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国藩病证与养生观点浅析
1
作者 潘志强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2期126-134,共9页
以《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为蓝本,从医学视角梳理困扰曾国藩一生的主要病证及其养生理念。研究发现,曾国藩素体怕热、易疲倦、不寐、盗汗,其体质倾向于阴虚质或气虚质或气阴两虚质。皮肤疮癣是困扰曾国藩一生的最主要病证;青年... 以《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为蓝本,从医学视角梳理困扰曾国藩一生的主要病证及其养生理念。研究发现,曾国藩素体怕热、易疲倦、不寐、盗汗,其体质倾向于阴虚质或气虚质或气阴两虚质。皮肤疮癣是困扰曾国藩一生的最主要病证;青年时期因身心压力诱发了耳鸣;中老年后深受目疾与早衰的影响,突出表现为疲乏、目蒙、尿频、眩晕等肝肾精血亏虚证。养生方面,其主张规律性饮食与作息、调节情绪的自然法道养生观,反对以药补体、以药养生的方式。曾国藩一生的病证与养生观点可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中医药 养生 病证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日记》
下载PDF
枣阳周台遗址为曾国都、楚封邑考
2
作者 王先福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6-20,共5页
湖北枣阳吴店、兴隆镇间的小区域内发掘出了一组两周时期的高等级聚落群——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郭家庙墓地、九连墩墓地。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分析,可以认定,郭家庙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侯墓地,九连墩墓地是战国时期楚国“封君... 湖北枣阳吴店、兴隆镇间的小区域内发掘出了一组两周时期的高等级聚落群——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郭家庙墓地、九连墩墓地。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分析,可以认定,郭家庙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侯墓地,九连墩墓地是战国时期楚国“封君”等级的墓地,周台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都城、忠义寨城址为当时的宫殿区;到战国时期,周台遗址则是楚国封邑。周台遗址性质的认定为研究曾国中心的迁移历程、周王朝南土政策的调整以及楚国在南阳盆地和随枣走廊的进退等政治格局的变化,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台遗址 曾国都城 楚国封邑 周代
下载PDF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3
作者 汪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119-121,共3页
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是战国青铜器... 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是战国青铜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先对曾国青铜器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从新出曾国青铜器的铭文研究及考古报告等方面对2010年以来曾国新见有铭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最后对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青铜器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出土金文文献史料价值发微 被引量:1
4
作者 樊森 邹芙都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共6页
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出土金文文献史料价值巨大。其中曾侯犺方座青铜簋铭为系连曾国世系、破解曾国始封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曾侯谏鼎等大批曾侯器的出土,不仅将曾国政治中心的研究时段提前至西周早期,而且为曾、噩两国相对位置的确定找到新... 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出土金文文献史料价值巨大。其中曾侯犺方座青铜簋铭为系连曾国世系、破解曾国始封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曾侯谏鼎等大批曾侯器的出土,不仅将曾国政治中心的研究时段提前至西周早期,而且为曾、噩两国相对位置的确定找到新的文献依据。斗子鼎可帮助确定成王"岐阳之盟"的时间和诸多细节,填补史书缺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家山曾国 金文文献 曾国世系 曾噩关系 岐阳之盟
下载PDF
从曾侯乙墓看曾国的军备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玉堂 黄敬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38,共4页
曾(随)以武立国,是春秋早期楚国的强劲对手。曾侯乙墓出土兵器4 777件,随葬简册记载有大量的兵车,彰显出曾(随)作为汉东大国的军事实力。
关键词 曾侯乙墓 曾国 军事装备
下载PDF
关于曾国的政治中心及其变迁问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凤春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40-46,共7页
