帝将封地距离孙吴最近的弋阳王曹彪徙封为吴王,以示废除孙权的吴王爵位。结合各方面因素考量,曹彪徙封为吴王的具体时间为黄初三年(222)十一月。曹彪虽由弋阳王徙封为吴王,但实际封地并未更易,而是继续留在弋阳郡,遥领吴王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政治 曹彪 徙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