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侯乙编钟是否有“(甫页)—曾体系”之验证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大同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90,共14页
黄翔鹏先生的"(甫页)—曾体系"之说,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对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生成形态的权威解读,并作为一项被其揭示的先秦音乐重要成就,在众多的辞书、教材以及专著、论文中得到传播与应用。但通过来自编钟三个不同方面的... 黄翔鹏先生的"(甫页)—曾体系"之说,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对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生成形态的权威解读,并作为一项被其揭示的先秦音乐重要成就,在众多的辞书、教材以及专著、论文中得到传播与应用。但通过来自编钟三个不同方面的事实显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印证,本文最终确认——该说并不是一种对周人所设计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生成形态规律的历史发现,它仅仅是一个由线索触发灵感而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大胆假设",在曾侯乙编钟上,没有任何真实证据能够证明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甫页]一曾体系 十二音 结构形态 验证
原文传递
曾侯乙编钟复制的音律定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4,共5页
本文在遵循双音钟内正、侧鼓音协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隐含的律学内涵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原设计音位的结构关系,提出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位的理论数据,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如何尽可能保持原音乐性能方面的一些问... 本文在遵循双音钟内正、侧鼓音协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隐含的律学内涵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原设计音位的结构关系,提出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位的理论数据,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如何尽可能保持原音乐性能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复制钟 几何结构 调律 曾体系 允许误差 基准 一体钟
下载PDF
曾侯乙编钟十二声名结构样式与生成之推导(上)——兼论其证据与推理方式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大同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87,共19页
曾侯乙编钟上的十二声名组织,是乐人对最初出现于编钟音列低音区、只含五声之名的2个三钟六声组合音程,按三分损益相生顺序调整排列,并作扩词命名的产物。该生成来源与声名构词命名规律、一钟两声组合规律、编钟音列发展规律、曾国律名... 曾侯乙编钟上的十二声名组织,是乐人对最初出现于编钟音列低音区、只含五声之名的2个三钟六声组合音程,按三分损益相生顺序调整排列,并作扩词命名的产物。该生成来源与声名构词命名规律、一钟两声组合规律、编钟音列发展规律、曾国律名与文献律名结构,以及逻辑学与证据学规则等各方证据,全都导向同一结论——其具有一种以宫起始、由贯穿始终的横向四五度与纵向大三度音程交织构成的立体结构样式。这既指出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十二声名的形态构建与三分损益法属性的本貌,也再次确认,以两套甬钟音列片段的当代"衔接"来创造证据的"■曾体系"说,与以它为依据、为基础的诸说,可视为对史学形态素材的发展,但绝非对曾钟所载先秦乐律理论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十二声名 音结构样式 曾体系 三度音系网 钟律音系网
原文传递
曾侯乙编钟“基”“角”“曾”三音组音高排列样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大同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1,120,共7页
构成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的四个三音组,具有分别以"基"、"角"、"曾"为低音的三种音高排列样式,这其实就是三音组的原位、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形式。鉴于"基—角—曾"既是理论上的三音组基本排... 构成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的四个三音组,具有分别以"基"、"角"、"曾"为低音的三种音高排列样式,这其实就是三音组的原位、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形式。鉴于"基—角—曾"既是理论上的三音组基本排列形态,也是现实中三音组原位音高排列样式的情况,释"曾"的字义为重迭之"重"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以部分的"曾"位于"基"下方大三度的音程排列关系,来释所有的"曾"为"弦长之"增"的观点难以成立。并且,从基于"曾—基—角"形态而提出的"甫页曾体系"概念不能涵盖编钟三音组的原位和第一转位排列样式,以及该音高排列样式在曾侯乙编钟的十二音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来看,在曾侯乙编钟上,"甫页曾体系"并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十二音结构 一钟两音 三钟六音 三音组 音高排列样式 甫页曾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