曾国是一个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国,通过若干金文和传世文献的对比发现其应是历史文献中的随国。结合曾国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点、居址发掘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可发现其初封的疆域并不大,与古鄂国并存于随州。随着鄂国的灭亡,其疆域逐... 曾国是一个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国,通过若干金文和传世文献的对比发现其应是历史文献中的随国。结合曾国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点、居址发掘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可发现其初封的疆域并不大,与古鄂国并存于随州。随着鄂国的灭亡,其疆域逐步扩大,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曾国的畛域达到顶峰并一度成为汉东之大国。现有考古发掘及文物调查资料证明,曾国的政治中心应经历了四次变迁,时间分别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至晚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早期至战国时期。除西周中期至晚期不明外,其余政治中心都在随州境内,整体呈由东北向西南迁徙的趋势,其中金文所见的曾国都城"西阳"应在今随州市。通过对已掘侯墓葬制、出土器物、金文材料和传世文献进行分析,京山苏家垄和枣阳郭家庙均不是曾国的政治中心,而可能是同一曾侯不同之子的封地。此外,对于将建立起曾国陶器完整的年代学标尺以及曾楚两国在汉东的博弈进退纳入到曾国政治中心的研究视野中来,也是值得学界进一步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随国 疆域 政治中心 西阳
下载PDF
试析曾国荃的建军治军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饶怀民 郝幸艳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44-47,共4页
曾国荃是著名的湘军将领,他自1852年开始,与乃兄曾国藩一道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然而,他在治军、为官、处世、教子等方面却有过人之处。长期以来,由于资料匮乏,史学界对曾国荃军事思想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本文不揣简陋,在阅读最新... 曾国荃是著名的湘军将领,他自1852年开始,与乃兄曾国藩一道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然而,他在治军、为官、处世、教子等方面却有过人之处。长期以来,由于资料匮乏,史学界对曾国荃军事思想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本文不揣简陋,在阅读最新出版的《曾国荃全集》的基础上,拟从他的建军、治军方面探讨其军事思想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建军 治军
下载PDF
曾国藩士大夫之学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2
8
作者 柳春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40,共7页
曾国藩读书善识大体,是经世之学。其整体成就属于通识的范围,归属士大夫之学。曾国藩对学问的认识始终以"事"为中心,在礼学经世思想蕲向下,一宗宋儒,不废汉学,嗜好辞章,使学术的本质转化为学术的功能,使得事功实践与知识阅读... 曾国藩读书善识大体,是经世之学。其整体成就属于通识的范围,归属士大夫之学。曾国藩对学问的认识始终以"事"为中心,在礼学经世思想蕲向下,一宗宋儒,不废汉学,嗜好辞章,使学术的本质转化为学术的功能,使得事功实践与知识阅读融通起来。曾氏所学不是出于著述,而是作为事功和德性开启的前提条件,一切学问的认知与实践最终指向理想实现和人格提升的总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士大夫之学 学问世界 事功
下载PDF
《无匹壶》的定名及江汉曾国的族姓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任伟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7,70,共3页
关键词 《无匹壶》 江汉曾国 族姓 《曾姬壶》 陶壶 春秋时期
下载PDF
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M1墓主族属辨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礼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172,共6页
出土铭文证实叶家山西周早期的曾国为姬姓,并不代表整个叶家山西周墓地的所有墓葬均系姬姓周人墓。叶家山M1挖建了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出土的青铜器及铭文特征的商文化因素更浓厚,鼎的数量多于曾侯;位于整片墓地东北端,与墓地中另外一... 出土铭文证实叶家山西周早期的曾国为姬姓,并不代表整个叶家山西周墓地的所有墓葬均系姬姓周人墓。叶家山M1挖建了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出土的青铜器及铭文特征的商文化因素更浓厚,鼎的数量多于曾侯;位于整片墓地东北端,与墓地中另外一座挖建腰坑的墓葬似有集中分布的现象,反映出叶家山M1墓主人的身份可能系灭商前居住在当地的广义的殷遗民或随南公一支就封至曾国的殷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家山 曾国墓地 族属 殷遗民
下载PDF
随枣走廊话曾国 随州的曾侯墓地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凤春 《中国文化遗产》 2013年第5期70-81,9,共12页
