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及变动趋势再研究
1
作者 刘旭阳 王广州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共15页
伴随我国生育水平降低,城镇地区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流,面临较大的独生子女死亡风险。“七普”数据的公布为探究我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资料,基于“四普”至“七普”数据,汇总不同子女数量的妇女规模,利用年龄... 伴随我国生育水平降低,城镇地区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流,面临较大的独生子女死亡风险。“七普”数据的公布为探究我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资料,基于“四普”至“七普”数据,汇总不同子女数量的妇女规模,利用年龄移算的方法测算得到2020年已经退出育龄期的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结果显示,当前50岁及以上“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规模约为288.8万人,其中50—59岁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达到191.9万人,占当前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的66.4%;“六普”数据中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与“七普”数据缺乏一致性,基于“六普”数据到“七普”数据的打靶预测结果表明,“七普”数据可能高估当前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生育进度的推迟,未来妇女独生子女死亡风险提高,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快速增长趋势将保持稳定。基于此,建议一方面加速构建生育支持体系,避免长期生育率低迷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多部门协调扩大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扶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 曾生子女 独生子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下载PDF
生育率转变过程中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变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另一种思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爽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2年第5期1-10,共10页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的原因与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生育率下降)与社会(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因素均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妇女曾生(或存活)子女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和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组合...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的原因与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生育率下降)与社会(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因素均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妇女曾生(或存活)子女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和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组合的家庭分布与构成发生变化,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另一类“积累性”和“后果性”表现。同时,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生育率 性别偏好 曾生子女性别比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生育水平的空间与社会趋同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微观数据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贺丹 黄匡时 +1 位作者 陈佳鹏 张许颖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31,共11页
本研究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35岁妇女平均曾生子女数作为终生生育率的估计指标对当前中国的生育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妇女的终生生育率为1.52,通过教育部9岁学龄儿童人数估算的妇女终生生育率也介... 本研究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35岁妇女平均曾生子女数作为终生生育率的估计指标对当前中国的生育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妇女的终生生育率为1.52,通过教育部9岁学龄儿童人数估算的妇女终生生育率也介于1.5~1.6之间,因此,当前中国已经处于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文化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有趋同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微观数据 生育率 终生生育率 曾生子女
下载PDF
婚姻形式与生育水平: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靳小怡 李树茁 费尔德曼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59,共6页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研究了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农村人口在社会转型中婚姻与生育的变化过程和后果 ,为在农村稳定低生育率提...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研究了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农村人口在社会转型中婚姻与生育的变化过程和后果 ,为在农村稳定低生育率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 生育 曾生子女
下载PDF
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广州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共11页
在回顾以往对独生子女死亡和失独家庭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关键研究问题等方面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终身失独概率估计方法和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可能性等,指出用独生子女死亡概念近似失独妇女,其结果有可能... 在回顾以往对独生子女死亡和失独家庭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关键研究问题等方面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终身失独概率估计方法和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可能性等,指出用独生子女死亡概念近似失独妇女,其结果有可能大大高估时期失独妇女的总量。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将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看做是1->2递进生育也有可能高估失独妇女的总量。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和计算机微观人口系统仿真分析技术,估计目前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数量在140万左右,2050年前中国时期失独妇女总量超过600万的可能性不大,失独家庭达到或超过1000万的可能性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 独生子女 递进生育 曾生子女
下载PDF
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的再估计 被引量:64
6
作者 陈卫 杨胜慧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4,共9页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再度得到了极低生育率,引发了很多研究的重新估计和讨论,似乎重复着lO年前的争论。直接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使用调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的研究得到的估计结果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使用人口...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再度得到了极低生育率,引发了很多研究的重新估计和讨论,似乎重复着lO年前的争论。直接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使用调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的研究得到的估计结果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使用人口普查中提供的两项生育数据,即妇女的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状况数据,应用Brass提出的生育率间接估计P/F比值方法,对中国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间接估计,得到的结果为1.66。对于P/F比值,在20~24岁至35~39岁年龄组上都保持着较为平稳一致的值,即为1.4左右。这表明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的生育水平一直变化平稳,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下降趋势。文章还对使用这种间接估计方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曾生子女 P/F比值 生育率间接估计
原文传递
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趋势与特征--基于1997~2017年4次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蔚志新 于典 刘鸿雁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95,共17页
运用1997~2017年4次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选择每次调查前5年有怀孕史的已婚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重点对21世纪以来中国人工流产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与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避孕措施使用等有关信息相关联,剖析不同时段人工流... 运用1997~2017年4次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选择每次调查前5年有怀孕史的已婚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重点对21世纪以来中国人工流产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与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避孕措施使用等有关信息相关联,剖析不同时段人工流产的生育特征。结果显示,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发生风险逐步下降,但生育子女数越少人工流产风险越高,且近期生育2孩女性人工流产风险明显上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未生育者婚前人工流产比例持续升高,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仍然严峻;曾生1孩和2孩者产后人工流产有所上升,表明生育后未满足的避孕需求亟待重视;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逐渐减少,但仍持续存在,需要加强性别平等的宣传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 生殖健康 曾生子女 性别选择 避孕措施
原文传递
生育史对中国老年女性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建新 张浩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90,共10页
文章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05、2008和2011年数据,采用Log-logistic模型考察了中国女性生育史对其老年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初次生育过早会减少老年女性的存活时间,这个发现与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 文章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05、2008和2011年数据,采用Log-logistic模型考察了中国女性生育史对其老年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初次生育过早会减少老年女性的存活时间,这个发现与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一致。研究还发现,曾生或现存子女数为5个及以上的老年女性存活时间更长,这一现象可能有两方面的解释:(1)曾生子女数较多可能刺激女性生物系统,从而促进女性生存与健康;(2)老年女性曾生子女数量的增加会增大其获得来自子女的各项支持的可能性,并获得更多"多子多福"的满足感,有利于老年女性的健康长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生育时间 曾生子女 寿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