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汉诗英译感悟——读《长恨歌》的两个英译本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87-89,97,共4页
诗歌翻译的标准和好坏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汉诗英译问题。英译本中能称得上是精品或极品的却是凤毛麟角。比较流传千古的《长恨歌》的两个英译本各有千秋。诗歌翻译应做到在传达原诗内容的同时,兼顾原诗的形式,体现其音... 诗歌翻译的标准和好坏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汉诗英译问题。英译本中能称得上是精品或极品的却是凤毛麟角。比较流传千古的《长恨歌》的两个英译本各有千秋。诗歌翻译应做到在传达原诗内容的同时,兼顾原诗的形式,体现其音象美、视象美、义象美、事象美,保留其意象,达到其最佳近似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近似度 视象美 音象美 义象美 事象美
下载PDF
从翻译标准多元化看《送友人》英译
2
作者 沈卉卉 《海外英语》 2011年第2X期113-114,共2页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衡量译作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固定一条,而应根据原作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行变化。古诗的翻译标准尤其应该倡导多元化,译作的优劣应该从音韵,句法,意境翻译等方面的贴合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最佳近似度为原则...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衡量译作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固定一条,而应根据原作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行变化。古诗的翻译标准尤其应该倡导多元化,译作的优劣应该从音韵,句法,意境翻译等方面的贴合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最佳近似度为原则,从各方面尽量接近原作。同时,试图通过这套理论,找出李白《送友人》三个英译本中最符合原诗的版本,证明在现今的多元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多元化 最佳近似度
下载PDF
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3
3
作者 肖勇 李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99-106,共8页
为避免陷入传统的以原文和译文静态"对等"为诗歌翻译质量评估唯一尺度的论调,相对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一首诗歌的翻译质量,提出以诗歌的文体意义即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为核心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框架,以最佳近似度为评估诗歌翻译质... 为避免陷入传统的以原文和译文静态"对等"为诗歌翻译质量评估唯一尺度的论调,相对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一首诗歌的翻译质量,提出以诗歌的文体意义即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为核心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框架,以最佳近似度为评估诗歌翻译质量的动态标准,从修辞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现代文体学等多个角度探索原文和译文的美学属性,寻找诗歌在修辞、语义、语音、语相、意象、韵味、意境等维度能够表现美学意义的评估参数,并且根据主题相关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对原文和译文的相似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得出评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质量评估框架 最佳近似度 诗歌的文体意义
下载PDF
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文学翻译学》序 被引量:73
4
作者 辜正坤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3,共5页
本文以《文学翻译学》为契机,强调了中国学者的翻译理论著作须至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有机系统性及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中西合璧性。同时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的优势得益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综合立体性和形象简洁性,往往长于高度的理论概... 本文以《文学翻译学》为契机,强调了中国学者的翻译理论著作须至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有机系统性及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中西合璧性。同时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的优势得益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综合立体性和形象简洁性,往往长于高度的理论概括,一语中的、直逼真理,但同时亦往往弱于条分缕析的量化陈述,流于模糊、抽象的定性概括,在具体论证上显得草率。而西方的理论(例如翻译理论)则多半与此相反。当务之急是要发挥中西译论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后,作者以“和谐”论为题从新的角度重申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语言文字与中西理论模型 民族性 中西合璧性 翻译标准 近似最佳近似度
原文传递
浅析翻译的多元性标准
5
作者 孟庆兰 《才智》 2009年第25期168-168,共1页
翻译标准问题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历来备受争议。本文从翻译的本体研究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的多元性标准理论存在的客观性,具体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理论实践意义。
关键词 翻译标准 具体标准 最佳近似度
原文传递
目的论视角下中医名词“痹”的英译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塑 吴青 陈宁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第7期619-622,共4页
目的通过对目的论及中医名词英译的目的性分析,探讨适用的翻译策略,为中医名词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追溯名词“痹”的源头及意义演变,分析其在原文中的内涵,并对比分析国内外12部公开出版物中“痹”的英译... 目的通过对目的论及中医名词英译的目的性分析,探讨适用的翻译策略,为中医名词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追溯名词“痹”的源头及意义演变,分析其在原文中的内涵,并对比分析国内外12部公开出版物中“痹”的英译文本,阐释各种译法之间的异同,提出目的论指导下的最佳译文。结果译文“arthralgia”、“obstruction”和“impediment”使用频次最多,均比音译词汇“Bi”多1次。结论建议中医名词的英译研究回归古文,从中医的概念上充分理解名词的含义,查阅权威英汉双解词典,选择或创造能包含最多含义的词语作为翻译策略,以求得译文的最佳近似度,做到译文忠实、通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中医名词 翻译 最佳近似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