一个令史学界困惑的问题是.湖北随州无疑应是古文献中所记载的随国地.但长期以来.在其辖境内从不见随国铭文铜器.反倒是一批批曾侯铭文铜器群在湖北随州频繁出土.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期.1 978年著名的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的发掘... 一个令史学界困惑的问题是.湖北随州无疑应是古文献中所记载的随国地.但长期以来.在其辖境内从不见随国铭文铜器.反倒是一批批曾侯铭文铜器群在湖北随州频繁出土.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期.1 978年著名的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的发掘,使得人们确信.出土文物所见的曾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随国.2011年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的发现.再次说明随枣走廊的曾国早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国并已称侯了.并似暗示.曾即随.而且这个曾国自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晚期都未曾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阳 随州 墓地 曾国 汉水下游 南阳盆地 桐柏山 西南部
下载PDF
曾国考古发现与曾随历史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靖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4-198,共15页
考古发现的周代汉东曾国,应是殷墟甲骨卜辞所记商代曾国的延续。曾国的得名,或与曾人先民擅长制作和偏爱使用炊具甑、甗有关。当因周武王以其宗姬封于曾,曾国在周初变为姬姓诸侯国,以致西周早期曾文化既以周文化为主导又杂有传统商文化... 考古发现的周代汉东曾国,应是殷墟甲骨卜辞所记商代曾国的延续。曾国的得名,或与曾人先民擅长制作和偏爱使用炊具甑、甗有关。当因周武王以其宗姬封于曾,曾国在周初变为姬姓诸侯国,以致西周早期曾文化既以周文化为主导又杂有传统商文化、族群和地域文化因素。两周曾国的政治中心,应一直在今随州境内。曾侯在国内也据周代爵制封有伯、子,故曾国铜器有铭"曾伯某""曾子某"。曾国与典籍记载的周代汉东随国,实为一国二名。曾入周后新建都城名随,周代史官想必为显周室封建的正统而一律书"曾"为"随"。西周晚期,曾随因强邻鄂国被周厉王遣师扑伐而扩为汉东最大诸侯国。春秋早中期,曾随成为楚国附庸。战国中期前段,曾随或因吴起变法而亡于楚。承继殷商、绵延两周的汉东曾随,历史长约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随国 国姓 爵称 周代 商代
下载PDF
破解和之谜“曾国”“随国”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凤春 《大众考古》 2014年第7期55-60,共6页
近年来,随州曾国墓地考古发掘捷报频传,以叶家山和文峰塔为代表的不同时期曾国墓地的发掘,为学术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线索和新证据,使得曾国这个不见于史书,像谜一样的古国面貌得以相当程度地向世人展示。
关键词 曾国 曾侯乙墓 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 学术界 史书
下载PDF
论曾国与铜绿山关系
14
作者 陈树祥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文章以随枣走廊曾国考古发现和鄂东南铜绿山的考古资料为基础,依据科技手段检测的部分铜器、铜矿石的成分数据与分析的结论,结合文献和金文资料,对两周时期曾国政治地位、统治区域、曾侯铭文铜器的铜料来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 文章以随枣走廊曾国考古发现和鄂东南铜绿山的考古资料为基础,依据科技手段检测的部分铜器、铜矿石的成分数据与分析的结论,结合文献和金文资料,对两周时期曾国政治地位、统治区域、曾侯铭文铜器的铜料来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西周时期曾国作为南土领袖代理周天子之职管控鄂东南铜绿山,东周时期楚国为报答曾侯先后救楚君复楚国之恩,将铜绿山生产部分铜料馈赠曾国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铜绿山 铜料来源 关系
下载PDF
致敬!青海抗日猛将曾国佐将军——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15
作者 许籍尹 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第9期19-21,共3页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当年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精神 历史传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九一八”事变 铭记 将军 曾国 抗日
下载PDF
“曾国之谜”探微 被引量:2
16
作者 甘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1期83-84,共2页
曾和随是一国两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曾国和随国至迟在西周末就并立于汉东,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得到证实。曾侯乙的族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证,过去认为其为姬姓证据并不充分。从“上曾太子鼎”出土于山东的事实可以看到,两周之... 曾和随是一国两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曾国和随国至迟在西周末就并立于汉东,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得到证实。曾侯乙的族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证,过去认为其为姬姓证据并不充分。从“上曾太子鼎”出土于山东的事实可以看到,两周之交山东与豫南、鄂北曾有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于“曾国之谜”的破译工作将是长期的,我们期待着将来更丰富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随国 汉东 曾侯乙基
下载PDF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石英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后德俊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6,共5页
本文分析讨论了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石英珠的化学成份和制造工艺,探讨了其制造工艺与楚国玻璃制造工艺之间的关系,认为至迟在西周晚期,随枣走廊一带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石英珠的制造技术,对后来楚国玻璃制造业的兴起,起到了直接重... 本文分析讨论了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石英珠的化学成份和制造工艺,探讨了其制造工艺与楚国玻璃制造工艺之间的关系,认为至迟在西周晚期,随枣走廊一带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石英珠的制造技术,对后来楚国玻璃制造业的兴起,起到了直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家庙 曾国墓地 石英珠 研究
下载PDF
公元前五世纪曾国宫廷礼乐六十声用声系统的铸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大同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80,共15页
以全架曾侯乙编钟中唯一具有齐全十二声律之名的12件套无枚甬钟为例,论证该钟铭所录,是一个以“一律生五音,十二律为六十音”之法建构的曾国宫廷礼乐六十声用声系统。其作为在中国音乐史上首次被发现的先秦六十声学说的整体表现形态,实... 以全架曾侯乙编钟中唯一具有齐全十二声律之名的12件套无枚甬钟为例,论证该钟铭所录,是一个以“一律生五音,十二律为六十音”之法建构的曾国宫廷礼乐六十声用声系统。其作为在中国音乐史上首次被发现的先秦六十声学说的整体表现形态,实证了《礼记》所载先秦礼乐“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还宫”的真实存在。公元前433年入葬的曾钟钟铭与传世文献的互证表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乐人就已创造出并已在宫廷礼乐实践中运用了六十声,以及体现平列音程关系的等音、十二循环律、隔八相生与顺旋逆旋等乐学理论,且以避开三分损益法律数计算的智慧,使用了圈形十二循环律的隔八旋宫推算,在表演领域解决了天道观要求的十二均旋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宫廷礼乐 六十声 “一律生五音” 等音 十二循环律
下载PDF
春秋早期侯国墓葬空间构成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枣阳郭家庙曾国墓葬为中心考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玉堂 张钰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8-47,共10页
以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葬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结合建筑空间组合及结构力学相关理论,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分类,揭示其空间形态具有以下特征:贵族阶层的墓室平面多接近于正方形,平民阶层的墓室平面形式相对狭长;墓室的深... 以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葬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结合建筑空间组合及结构力学相关理论,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分类,揭示其空间形态具有以下特征:贵族阶层的墓室平面多接近于正方形,平民阶层的墓室平面形式相对狭长;墓室的深浅与墓室所处地势的高低呈正相关性;高级贵族阶层的椁室位于墓室空间的正中位置,普通贵族墓葬的椁室布置则相对随意;高级贵族墓葬中棺室置于椁室的正中,普通贵族墓葬的棺室布置则采用“象天法地”的设计手法;墓葬中的二层台不仅是高级贵族身份的象征,而且丰富了墓室空间的层次,增加了其使用面积;绝大部分墓葬空间为符合力学规律的倒立梯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阳郭家庙 曾国墓葬 空间构成 形态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曾姓与曾国考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建敏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1-55,共5页
曾姓起源于曾国。上古时期,以制甑闻名的曾人生活在中原氵曾(溱)水流域,夏王少康初封其子曲烈于氵曾水,建立鄫国,后东迁于山东苍山立国。鄫国灭亡后,其子民以国为姓,是为曾姓之由来。河南省新密市溱(氵曾)洧流域是中华曾姓的祖居地,也... 曾姓起源于曾国。上古时期,以制甑闻名的曾人生活在中原氵曾(溱)水流域,夏王少康初封其子曲烈于氵曾水,建立鄫国,后东迁于山东苍山立国。鄫国灭亡后,其子民以国为姓,是为曾姓之由来。河南省新密市溱(氵曾)洧流域是中华曾姓的祖居地,也即曾姓的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姓 起源 曾国 潧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